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吧 关注:5,627贴子:85,097

坐断东南(闲话东吴那些事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了点史书,查了点资料,就心血来潮想写点东西。希望吧主不要删我楼


1楼2013-06-19 22:21回复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题记
    这是建安八年也就是公元203年的深秋,道路两旁林立着枯叶零落殆尽的参天梧桐,寒风北来,空气中已渐渐弥漫起冬日的冰冷。然而正是这样凛冽刺骨的寒冷才能让身处其中者全身精神为之一振。时近傍晚,将沉未沉的夕阳挂在远方山峦之巅洒下一片金辉笼罩着大地。
    有十几骑人马从东面逆光奔驰而来,隆隆马蹄声惊得树上昏鸦四散而去。十几匹高头大马上坐的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弱冠儿郎,各各身着锦衣劲装,腰佩宝刀,马悬雕弓。有几人的马背上还驮着野兔、獐子等物,看来是正从郊外打猎而归。队伍最前头的男子高大挺拔,整张脸的五官立体有型,额头饱满而眼窝深邃,高挺的鼻梁下是线条完美的嘴唇和棱角分明的下巴,他的肤色较之其余诸人也略白一些。不过他身上最惹人注目的还是他的双目——似含精光,熠熠生威。这不像一个二十来岁的男子该有的眼睛。夕阳余晖将这十几名鲜衣怒马的青年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芒,使他们成为此时柴桑城中最抢眼的一道风景,引得无数路人侧目相顾。
    那个领头的男子正是现今的江东之主,讨虏将军——吴侯孙权。三年前其兄孙策被仇人暗杀死于非命后,十八岁的孙权正式继位吴侯提领江东。然而这个吴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风光,他初继位时整个江东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归附,各地豪强、贼寇和山越的叛乱四起。他弱年继位声威未显,各地英豪还散落在州郡乡间成观望态势不愿为他效命,身边可用之人也不过是周瑜、张昭、程普、黄盖等父兄留下来的老人。好在经过他三年的励精图治江东终于有所起色,版图在慢慢扩大,贼寇在渐渐减少,又吸纳了像鲁肃、诸葛瑾这样的治世英才。


    2楼2013-06-19 22:27
    回复
      第二章
      孙权父兄都算得上是勇将。他身为将门虎子自幼就爱骑马射猎,尤其是长大后最爱捕虎。老臣张昭曾因此向他劝谏说“为人君者应当驾驭英雄,驱使群贤,怎么能追逐于郊野之地和猛兽一争勇武呢。一旦有失,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驱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孙权立马表示歉意和悔改说“我年纪小虑事不远,很惭愧呀。”(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
      结果说归说,该出去打猎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打猎,只是,也许是顾虑到张昭上谏,也许是他自己也觉得万一一不小心真死在老虎口下也太窝囊了,就命人做了射虎车。其车形状据《三国志》描述应该就跟古代的囚车差不多,只是少了上面的盖,由一人在前面驾车孙权自己则站在车中。这样在猛兽进攻时就可以对他起到保护作用。不过危险还是存在的,常有离群的猛兽攀附车上攻击他,他竟赤手空拳去打猛兽并以此为乐。张昭知道后又是数次直言上谏与其争辩,孙权却只是笑而不答。张昭是孙策的托孤重臣,太夫人又命孙权视其为师。孙权自然是不能对他翻脸的,所以只能态度很好地笑而不答,让张昭有火也没处发。意思是我不跟你争我随便你怎么说,但我就是不改,我看你能怎么办。他这样做的确是让以严辞直谏闻名的张昭也无可奈何。
      此时的孙权左不过二十出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虽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却也与普通少年相差无多——喜爱冒险又有一点叛逆心理。只是他那“笑而不答”的冷处理方式倒是隐约有了日后江东雄主游刃有余地任用下属,转走于曹、刘之间的影子。


