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协会吧 关注:101贴子:2,674
  • 1回复贴,共1

天生瑰宝洞中藏——溶洞里的“镇洞之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洞不在深,有“宝”则灵。当你在溶洞中游览时,是否听到过工作人员故作神秘而又充满骄傲地介绍:“看,这是我们的‘镇洞之宝’。”不论是黄龙洞的“定海神针”、织金洞的“银雨树”,还是梅山龙宫的“水中金山”、罗妹莲花洞的“莲花盆”,这些五花八门的“镇洞之宝”,光怪陆离,让人目眩神迷。实际上,这些绚丽多姿的“宝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洞穴沉积物,它们都是喀斯特作用在溶洞中形成的独特景观。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10期 撰文/吴胜明 摄影/李晋等
  有朋友曾对我说:“看洞:第一次,新鲜;第二次,一般;第三次,不想看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探访洞穴30余年,考察了上百个溶洞,岂不会早就不耐烦了?在我看来,每一个溶洞都是不同的。首先洞的类型不同,有水洞、水旱混合洞和旱洞之分。其次,溶洞的洞腔形成后,在洞壁、洞顶和洞底又会继续形成丰富多彩、各具形态的次生化学沉积物。这些千奇百怪、种类繁多的化学沉积物幻化出了亭台楼阁、飞禽走兽、人神鬼怪等,形成了变化万千的景观,让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而其中造型最奇异、形成原因最独特的沉积物,则会被戴上“镇洞之宝”的桂冠。

定海神针:湖南张家界黄龙洞的镇洞之宝“定海神针”是一株高19.2米,最细之处直径只有10厘米的石笋。它身形纤细秀美,楚楚动人,但最引人注目之处还要属它那高达亿元的身价了:1998年黄龙洞的管理者为“定海神针”投保了一亿元的巨额保险,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
  身价过亿的石笋——黄龙洞中的“定海神针”
  湖南省张家界黄龙洞是中国最火的旅游洞穴之一,每年有超过百万的游客到这里参观,而许多游客进洞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那根价值上亿的‘定海神针’在哪里啊?”
  “定海神针”是指黄龙洞中的一根石笋,它高达19.2米,比6层楼房还要高;身形却又非常苗条,最细之处只有10厘米。自然界中要形成如此之高却又如此纤细的石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石笋是洞顶滴水落在洞底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沉淀,然后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由下而上缓缓生长而成的,洞顶滴落的水量、速率的变化又会带来石笋形状上的变化。对“定海神针”来说,要长到19.2米大约要耗费20万年的时间,而要形成这样匀称纤细的身形,就意味着在漫长的20万年中,洞顶滴水一直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它洞底的地壳岩层也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否则只要一场不大的地震,这纤细的生命就会夭折。这样看来,这根傲然挺立的“定海神针”,确实是实至名归的“镇洞之宝”了。
  而对一些普通游客来说,即使不知道“定海神针”生长的奥秘,还是会对它充满了猎奇和期待,这就要归功于它那高达亿元的身价了。1998年黄龙洞的管理者为“定海神针”投保了一亿元的巨额保险,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
  此外,黄龙洞工作人员的认真细致也令我充满了敬意,他们告诉我,在“定海神针”所在的“龙宫大厅”中共有石笋1705根,其中超过1米的有516根,这是我在洞穴考察中得到的最确切的数字。在中国已经开放的400多个旅游洞穴中,关于洞穴中沉积物的数量、大小、规模等等很少有人关注和做工作,而这恰恰是洞穴研究和提高游人兴趣的最基础之处。
  ……

