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派老生吧 关注:152贴子:12,746
  • 60回复贴,共1

关于“倒字”想说的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几天在杨宝森吧看到几个帖子,都是关于说字音的,探讨是好事,但是最后。。。。有些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是也不能说全对,比如这个“倒字”的问题,那位先生说不按照“中州韵”发出来的字音全部是“倒字”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
其一:就是我想问一下:按“京音”入字算不算“倒字”,如果算,那么旦角除了程派,其他派就不能再听了,我知道梅派许多腔的字完全就是京音入字,那张派就更。。。。呵呵,梅兰芳先生有句话叫做:“曲不在新旧,悦耳为上”,例如老言先生的唱,字音无可挑剔,但是有时候他那“以字就腔”,成了人们说的“怪腔跌出”,这样有时候实际上有悖于欣赏的需要。因为,我认为,为了“那字就腔”而伤害了唱腔的优美度,实际上不是最好的,最成功的。
其二:有人说我对待京剧的态度是“遗老遗少”“九斤老太”就是说我比较看重和尊重传统的东西,对于字音的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不反对京剧的规范性,但是亦不要固步自封,因为,这门艺术是让人欣赏让人看的,现在的京剧里加入的东西多了去了(徽班的唱腔肯定不会有后来京剧里的“高阳音”和“京音”入字,连“中州韵”加入没有或者根据具体艺人的情况,加入多少都两说),那要是按照过去的唱法而不能修改一丝一毫,那绝对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何况假如“京音”行字,你认为人家是倒了,而也许人家就是这样改就想这样唱,因为还是我那句话戏的唱“好听是第一”,如果按照他的理论,那“京白”就很荒谬了,“风搅雪”(京白加韵白,荀慧生独创)就是胡闹,是吧。前进就是“移步不换形”小修小改,前提是提高他的优美度和完善他的艺术性,这里也包括对字音的有意识增加和取消;修正。
所以,我认为的倒字不能说是“京音”入字算“倒字”,而是这个字,哪个音都不算,既不能从“湖广音、中州韵”里找出根据,也不能从京音里找出来,这样的字应该才算倒了。比如张君秋先生,有的字音就是这种情况,那么他唱“京音”算倒字,还是为了那个腔好听唱错了算“倒字”呢?呵呵


1楼2013-04-12 07:41回复
    曲不在新旧,悦耳为上!


    2楼2013-04-12 10:13
    收起回复
      “既不能从湖广音、中州韵里找出根据,也不能从京音里找出来,这样的字应该才算倒了。”——这句话看上去很简单明白,但是,真理就是这样的简单明白! 可惜,假内行、假遗老是不会接受的,因为他们还要继续故作高深来吓唬小朋友。


      4楼2013-04-15 15:26
      回复
        有些道理,不用术语来表达,不引经据典,其实小学一年级学过汉语拼音的小朋友都懂的,但是,有些假内行、假遗老却偏要故作高深大谈什么尖团、倒字、反切、中州、湖广、十三辙……把清浅的小溪搅得泥浆浑浊,以此显示自己学识渊博、见解深邃。读他们的东西,让人又气又好笑。我到此为止,今后再不看这种东西了。


        5楼2013-04-15 16:38
        收起回复


          6楼2013-04-19 19:29
          回复
            。。。。。我听谭富英说过,孙菊仙唱《奇冤报》“务农为本颇有家财”,“务农为本”就完全是用北京话念出来的。这毕竟很少。赵燕侠是先把字唱正了,再运腔,不使腔把字盖了。京剧的吐字还有件很麻烦的事,就是同时存在两个音系:湖广音和北京音。两个音乐随时打架。除了言菊朋纯用湖广音,其余演员都是湖广音、北京音并用。余叔岩钻研了一辈子京剧音韵,他的字音其实是乱的。马连良说他字音是“怎么好听怎么来”,我看只能如此。赵燕侠的字音基本上是北京音,所以易为观众接受(也有一些字是湖广音,如《白蛇传》的那段汉调。这段唱腔的设计者李慕良是湖南人,难免把他的乡音带进唱腔)。。。。。。。
            ————剧作家:汪曾祺


