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吧 关注:2,288贴子:33,664
  • 2回复贴,共1

《寿芹心稿》读后感--摘自天津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www.enorth.com.cn  2012-05-29 15:15     面对一本好书,我有时会莫名地陷入两难之境:是一气读完,先睹为快,还是把快乐掰成些许小块,慢慢享用?眼前这本《寿芹心稿》就着实让我为难了好长时间。虽然这是进入2012年,继《红楼新境》之后,95岁的周汝昌先生奉献给读者的第二本随笔红学集,然而却是自2009年5月,《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问世以后,读者等待了近三年时间才等到的第二本新书。与此前新作频出相比,先生口述笔录之艰辛尽现于此。  记得在《艺术人生》节目回答青年作家笛安的采访时,先生曾说:“我虽然已经91岁了,可是我仍然还有追求,所以应该问我还有什么心愿,而不是遗憾。”于是在很多人功成名就安享晚年的时候,年逾九旬的先生却执著地继续着人生的追求。  从2009年起,先生双目全盲,这无疑是学林的重大损失,好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先生却也因此“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绪所及从中国横跨英美、从当下直溯至上古先民时期。在先生庞大的记忆库里,诸子百家、经书典籍纷涌而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奇经八脉渐次打通,思想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境界。于是,在先生眼里,《红楼梦》从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丰富、最深刻、最高明的体现,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孤立的小说。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专著《〈红楼梦〉与中华文化》,是先生从宏观上对《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化小说的总体把握,那么现在他要做一回庖丁,把《红楼梦》分解放大,让读者从微观上更清楚地认识《红楼梦》,是如何与中华文化密切联系而无愧于“第十四经”之美誉的。  反映在本书中,除了有对小说文本的解读、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后三十回情节的探佚,对自己一生治学真诚而恳切的回顾,更多的是从文化层面上高屋建瓴地解读《红楼梦》。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先生再次专文论述两者关系,此外,更有多篇文章涉及这一话题。《红楼龙话》借龙年之际,通过对小说中与龙有关的服饰、仪仗、修辞、对话、人物的梳理,说明龙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占有的特殊尊崇的地位;《红楼珠玉岂寻常》、《环名何义》通过对贾珠、贾宝玉、贾环三人名字的分析,说明国人的玉石情结与命名多取义于古代典籍;《华文数字的美学》通过独特的视角,由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巨石联系到天文学与神话传说,由一块顽石演绎出一部故事,凤姐、李纨、尤氏仨妯娌的互相比对烘托,正、邪及正邪二气所产生的三种人物联系到我国古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种谁都明白却又很难达到的境界,于先生而言却简单得游刃有余。  本书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娲皇:中华民族文化之母》,这是一篇长达40页的极具分量的研究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孟世凯先生感言:“周老此文很有新意,以古文献、传说资料、古文字、民俗、音韵、训诂作综合分析、研究,将古史传说历史人物从文学角度切入,言之有据,论之有理,是一篇很好的古史传说人物研究论文。拜读周老此文,可以说超出我原来的意愿。研究古史传说时代历史人物,如按传统模式之轨迹探求,将不会有新突破。”曾有人说先生何不总结自己六十多年的治学经验以嘉惠后学,那么就请看看此文。先生在文中一步一步提出疑问,再一步一步寻求答案,思维之大开大阖、逻辑之严丝合缝,令人击节赞叹,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或许有人会说此文与《红楼梦》何干,请别忘记《红楼梦》本是一部文化大书,小说又以神话开始。曹公有知,也定当对先生颔首赞许。  先生并不喜欢口述,因文思文采难免会受影响。然而读着先生的文章,我却时感自己腹笥空虚、反应迟钝,难以跟上先生的思维,只觉得文字依然那么熟悉——灵动、潇洒而又亲切。所以我尽管舍不得把这册等了三年的新书一气读完,然而一旦捧起,我又怎能抵住诱惑?敢情一颗痴迷红楼、挚爱文化的心,是具有无法阻挡的魔力、永远不会衰老的!  (周汝昌先生所著《寿芹心稿》,


1楼2013-05-12 09:19回复
    同感


    2楼2013-05-14 11:08
    回复
      周老的书我往往是倒着读,从后边往前边看;再有就是多种版本、相关书籍对照着看。


      IP属地:北京3楼2013-05-14 2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