      3楼2013-06-19 22:30
      回复
        第四章
        所谓山越就是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民众的通称,是以古越族等土著后裔为核心,逐步融入汉族移民而形成的族群混合体,其汉化程度不一,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山越是百越的一支,依其字面意思,最初是指居于山地的古越族。山越人民为了抵制地主阶级的剥削,各部族联合起来形成武装集团反抗孙吴政权。山越人口较多广泛分布于江南丘陵地区,且深居山林难以讨伐。所以,山越问题一直是困扰东吴的最大内患。陆逊曾对孙权说过“克敌定乱非众不济,而山越依阻深地,心腹未平,难以图远。”意思是山越这心腹大患不除,争霸天下的大业就难成。吴、蜀重新结盟时,孙权亦派使臣张温向诸葛亮解释道“若山越都除,便大勾与丕。”(如果山越都铲除了,我就和你一起谋划攻打曹丕。)然而,直到东吴灭亡,山越也没有除尽。当然,这是后话。
        孙权东撤后,派吕范平鄱阳(今江西鄱阳东北);程普讨乐安(今江西德兴东北);太史慈领海昏(今江西永修西北);以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充任山越活动最频繁地区的县令长,悉平各地山越。
        这一年江东境内的山越十分活跃。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地方,会稽郡南部建安(今福建建瓯南)、汉兴(今福建浦城)、南平(今福建南平)等地的强族首领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起兵反对孙权,此五将领各率万余人在汉兴(今浦城)一带形成多梯队、多层次的纵深布防,又派出吴五率本部六千人屯大潭(今福建建阳大潭山)防守,又派邹临也率本部六千人屯驻大潭南面的盖竹(建阳南),以保东冶地的政治中心建安,这时,山越兵先发制人。屯驻盖竹、大潭的一路人马,越过武夷山,杀向余汗(今江西余干),洪明、洪进一路则攻打汉兴,来势汹汹。


        5楼2013-06-19 22:33
        回复
          凌操被射杀是建安八年讨黄祖的时候吧?建安十三年那次就已经斩了黄祖,到赤壁之战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6-20 08:57
          收起回复
            第六章
            同年凌操年仅十五岁的儿子凌统因父亲死国被孙权拜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统领其父遗兵。东吴将领开始都是以私家兵随孙策、孙权征战。吴主也屡次将佃客、土地赏赐给功臣,因而逐渐形成了东吴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世袭领兵的武将是东吴政权的主要支柱。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世袭部署制度和将领的优厚待遇有助于国家创立时期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容易在后期发展为派系之争,进而发展为恶性膨胀的地方势力。邓艾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孙权死后,东吴的大族势力尾大不掉。东吴的名宗大族都有自己的部曲,他们仗势兴兵,足以左右国家大政。”好吧,又扯远了,回来说说凌统这个人。
            凌统字公绩,虽然有军二代之嫌,但的的确确也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据《三国志》记载凌统统领他老爸的遗兵后不久(也就是十六七岁的样子),随孙权去平定麻、保二屯的叛乱。孙权攻破保屯后带着一部分兵先回去了,留下凌统、张异等人围攻麻屯。开战前期,几个高级军官聚在一起喝酒。军官中有个叫陈勤的督军因自己督管祭酒,所以神色傲慢还不按规矩地自行赏罚。凌统少年心性沉不住气,当即表示不合作。陈勤大怒就开始当众辱骂他,无非就是说凌统没什么真本事啊靠拼爹才有今天的地位啊之类之类的,骂完凌统又开始骂凌操。凌统本因陈勤是上司兼前辈,估计还有其他军官在旁边劝慰,所以只是默默忍着。谁知陈勤几杯酒下肚脑子已经不受理智控制越骂越起劲。最后凌统忍无可忍终于一刀将其捅死。
            陈勤死后,凌统说“非死无以谢罪。”于是,攻打麻屯的那一天凌统亲率厉士卒,以自身挡箭矢和石头,他所攻打的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然后,他把自己扣押在了“军事法庭”等待审判。孙权感慨于他的果决刚毅便让他将功赎罪。
            小生以为凌统能以十六七岁的年纪统兵已是不易,更何况在战场上独当一面大败敌军,所以这破贼都尉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而陈勤之死实为咎由自取,估计孙权心中也是这样想的,不然就不会以“将功赎罪”这么一句说了等于没说的话就让凌统把这一页给翻过去。


