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吧 关注:4,406贴子:15,173

谈天说地之黄帝阴符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黄帝阴符经这部书,很短,只有三百余字,成书年代不详。 从思想内容来说,应和黄帝内经一样,属於上古流传下来的东西。相传历来不少大家注解过这部书,其中有姜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等。但由於此书言简意赅,各家注解也很简短,越往后走,越难看懂其中真意。
此书历来是道家修炼圈子里所重视的,但到了近代,算是比较冷门的典籍了,这估计和它说得太简要了有关。若按现代学者做学问的方式来理解的话,很容易就会闹笑话的。所以那些有名的学者爱惜羽毛,不太愿意去碰它,一般人也就较少接触到了,就算看到原文,也难以深入了解。
阴者,暗也;符者,信也,契合的意思。我们眼见的这个物质世界,是外在世界,内部还有个精神世界,也就是意识界。若按阴阳内外来分,物质世界属阳属外,而意识界则属阴属内,这两个世界的运作规律是不一样的,基本上是相反的,这样才能平衡得了。我们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基本就是这种内外平衡,舍得,谦虚,自是者不彰,放下自得,退后原来是向前等观念。
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内往外推的,也就是由意识界推到物质世界。古来圣贤的很多神机妙算和英明神武等事迹,主要也是在不同程度掌握了这套规律才能做到的。其他如中医里所描述的气脉,五行的相生相克,也是属於意识界里面发生的事情,穴位算是人体在这两个界面的交接要塞。阴符经里说的,就是以内在原理为本的外在应用规律,唯有这样,才能阴阳平衡,达到真正意义的和谐。


IP属地:塞舌尔1楼2013-06-10 23:48回复

    “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 尽矣”
    开经明义,第一句就已经把要说的道理说尽了。看明白了,真做到了,后面的就不需要再看了。要说明白,识字的多少也能明白些,做到否,我们多少也能做到些,但都不全。
    首先看个观字,远观近看详察,同样用眼来获取信息,视野和视角是不一样的。观让我们可以近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大局,从而总结出事象的规律和变化。天有客观的天和主观的天;客观上来说,有物理上的天,信仰上的天,形而上之的天;而主观上来说,每个人所能看到感受到的,就是他自己的天地。
    所以观天之道的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可以是循环渐进式的越走越宽,也可以是越来越窄,这取决於后面的执天之行。既然所观得的天道不一,那所须执天之行於每个人也就不一样了,这个该与合法度,需配合个人的秉性身份和地位来平衡的。
    素位而行,择机进退,依秉性倾向定方向和风格,这人立於时空的平衡,和得失未必成正面关系的。成功未必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失败也可能是因为做了该做的事,只是总体来说,合法度则路会越走越宽。道家的生命观不限於短暂的人生,而是如日月般循环不息的。於是白天黑夜,四季替换,经年成劫,人物之间立场交错,是非对错的交替,是自然循环的组成部分。万事万物,缘生缘灭,不过是循环不息的天道所交织出来的,人於其中过得如何,取决於契机的程度,这是道家的思想。


