胥吧 关注:1,284贴子:11,332
  • 1回复贴,共1

姓氏渊源-姓氏略考-胥姓-朱虓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胥[胥,读音作xū,不可读作xù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首领华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华胥,是传说中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是华胥文化的缔造者。
在史籍《路史•伏羲》中记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传说华胥是燧人氏的女儿,伏羲氏兄妹的母亲。华胥氏有一次去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那实际上是雷神的脚印,雷神是一个人头龙身,半人半兽的天神,他只需要鼓起肚子,就能发现响雷。华胥氏很好奇地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到家后就怀了孕,不久生下了伏羲。
  华胥的后裔子孙是否称华胥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依据华夏民族姓氏成因惯例,当有十分的可能,而且以华胥氏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胥氏、华氏等,亦无任何不当。
  本书按:
  在清朝光绪年间撰著的《蓝田县志》以及上百种古代史籍中,均有对华胥氏族社会形态的描述。在多种典籍中亦有关于“华胥国”的记载,而这种记载可能就是指华胥氏族群。
  在史籍《太平环宇记》中记载:“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在历史文献《陕西通志》中也记载;“羲母华胥氏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在历史文献《蓝田县志》中亦称:“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在著名的清朝学者吴秉权编著的《纲鉴易知录》(清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刻本)中,有对华胥和伏羲、女娲的记述,是中国古籍中对华胥、伏羲、女娲记述得最为详细的史册。
  著名考古学家、陕西蓝田档案局的曾宏根曾经围绕着古华胥国、华胥沟和华胥陵的遗址,对附近的村落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如今蓝田地区不少村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古华胥氏部落的印痕,完全能够印证其遗址,例如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在孟岩村附近还有一个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居民大多认为自己是古时祭祀仪仗的后裔。
  在陕西蓝田境内,一百十五万年前曾生活过蓝田猿人,六十五万年前生活过陈家窝猿人,四十万年前生活过涝池河猿人,距公王岭不足三公里处生活过二十万年前的猿人,而距华胥陵十公里的冯家村,出土了距今二~三万年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蓝田存在着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人类演化序列。另外,如果将华胥文化各个所在地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在其周边分布着三十六处旧石器人类活动遗址。在1984年和1988年蓝田地区进行的两次文物普查中,又发现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二十三处。在白鹿原上距李华村五公里的地方还发现过典型的商王朝文化遗址。
  近来许多学者们都认为,华胥氏的历史比黄帝还要长得多。
  在历史上的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一直长期沿袭着在清明节大规模祭祀华胥陵的传统,直到民国初期,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祭祀活动才逐渐被淡化。如今成规模的祭祀活动已经基本绝迹,只在少数村落中保持这一传统习俗。
  著名的华胥陵位于华胥镇北部,在紧靠村子西边是华胥沟,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与《蓝田县志》中所记载的华胥渚即华胥氏与其子女们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这一传说已经流传了许久,无人知其起始时间。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庙中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与史籍《宗书•付瑞志》中的记述相仿佛。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属于以先祖氏族称谓为氏
  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最擅长农业生产。炎帝的部落联盟崇拜凤图腾,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在炎帝的部落联盟中,有一支氏族部落叫作赫胥氏,其后裔子孙分衍有胥氏、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I


IP属地:广东1楼2013-04-04 21:58回复

    第三个渊源:源于动物,出自古代昆虫胥,属于以动物称谓为氏。
      胥,在古代就是指蝴蝶,有人喜爱蝴蝶,生子指蝶为名,称胥,后逐渐成为姓氏。
      这在典籍《庄子•至乐篇》中有明确注释:“蝴蝶,胥也。”在史籍《列子•天瑞篇》中也记载:“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
      由于蝴蝶美丽,而历代官吏皆衣着华丽,高高在上,剥民如鼓,而民则如芰草,因此人们将巡梭于民间的官吏称作“胥”。大小官吏行于民间,一如“蝴蝶穿于花草之中,尽取花精”,因此古代人称吏为胥。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宣王庶子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胥氏源出姬姓,周宣王姬静(姬靖)将自己的一个庶支儿子封在故华胥国之地(今陕西蓝田)。
      到周幽王姬宫湦乱政时期,该支姬姓族人为避犬戎的侵扰而迁居琅琊(今山东临沂),因其地有胥池,传说为胥龙衍生之地,与故华胥国名合,因此易姓为胥,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箕子胥余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汉朝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箕子者,纣亲戚也。”裴駰在《集解》中引马融曰:“箕,国名也。子,爵也。”司马贞在索隐中也说:“箕,国。子,爵也。”再引司马彪曰:“箕子名胥余。”
      箕子胥余之箕国,与微子启之微国威望相齐,微子启为商王帝乙元子、商纣王同母庶兄,而箕子胥余则为商纣王之诸父或商纣王之庶兄。
      箕子,本名子胥余,因封国于箕地(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为子爵,故称“箕子”。箕子是殷商王朝末期贵族,商末帝子受辛的叔父。他性耿直,有才能,为人贤达,品行高尚,首次提出“社会公正”的政治主张,并且提倡“开明君主制”,因此被后世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中华第一“子”。
      在商末帝子受辛执政时期(商纣王,公元前1154~前112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箕子任太师,辅佐朝政。箕子在佐政时,见原来聪明勇武的纣王进餐时开始用华贵的象箸(象牙筷子),感到纣王甚是追求奢华,遂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以玉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在商纣王执政时期,荒淫暴虐,时微子启出奔,箕子胥余则被纣王怒囚。
      在商纣王三十一年(西伯侯姬发十一年,公元前112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西伯侯率诸侯击败商军,纣王自焚,商王朝灭亡。西伯侯由此建立西周王朝,始称周武王。随即箕子胥余被周武王释放,与微子启归服周室。当时周武王还向箕子请教为政治国之道。箕子则明确阐述:“皇建其有极……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后来,微子启留居中原,被后来的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115~前107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前1019年在位)封执宋国,承继商祀。而箕子不愿意在西周做顺民,率族人两千余从胶东湾北上朝鲜半岛,在半岛北部建朝鲜国,周武王则应时封其为箕子朝鲜,立都王俭城(今朝鲜平壤)。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的青铜器皿,制定了“犯禁八条”的法律条文,以致于箕子朝鲜后来被中原王朝誉为“君子之国”。箕子朝鲜历国祚一千一百余年,在汉朝时期被卫满篡灭。
      在箕子胥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胥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胥氏、余氏,世代相传,成为后世朝鲜族胥氏、余氏的本源,族人皆以朝歌为祖贯,以王俭城为本贯,以西汉时期设置的乐浪郡为郡堂之号,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I


    IP属地:广东2楼2013-04-04 2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