            8楼2013-06-20 19:18
            回复
              第七章
              五月末的江南已弥漫起暑气,空中几缕白云挡不住炫目艳阳。庐江太守府西侧的一片小空地上一个少年正挽雕弓如满月,聚精会神地瞄着数丈开外的箭靶。两颗豆大汗珠自他那乌黑鬓角流出顺着脸颊一路下滑。
              “双臂聚力,背要挺直。”旁边一四十来岁的魁梧男子说话间用树枝轻抽了一下他的背。
              少年立刻将背挺得如青松一般直。只听嗖得一声,寒光忽闪,远处箭靶上一支花翎羽箭已正中靶心。
              庐江郡丞正走向二人,见到这一箭先是一怔而后咧嘴道“公礼的箭术真是日益精湛了,他日定能万人军中百步穿杨啊。”
              郡丞口中的公礼便是那弯弓射箭的少年孙韶。他本姓俞因父母早亡自小便随伯父孙河生活。孙河原是孙氏子弟因其姑姑嫁入俞家后无所出便过继了孙河为子。后来孙坚起义孙河率侄子俞韶追随左右,征讨四方。俞韶不仅生得俊朗且聪明勇武深得孙策喜爱,孙策便将他收入孙氏门中,开宗祠入族谱从此成为孙氏子弟,改名孙韶。
              孙河对侄子的进步也是颇为满意“是长进了不少,不过还需勤练。”
              倒是孙韶面对两位长辈的称赞不骄不喜对郡丞恭敬一揖道“郡丞谬赞了。”
              那郡丞再度面露赞色,心中暗叹“宠虏不惊、恭谦有礼是个成大事的。”他转首面对孙河随之换上一脸忧愤“将军,卑职刚得到消息丹阳太守已被其部下边鸿杀害。”
              “什么?”孙河立即瞪大了双眼“消息可靠吗?”这丹阳太守孙翊是孙权的三弟。自家的子弟被部下所害孙河自然是火冒三丈。
              “绝对可靠。”
              “可恶!”孙河咒骂一声,又问道“那边鸿现在何处?”
              “将军莫要动怒,那边鸿已被丹阳督军妫览和郡丞戴员带人斩杀了。”
              一提到妫览、戴员二人,孙河怒气更甚“哼,妫览、戴员原不过是叛贼部下,叔弼(孙翊)不计前嫌重用他二人。可这二人竟玩忽职守,连主上的安危都保护不全。实在可恶。”他挥手招来不远处的一个小厮“快去备马,我今日就要去宛陵问问那两个畜生是怎么当差的。”
              郡丞见他正在气头上也附和着说“他二人确实可恨。不过,今日时辰已晚,现在去宛陵要走夜路。不如明日再动身吧。”
              孙河是个急性子哪里肯等得,挥挥手道“不妨事。”说着就往外走。