    IP属地:塞舌尔2楼2013-06-10 23:50
    收起回复

      “故天有五贼 见之者昌”
      贼者,败也,伤害的意思。宇宙最根本的原则,阴阳平衡,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形成了因果关系,故贼的反面是得,得者德也。五贼指的是什麽,书上没明说,近代有人解释为五行,但五行和五色五味等,算是应用层面的东西。就宇宙构层面来说,姜太公所注的命物时功神应该更为贴切,这和佛家说的色受想行识五蕴是相呼应的。我们看看他的注解:
      太公曰:其一贼命,其次贼物,其次贼时,其次贼功,其次贼神。贼命以一消天下,用之以味。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贼时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贼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贼神以一验天下,用之以小大。
      凡所有形相皆为命,消者尽也,味是滋味的味,感受出来的。进之前须先退,得之前须先舍,立德之前先用贼,正反平衡之理。所以,一个人的天地有多大,是看他的感知能力,也就是看他舍空自己的程度。这是贼命之理,客观上事物的应用也一样。而命这个概念落实到具体功能类别,就是佛家说的色。
      物是万物的物,物於我们之所以是物,靠感受的受,我们感受不到的东西,於我们而言,是不存在的。因命有所贼,则於物就形成了势和变化,交织后各种牵扯随之而来。所以急是总体势能变化的大局观,在这个层面上,利是平衡的作用力;利者,断之也。物这个概念落实到具体功能类别,就是佛家说的受。
      时是时空的时,时机的时。那在时这个层面,为何信是大局观呢?我们看前面的物形成了势受之后,变化就产生了,有了变化,就有有时间的概念了。变化产生后,须要有两极或两端,才能形成一个观念。而因有势能和时间,这两级是自然的产生的。所以,是非,对错,好坏,美丑,正反等概念就出来了。我们的世界观才得以形成,就是个信字,而反就是这个层面的平衡作用力。时这个概念,落实到具体功能类别,就是佛家说的想。
      功是功德的功,功用的功,行为的后果。恩者惠也,行为的效果。 在这个层面上,效果是客观上的存在,恩惠与否,得看是否有利於彼,这形成了心态喜恶,而怨就是这个层面的平衡作用力。功这个概念,落实到具体功能类别,就是佛家说的行。
      神是神识的神,我们赖以认识这个世界的东西。前面的命物时功,算是客观性的东西,需要有这个神来综合诠释,才产生我们自己的天地。而在这个层面的平衡作用力是小大,也就是分别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活著就有分别心,而这个分别心的力度,得和我们的神识状态相互平衡,太大太小都是个问题。神这个概念,落实到具体功能类别,就是佛家说的识。
      这是从上古传下来的道家思想,这些思想上面,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个宇宙基础概念。在这儿,道是一切的总体,混沌未开时,佛家说的无始,总体是道,从中生出了一,就是一切意识的总体,佛家说的自性海洋,无边无际。然后从这个一,生出了二,也就是意识界或所谓灵界,二再生出三,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世界,而万物就在这麽个世界里衍生变化了。
      昌者善也,所以若我们能明白到这个五贼的道理并加以实践,这就是契合天机天理了。每个人的主观天地是不一样的,所见的五贼也不会相同,若能循环渐进的话,则最终的天道可现。


      IP属地:塞舌尔3楼2013-06-10 23:51
      收起回复

        “五贼在心 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 万化生乎身”
        生命源於感知,人的思想行为,是被内心的神识所牵引的,也就是佛家说的业力种子,也可以说是命运。乾坤运转,则人心随之,所以说天有五贼,实际起作用的是心之五贼。同样的天机在运行,具体到个人,所牵引出来的思想行为就各各不同了,扩大来说,一乡一县一城一国乃至天下,总体而言不过是天地运行所牵引而行。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人一乡一县一城一国乃至天下,所为和生化,皆是基於个体的身和手,限於各自的天地。所以,个体有多大,影响力就有多大。


        IP属地:塞舌尔4楼2013-06-10 23:52
        回复

          “天性 人也 人心 机也 立天之道 以定人也”
          人性即天性,人性在人心,而心机和天机是相呼应的。状态不同,所牵引出来的人心人性也就不一样了。小至个人,大至社会天下,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个综合人心人性,本质上都是受所处的天性影响。天机运行,心机随之,命运就跟著起伏了。
          所以,什麼样的天出什麼样的人,我们这个世界人是这样的,其他星体世界的人,天不一样,人也就和我们不一样了。在应用上来说,一家一族一门一国,同样的是立天之道以定人的。


          IP属地:塞舌尔5楼2013-06-10 23:53
          收起回复

            “天发杀机 移星易宿 地发杀机 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 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 万变定基”
            天地运行,如精密机器般,微积成步,后成循环,形成大小天象。一个显著的天象变迁,涉及到星宿的移易,这牵引了人心的机变。总体来说,显著的变迁会引发动荡不安,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同样的,地机所引发的地理变迁,会引起蛰伏在内的龙蛇骚动。
            这个牵引影响力是双向的,人心的集体意识,也会引发天地间的变化,就如老子说的大兵之后必有荒年的类似现象。所以,综合天机人心,就是万事万物的变化基调了。