            7楼2013-04-21 21:57
            回复
              “曲不分新旧 以悦耳为上” 本身其实想要说的是 保证“曲唱”的原则的基础上,没必要纠结于旋律的新旧,而非说明可以摆脱“原则”而以纯主观上的所谓“悦耳”为上。
              至于过去所谓“京音”,并非所谓“北京音”,事实上是以“京”代指“官方”,故而所谓“京音”其实应该做“官方用语”讲,如所谓 张二奎派 所用之 “京音”,齐如山曾指出奎派是以《洪武正韵》为准去唱的,这个说法未必完全准确,但起码能表明,当时人对于所谓“京音”这个概念的理解。而把“京音”运用于戏曲语音之中,其实也就是所谓的“中州韵”,或者说二者是极为接近的,至少渊源上相同。
              而“北京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在京剧正音系统的成型过程中起到了相当的影响。或者说京剧之“中州韵”,是以综合昆曲南北曲之“中州韵”为底色,在“北京语音环境”和“楚音”的影响之下而成型的。但所谓“影响”而非“以此为准”,即指语音具体运用问题,而非语音标准本身,故而京剧之语音标准还是以“中州韵”为正音系统。
              过去是有演员在演唱中掺入所谓“方言语音”的情况,比如孙菊仙的“天津方言”,这些在当时事实上都是不被提倡的,但这里有个“标准语音”和“口语语音”的要求标准的分别,对二者的要求不尽相同,标准语音系统要严格遵守,但由于每个人籍贯,习惯,生理,环境等原因,使得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达到标准语音要求,故而对于“口语语音”的要求是尽量往标准音方向靠拢,但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并不苛求,但从认识上要明确标准音系统的主导位置。故而有演员以地方音入字,更多是由于本身口音改不掉的生理因素而造成的,并非可以以此证明京剧的正音系统中是以“地方音”为准。
              后来由于很多演员语音知识的缺乏,以及一些研究者对于以前一些记述的误读,渐渐这个概念被所谓“北京音”所代替,也就导致了京剧语音正音系统概念的一种混淆。再加上解放之后提倡“普通话”,很多演员跟风,进一步加速了京剧语音系统方面的退步。


              IP属地:北京8楼2013-04-22 17:40
              收起回复
                @cybyxynn 京音对京剧的影响在于语音具体运用而非语音标准……没看懂 -_-! 还有,我瞎想了一件事……如果把西皮二黄用现在的普通话的发音系统唱出来……保证按照这个系统能够不出倒字,应该挺难听的吧……话说现在的好多所谓的创新京剧,既不是中州韵又不是湖广音也不是普通话……这种杂交产物唱出来真心的不如周杰伦啊,周杰伦那才真正的是舍字保腔啊(话说鄙人是认为周杰伦在流行歌曲界是有地位的……)


                IP属地:北京来自掌上百度9楼2013-04-22 18:23
                收起回复
                  请在论点之后,举出论据(实例)。突然抬出个唱歌的周某人来,有点莫名其妙。现在是2013年4月23日。我们都没有120岁,所以西太后听的京戏我们都没有听过,也不清楚当时用的什么韵。四大徽班和秦腔是否用湖广韵要打个问号。我看,只要唱戏的在台上不唱错别字,唱得好听就可以了。有哪个观众花钱买票进剧场,不看戏,光去辨别什么狗屁韵的!我想,大家都不是这种怪人。


                  11楼2013-04-23 16:44
                  收起回复
                    请音韵家们去读一下《一个“坏”字,唱出两种韵味》,然后确认谁唱的“坏”字是所谓的“倒”字,是张文涓错了,还是周信芳错了?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唱错,那只能证明是你的观点错了。


                    12楼2013-04-23 17:03
                    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2269065371?pid=31541451091&cid=&from=prin#31541451091
                      学老谭就要洗耳不听杨宝森,听杨则容易误入歧途(菊丛斋主)
                      呵呵,所谈言论太过偏颇了。。。视乎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13楼2013-04-23 18: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