              9楼2013-06-20 19:21
              回复
                第八章
                孙河一到宛陵便将妫览、戴员二人劈头盖脸一通臭骂,将孙翊之死全都归咎到他二人保护不力的头上。
                妫览、戴员心虚偷偷将其杀害,打算投归扬州刺史刘馥。与此同时,妫览好色的本性也显露无疑,他不仅将孙翊的婢妾全都占为己有还打算把魔抓伸向孙翊遗孀徐氏。
                徐氏假装同意他说“夫死未几,不忍便相从;可待至晦日,设祭除服,然后成亲未迟。”妫览见她说得有理,便顺从了她的意思。徐氏于是密召孙翊心腹旧将孙高、傅婴二人入府,边哭边说:“先夫在日,常言二公忠义。今妫、戴二贼,谋杀我夫,只归罪边鸿,将我家资童婢尽皆分去。妫览又欲强占妾身,妾已诈许之,以安其心。二将军可差人星夜报知吴侯,一面设密计以图二贼,雪此仇辱,生死衔恩!”言毕再拜。孙高、傅婴也都哭着说:“我等平日感府君恩遇,今日所以不即死难者,正欲为复仇计耳。夫人所命,敢不效力!”于是密遣心腹使者往报孙权。
                至晦日,徐氏先召孙、傅二人,伏于密室韩幕之中,然后设祭于堂上。祭毕,即除去孝服,沐浴薰香,浓妆艳裹,言笑自若。妫览闻之甚喜。至夜,徐氏遗婢妾请览入府,设席堂中饮酒。饮既醉,徐氏乃邀览入密室。览喜,乘醉而入。徐氏大呼曰:“孙、傅二将军何在!”二人即从帏幕中持刀跃出。妫览措手不及,被傅婴一刀砍倒在地,孙高再复一刀,登时杀死。徐氏复传请戴员赴宴。员入府来,至堂中,亦被孙、傅二将所杀。一面使人诛戮二贼家小,及其余党。徐氏遂重穿孝服,将妫览、戴员首级,祭于孙翊灵前
                等孙权闻讯率大军赶到时,妫、戴二人的首级已在城门口挂了两天了。史书上没有记载孙权得知事情经过后的表情,不过据小生估计应该是要对这个弟妹刮目相看了吧。孙翊死时年仅二十,以此推算徐氏年纪也不过二十上下。这年纪放在当下都还只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妹,凡事都有父母顶着,而徐氏却已能联合亡夫部下用计斩杀叛贼实在是可敬可佩。
                孙高、傅婴因功被升为牙门将,继续守卫丹阳。孙瑜继任丹阳太守。徐氏则带着儿子孙松归养柴桑。孙松后为射声校尉、都乡侯。《吴录》记载:松善与人交,轻财好施。后来他镇守巴丘多次向陆逊咨询得失。一次陆逊因为他有小过失就当面指责了他。孙松脸色稍变。陆逊看了他一会儿,说道:“过去你不因为我卑微,多次登门拜望,所以我才言无不尽,今日变了脸色,这是为何?”张松笑答道:“是忿恨自己做错了事才这样,哪会怨恨你哦!”孙松为人如此应该与他老妈徐夫人的影响、教导分不开。


                10楼2013-06-20 19:25
                回复
                  徐氏女中英豪啊!


                  IP属地:陕西11楼2013-06-20 21:16
                  收起回复
                    第十章
                    冬去春来转眼已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夏口城中依旧人来人往,车流涌动。城北侧是大族富户所居之处,清一色的深宅大院,围墙高筑只能从两三支探出围墙的红杏中猜想一番府中的华丽精美。
                    有一青年不过二十几岁模样,着一身深蓝色厚重丝质窄袖武士服,露出脚上一双黑色织锦缎面短靴,小麦肤色,脊背笔挺,一看就是行伍出身。那青年手中提着两坛酒在苏府门口停下却不进去,面色复杂似在犹豫什么。
                    “甘都尉。”一个清亮女声令那男子转身后顾。
                    只见那个少女约摸二八年华,合中身材,面容姣好,一头乌黑秀发被发带绑于脑后。少女抱着两匹锦缎走近他,身后还跟着个同样怀抱锦缎的一个婢女。“甘都尉是来找我叔父的吧。”少女说。
                    被唤作甘都尉的男子正是当日射杀凌操的小将甘宁。他本是巴郡临江人,喜好游侠,年少时常聚一伙少年成群结队,携弓带箭,头插鸟羽,身佩铃铛,四处游弋。他为人也是侠士脾性,只要尊敬他厚礼待他之人他便倾心相交甘愿为对方赴汤蹈火,如若对方轻视他他便放手抢掠。又因他性奢侈不管是自己还是侍从皆披服锦绣,还用锦绣维系舟船,离开时,又要割断抛弃以示豪奢。当时人称“锦帆贼”。 弱冠之后甘宁许是觉得大丈夫当建不世之功福泽万民,也可能是觉得老当游侠没什么出息,于是改邪归正开始涉略诸子百家。后又率手下八百健儿归附荆州牧刘表,他见刘表难成大事便又打算投奔江东,谁料半路被江夏太守黄祖截下收归己有。他在黄祖处三年却不得重用,唯一识得他才能的是黄祖手下的都督苏飞。他今日来找苏飞就是要为自己的前程再搏一把。
                    至于那一日甘宁见到苏飞后到底说了什么旁人并不知晓,只知道此后不久苏飞就向黄祖建议让甘宁去邾地担任邾长。黄祖不疑有他随即同意。甘宁以此为契机,在去邾地赴任的道上转道江东投归了孙权。
                    自此,江东孙吴政权又迎来了一位举足轻重的勇将。确切地说甘宁不仅有勇他还有智有眼光。这一点从他摒弃刘表、黄祖转投孙权上就可窥见一斑,当然也不排除他在荆州不得重用的原因。