            IP属地:塞舌尔6楼2013-06-10 23:54
            回复

              “性有巧拙 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 在乎三要 可以动静”
              前面说的是天地人之环境大原则,接下来说的是在这个大环境下,人与事的作用原理。
              每个人的秉性是不一样的,巧拙只是其中一面,魏刘邵所著的人物志在这方面有比较全面的描述。阴符经里说的东西,往往是以点带面的把道理说出来的,所以看时需懂得举一反三。
              伏者,司也,也就是主或使的意思。可以这两个字,按现代白话来说,就是可以以之,和白话里的可以的意思有点不一样的。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说的是我们要懂得调控的各自的性格特徵,是巧是拙,是勇是智,该用的时候才使出来,不该用的时候就要懂得收藏起来。并不是要我们把自己搞得喜怒不形於色,巧拙都收起来;那样的话,很容易就把自己变成了个岳不群了。这也和中庸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庸的核心理念是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并不是现代很多人所理解的啥不偏不倚调和折中,那样很容易造成人格中风的。
              九窍之邪,之是个虚字,邪是个带疑问的虚字,并不是指邪气的邪。这句话大至就是提出九窍这个概念,相等於我们问九窍是怎麽回事呢,然后后面就是答案,属於自问自答类型。人身有上七窍,下二窍,三要指的是耳,口,和眼,是人身动静的主要调控机制。耳通肾气,即身,口即语,眼通心意,即意;所以耳口眼,身语意,属於用不同归类法出来的东西。


              IP属地:塞舌尔7楼2013-06-10 23:55
              收起回复

                “火生於木 祸发必克 奸生於国 时动必溃 知之修之 谓之圣人”
                上一段是说人的外在特徵,这一段则是说内在的情况了,同样是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说。五行生克里,木生火,是属於很顺势的一种关系,但生了火后,木自己就毁了,所以於木自己来说是祸是克。同样的,国代表了某种群体利益,是个江湖,必然就有是非,所以奸生於国也是很顺势的,可以说是必然的。一旦奸恶力量积累了足够的势力,发动起来了,那麼国也就离崩溃不远了。
                这两句话带出的是人事内在的阴阳两面;木的阳面是生发,阴面是生火;国的阳面是和众,阴面是生奸。在人心来说,若说道心是阳面的,那魔心就是阴面的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都不完美;若让心魔势力壮大,成了我们的主宰,那也就离自我灭亡不远了。
                知道这个道理,并懂得修正它,就是所谓的圣人了。这个修正是能持续的用条件来平衡,而不是用强力去克服压制。这个圣人的定义,是按上古道家的划分法来定的。黄帝内经里把人的修为境界分成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圣人是人世间内能达到的最高修为了。知之修之,并不是只在某些事情上能知道做到,而是全面的。按数理说法来说,圣人修为是个函数,并不是几个事迹的数据点,是属於一通百通,全面贯彻的一种能力。


                IP属地:塞舌尔8楼2013-06-10 23:55
                回复

                  “天生天杀 道之理也 天地 万物之盗 万物 人之盗 人 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 三才既安”
                  上篇是用观的方式来叙述道理,而在中篇,同样的道理,换成了看的方式来说;到了下篇,则是用察的方式来分析了。远观近看详察,观看全局,看置身其中去感受,察则可以分析局部细节的相互作用。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是这篇的核心道理所在。有生自然就有死,要不然就平衡不了了。而在一个全面的系统里,生和杀就必须来自同一个源头才能平衡。天地孕育了万物,也必须肃杀万物,所以说天地是万物之盗。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形成了一个个的循环,这样天地和万物就形成了一个阴阳平衡。接着是万物人之盗,是把人从前面的万物里分出来,形成下一个层面的阴阳平衡,而人也是万物之盗,这样就有了动态的平衡。天地人三才和万物的这种生盗和互盗关系,是人世间各种变化的基调。


                  IP属地:塞舌尔9楼2013-06-10 23:56
                  收起回复

                    “故曰 食其时 百骸理 动其机 万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 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既然天地和万物之间有生盗的平衡机制,那就有它的规律和时机变更;人活在其中,要过得好,食其时动其机是最节能高效的方法了。这是很普通的道理,但却是很难做到的。真做到了,可以是看起来很普通,不起眼的。看结果来论神不神,那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若是没显著的成果,也还能看出妙处来,那就需要非常人的智慧了。