贵州省织金县织金洞以洞穴沉积物种类齐全、分布密集而著称于世。它的镇洞之宝“银雨树”,因树身银光闪亮、晶莹剔透而得名。树高17米,树形呈塔状,树身上有50多层花瓣,重重叠叠,层层怒放,看上去既绮丽又纤秾。
  稀世奇绝的地球之宝——织金洞的“银雨树”
  上面提到的两个“镇洞之宝”都属于石笋,《中国国家地理》在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最美洞穴评比中排名第一的织金洞,它的镇洞之宝银雨树也是一株石笋。
  2005年9月我专程赴贵州考察织金洞。我是上午8点乘汽车从贵阳市出发的,虽然通了公路,但由于一路上都在峰丛间绕来绕去,整整花了3个小时,到中午11点我才抵达织金洞,要知道二者之间的直线距离才不过100多公里。由此我深深体会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织金洞在我所游览的洞穴中,长度并不是最长,但它的大,即洞的容积、规模则是排第一的。织金洞洞内总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洞内的平均高度在60—100米之间,最高的洞厅达到150米,约50层楼那么高,洞内最宽之处有175米。如果只是规模宏大但是腹中空空,织金洞也不能被评为中国最美洞穴,织金洞中的洞穴沉积物种类之齐全,分布之密集也是世所罕见。我所见过的洞穴沉积物的瑰丽,没有一个超过织金洞的,真可谓“割其一脔,即可当他山之全鼎”。在如此缤纷众多的沉积物中为什么“银雨树”会脱颖而出,成为织金洞的“镇洞之宝”呢?
  “银雨树”是一株高达17米的石笋,下粗上细,分了许多节,每节都生有叶片状的碳酸钙沉积物,大的叶片长约70厘米,我们常见的梧桐树叶也只有它的一半大小。这些叶片晶莹有光泽,是飞溅水和毛细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方解石晶体。“银雨树”的形成包括了三个阶段:早期是洞顶滴水形成一个个滴盘,滴盘重叠,成为塔状石笋;后来滴水又缓慢流淌,对下部进行溶蚀,分割成松球状石笋;最后顶部的水又使叶片加快生长,形成瓣状石笋,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可见它形成是多么的艰难。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在银雨树的下方有两株倒塌的花瓣状石笋,银雨树就在倒塌的石笋上生长起来了,因此,又有人称其为“传代树”,大自然的新陈代谢真是永无止尽。原国际洞穴联合会主席福特教授对我说,银雨树是他见过最好的洞中碳酸钙沉积形态。而一位地质学家则盛赞道:“把银雨树称为国宝还不够,应称之为球宝——地球之宝,无价之宝。”
  织金洞中还有另外一个奇绝的石笋——霸王盔。前面提到的“定海神针”也好,“银雨树”也好,虽然都很珍稀,但外形总是近似于笋形的,而霸王盔却颠覆了人们想象中的石笋外形。
  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圆圆的还有一缺口,上半部分是一个杆状石笋,合起来就像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这样奇特的造型,说明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早期滴水量大,碳酸钙含量高,水滴呈线状下流,沉积速度快,形成了帽状石笋;而后期滴水量少,碳酸钙含量减少,下滴速度减慢,所以又形成了杆状石笋。从石笋的不同形态中,我们可以对洞穴的滴水量、碳酸钙浓度、温度等气候因素进行解读,从中可以了解洞穴发育的历史和气候变化的历史。
  总的来说石笋是一大类较为常见的洞穴沉积物,但因为造化的神奇,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生成了形态特别罕见的石笋,这才使得它的身价倍增,格外珍稀。棒状、杆状是石笋中最常见的形态。此外还有火箭状、树桩状、烽火台状、煎蛋状等种种,自然之工巧,人类实在是无法揣摩。

剔透纤细的鹅管:鹅管是石钟乳发育的最初形态,属于重力水沉积。它看上去像一段段中空透明的玻璃管,徐霞客则形容为它为“天成白玉搔头也”。而它周边枝杈横向生长,仿佛不受重力控制的沉积物,名叫卷曲石,是毛细水沉积的结果。
  纤巧鹅管的煌煌大观——梅山龙宫的“水中金山”
  鹅管是石钟乳发育过程中最初的形态,它自洞顶向下生长,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呈空心细玻璃管状。徐霞客曾对它进行过这样的描述:“俱长六七寸,中空如管,外白如晶,天成白玉搔头也。”如果不是到过湖南新化的梅山龙宫,我永远不会想到这样纤巧晶莹的鹅管也会构造出壮丽辉煌的景观。
  我从地下河所在的第一层坐船开始游览,然后逐层上升参观。在进入第五层洞穴即顶层洞穴时,越往前走灯光越亮,越闪烁,走到近处,眼前豁然一亮:洞底是一泓碧水,水面开阔,平滑如镜,这是一片面积为368平方米的巨大边池,洞穴中的边池并不罕见,但面积达到这么大的确实不多。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洞顶有数百万根洁白无瑕的鹅管,管长多在20—40厘米,少数在1米以上。它们既在洞顶上,又在水池中,上下映照,浑然一体,在水中形成了一座如梦如幻、五光十色的“水中金山”。如此众多的鹅管加上一个面积巨大的边池,共同组成了一幅气象万千的煌煌之景,这样的景观在我国的溶洞中仅见于此,独一无二,可以称得上是梅山龙宫的“镇洞之宝”了。
  在“水中金山”不远处还有一片“地下河砂层”,它记录了梅山龙宫至少几十万年甚至逾几百万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沉积规律。它高约6米,被一个古河床的断面分成了上下两层。在残留有河流冲积砂层的洞壁上,有着大片的色如白雪、质地坚硬的“雾凇”,实际上这是一种非重力水与重力水的协同沉积。而在洞底被冲刷的断面上,上层有石笋、石幔,下层则有大面积细小的鹅管。这片河砂层清楚地告诉我们,这里洞穴形成的水源是来自地表水和外援水,而不是石灰岩含水层。


IP属地:云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5-31 10:40回复
    真罕见的景观~


    2楼2013-06-04 1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