                    13楼2013-06-21 19:27
                    回复
                      十一章
                      甘宁见到孙权后就向孙权建议道““现在汉室快不行了,曹氏篡汉已经是迟早的事了。南荆这地方山陵形便,江川流通,是吴国的西势。我看刘表(荆州牧)这个人没什么眼光,儿子也没出息,不是能继承基业的人。将军您应该早点谋划荆州,不能落在老曹的后头啊。”(“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三国志》)
                      谋划荆州的观点鲁肃早在“榻上策”中就已提出。甘宁**出身能想到此处已是不易,更何况他还有两点创新:第一,他判断曹操家族迟早要篡汉夺天下;第二,他认为曹操已经将目光转向荆州,东吴需要赶紧展开与曹操争夺荆州的赛跑。
                      这还不算,他还向孙权提出了具体策略“取荆州要先取黄祖的江夏。那黄祖年老昏庸,江夏郡现在一没吃的二缺兵器。底下人都心生怨气,军队没军队的纪律。将军进军,必破无疑。灭了黄祖后咱再进军向西,占领楚关,这样大势已成。接下去就可以吞并巴蜀了。”(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三国志》)如果说江东文武中认为要尽占荆州的不少,那么已经把目光投向远方益州(巴蜀)的只是过江之鲫。甘宁之才绝非做个**叱咤绿林这么简单,难怪他要投身军旅,想来是他觉得做**太没技术含量了。
                      时张昭在座,他对甘宁的话不以为然,他说“东吴自身都危急,如果真的出兵,恐怕会导致内乱。”张昭是保守派,他一贯主张“保有江东”。
                      甘宁立刻反驳说“国家委以你萧何那样的重任,你却只知道偏居一偶担心战乱,你拿什么去追慕先贤?”
                      这时孙权强大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又体现出来了,他举杯对甘宁说“兴霸(甘宁字),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你好好谋划,争取一举将那黄祖拿下,那就全是你的功劳了。还用在乎张长史(张昭官职为长史)的话嘛。”孙权一插话,立刻止住了二人话题,将一场无谓的争论扼杀在摇篮中。


                      14楼2013-06-21 19:30
                      回复
                        其实不太确定,孙权是什么时候开始称至尊的?


                        IP属地:陕西15楼2013-06-21 21:53
                        收起回复
                          我突然发现,从@任城王妃 的称号来看莫非王妃是任城王曹彰之妻,征虏将军孙贲之女?那也是咱江东的人啊