                    IP属地:塞舌尔10楼2013-06-10 23:57
                    回复

                      “日月有数 大小有定 圣功生焉 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 天下莫能见 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 小人得之轻命”
                      我们这世界的天文地理,都有它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在人事,礼法,制度,建设,各类设计和事业上和这些规律暗合,圣功和神明就是这样来的。这些都是属於盗机的范围,不是一般人能知能见的;若机缘得之,君子会以之尽自己的本分,小人则会因驾驭不了,随欲轻命了。


                      IP属地:塞舌尔11楼2013-06-10 23:58
                      回复
                        下篇主要是用详察的方式来分析同样的道理,以这个角度得出来的,就是具体应用原理了,主要是几个概念,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禽之制在气,奇与不奇,静与浸和最终说的,引用八卦甲子以昭象。这是微观的操作原理,明白了上中两篇,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IP属地:塞舌尔12楼2013-06-11 00:01
                        回复


                          13楼2013-06-11 17:42
                          回复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 用师十倍 三反昼夜 用师万倍”
                            这段话用三个句子来描述同一个原理,就是留白。但在原理应用上,是属於三种不同的状况。首先我们看效果,前者是善,后面是十倍,最后的是万倍。在道家文化里,万字代表所有了,这是从易经的数理算出来的,世间的东西都可以归类在万数之内。
                            新马一带有种彩票叫万字票,由四个数字组成,共有一万个组合,一般人常买些自己身边的一些数字。民间有万字票书,就是把身边的东西按和数字匹配,比如说梳子是3105之类的,有的人睡觉时梦到一些东西,比如说梦到很多西瓜,就察看西瓜的数字,时有灵验中奖的个案。这个也是采用了万数归类法。
                            第一种状况,瞽者善听,这是属於静态的能量重新分配,所以获利最低,但持久。天地间根本运作原理是阴阳平衡,显现出来的,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运行特徵。在静态的情况下,多余的东西都会被负担中和掉,所以你挣再多的钱,最终还是觉得不够的。但在动态的世界里,总会有一定的空间才能持续动得起来的。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总体大概是二八开,八成是负担,只有大概两成是可以自己活用的,所以二八原则在很多事情上是挺好用的。眼耳口是三要,眼睛和耳朵是从外获取信息的关键,所以眼睛瞎了的人,系统的平衡力很自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导向耳朵,这是一个较长期的倾斜势能,会逐渐开拓听觉能力,一直到这个倾斜力度平衡了为止。这种改善力度有限,但持久,所以得个善字。
                            第二种情况,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是一种为了某种目的而主动留白,属於动态的。师者众也,这是有目的性的动态的行为,能量作用力的效果可以通过时间和打击面的大小来调控。所以得到的效益是数以十倍计的,但不能长期维持。奇门遁甲的设计原理就是这个的应用。
                            第三种情况,三反昼夜用师万倍,三反是哪三反,缺乏原本字义的注解,明确不了。但这句话的总体意思一心一意到某个极限,那就会得到万倍的效益,这个万就是所有了。这句话要表达的就是真至心诚意的话,那就会金石为开,万事皆成了。这和佛家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原理是相同的。


                            IP属地:塞舌尔14楼2013-06-12 01:33
                            回复

                              “心生於物 死於物 机在於目”
                              前面说过,生命源於感知,我们之所以有心,是因我我们能感受到物。我们所知道的世界,限於我们能感受到的,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有误会是必然的。所以,物来则心起,物去则心息,所以有心则我存。而整个对外感受的枢纽在眼睛,所以说机在於目,眼睛是灵魂的窗口。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风 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 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 用之至公”
                              天只是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在运行,没有什麽恩不恩的,就是自顾自的在运行。迅雷震,烈风吹,就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效果,这提供了生机,万物蠢然的动起来了,这於万物,就有了孕育之恩。
                              接下来说的是动静的特徵,至乐者,自在也;自由自在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和能量,所以本质上要有余才行,负担要少,这是动的理想目标。廉者,清也,洁也;静则是往另外一个方向走,清洁收敛。所以天道就只是遵循自己的规律运行,但因为是恒常固定的,所以於世间万物,就是公道。


                              IP属地:塞舌尔15楼2013-06-12 0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