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吧 关注:2,311贴子:9,616
  • 10回复贴,共1

辩方证之《温病条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伤寒六经方证,大家学中医可谓无有不知,然而在《温病条辩》中一样也是辩方证的。不管是伤寒还是温病的方子,都不止局限于伤寒和温病之中,在杂病的治疗中,同样是有是证用是方,合方治疑难,这是中医大纲。《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详细地阐述了伤寒六经和杂病的方证。
我这里也抛砖引玉地说说《温病条辨》中的方证,在遇到杂病时,当然也同样有是证用是方..........


1楼2013-04-28 17:56回复
    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纵横经纬,相补相成,杂病岂又能逃乎经纬之外?
    《温病条辨》中的第一方剂任然是桂枝汤,也就不用多说了,姑且先说一下银翘散方。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浓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根据条文,我们可以把银翘散的方证归纳如下,发热恶风,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是杂病风热蕴郁,或内生热毒夹风,壅郁于上焦的咳嗽,鼻塞不通,流涕喷嚏,咽喉肿痛;以及热毒夹风郁于皮肤的发斑,发疹等病候。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4-28 18:46
    回复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方论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不管是温病还是杂病,证见咳嗽痰黄,咽喉不利,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者,皆可用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4-28 18:59
      回复
        《温病条辨》中的方证接下来是白虎汤证,伤寒法中本有专论,此处不复讨论。
        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选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去牛膝者,牛膝趋下,不合太阴证之用。改熟地为细生地者,亦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也。加元参者, 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证也。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
        生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证见咳、喘、渴、烦、面红舌赤等实热为候者,皆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4-29 09:16
        回复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故以银翘散败温毒,以犀角地黄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至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血从上溢,而脉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极而似水,反兼胜己之化也,亦燎原之势莫制,下焦津液亏极,不能上济君火,君火反与温热之邪合德,肺金其何以堪,故皆主死。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仲子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
          犀角地黄汤方(甘咸微苦法)
          干地黄(一两) 生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犀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银翘散方在2楼。
          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
          此处是个合方,但凡遇到风热之毒郁伏营血深处,难以透达的各种病症皆可用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4-29 09:18
          回复
            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连心用,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小儿暑温,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处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瘛疭,可于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
            本方证以舌绛少苔、心烦、较轻的神识异常等为主要证候。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4-29 10:11
            回复

              化斑汤方
              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元参(三钱) 犀角(二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方论〕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用白虎汤作化斑汤者,以其为阳明证也。阳明主肌肉,斑家遍体皆赤,自内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白粳米阳明燥金之岁谷也。本论独加元参、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过,其变最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元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暴绝也,犀角咸寒,禀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具阳刚之体,主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也;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
              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证见舌绛、发斑,或是白虎堂证与犀角地黄汤证并见,皆可用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5-02 08:33
              回复
                首先说明一下,发热汗出恶寒,乃中风也。并不是温病,温病派强行利用伤寒论开宗立派。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5-31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