                          16楼2013-06-22 17:32
                          回复
                            十二章
                            建安十二年,孙权再次举兵西征江夏太守黄祖。这次同样是东吴军队占据优势,黄祖守军连连败退。然而,就在胜利唾手可得之际,东吴军队却又再次挥师归吴。对于这次的突然撤军《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原因是:太夫人也就是孙权的母亲去世,孙权不得不回去奔丧。但按《三国志》记载太夫人吴氏于建安七年就已过世。书上并没有写退兵原因,只是说“西征黄祖,掳其人民而还。”小生私以为如果太夫人真的死于建安七年,那么此次退兵的原因很有可能还是山越叛乱。
                            数月之后,也就是次年春季,东吴大军又一次西伐江夏。荆州对于东吴而言关系重大,孙权是志在必得的。这一次,黄祖似乎也是有所准备,他凭借地势以两艘战舰夹住沔水口,又以棕榈编制缆绳,系以巨石,立于江中。巨石上共聚有千人之多且各持弓弩。黄祖一声令下,顿时箭如雨下。东吴军队被阻,一时间无法前进。偏将军董袭与别部司马凌统各组织死士数百人,每人手持两幅铠甲乘上大船,奋力冲入黄祖两舰之间。董袭身先士卒,举刀砍断联系两舰的绳索。两艘战舰瞬间就被江水冲走。东吴军队趁势而进。黄祖随即命水军都督陈就带兵迎战。吴军则以平北都尉吕蒙率前锋部队接战,吕蒙亲斩陈就首级。东吴军队士气大振,水陆并进包围了夏口城。孙权亲临前线督军猛攻,克其城,并屠之。黄祖只身逃窜,被骑士冯则追斩。此战,东吴大获全胜,一举歼灭宿敌黄祖,攻克了魂牵梦绕的江夏地区。
                            战后开表彰大会,孙老板重点表扬了两个人。他亲自向董袭敬酒说“今日之会,断绁之功也。”(今天我们能聚在这里,全是你砍断绳子的功劳啊。)又对大家说“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事情能成功,起源于陈就被斩杀。)孙权于是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并赐钱千万。
                            董袭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砍断缆绳使东吴大军得以继续前进,却只得到了孙权的一个口头表扬,而吕蒙则是实实在在的加官进爵外加奖金。小生私以为在这次的论功行赏上权主公是有点偏心的。


                            17楼2013-06-22 18:03
                            回复
                              十三章
                              说到这里又得重提一个曾在前文中打过酱油的人——苏飞。据《资治通鉴》记载,孙权在讨伐黄祖前曾命人做了两个木匣用来装黄祖和苏飞的头颅。庆功宴上孙权亲自为诸将倒酒。大家都很高兴,只有甘宁突然走下坐席向孙权叩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外加磕破了额头留下来的血,顿时血涕交流万分凄惨。孙权看不下去了,赶紧问他“兴霸(甘宁字)啊,你这是怎么了?”甘宁连忙将苏飞对自己的恩情告诉了孙权,他还说“我如果不遇苏飞,早已死填沟壑,当然也就不能尽忠报效您了。如今苏飞罪当斩杀,我冒昧地向您求情,免他一死。”孙权感慨于他的重情重义说“我可以放过他,可是他若逃跑,怎么办呢?”甘宁一见有戏马上拍胸脯向孙权作担保“苏飞免受斩杀,受您再生之恩,即使赶他走,他也不会离开,哪有逃跑之理!如果他跑了,就把我的首级代替他的装入匣中!”孙权于是便赦免了苏飞。
                              江夏都督苏飞能识得甘宁之才便可说明他非庸俗之辈。至于他帮甘宁投奔江东这一点,有可能是他已看出江夏郡迟早要被孙权所破到时候他与黄祖皆难幸免,而甘宁有侠士脾性有恩必报,所以他帮甘宁离开江夏去东吴效力,日后或许还能得甘宁庇佑免于一死;也可能只是他爱惜人才不愿看到甘宁在江夏碌碌终老。但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苏飞当时的举动的的确确使他在今日得以保全自己以及全家老小的性命。
                              而甘宁重情义有恩必报的性格也于此事中体现无余。
                              话说建安十三年春孙权终于攻克了江夏,但请注意仅仅只是“攻克”而非“占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上记载的都是“掳其男女数万口”。后世很多人猜测孙权这次没有占据江夏郡极可能又是江东内部山越叛乱。因为据史书载,同年东吴境内丹阳郡的黟县(今安徽黟县东)、歙县(今安徽歙县)的山越不断发生叛乱。贺齐与蒋钦等将领奉命率部前往该地镇压山越暴动。


                              18楼2013-06-22 18: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