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777,995贴子:11,975,821

【试论《晋书》俘斩万计——武侯也会被打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百度


1楼2013-07-17 13:20回复
    一 陈寿之意
    作为《三国志》的作者,良史陈寿的记载基本都是要优先考虑的,但陈寿严谨慎重的同时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这次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无论是之前的甲首三千还是后面的俘斩万计三国志都没有记载,汉晋春秋补上了前面的甲首三千,后面的俘斩万计是晋书补上的,争议很大的就是晋书是否属实,那么无非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1根本没有俘斩万计,所以陈寿不需要写→晋书不可信
    2陈寿有可能收集到的是孤证,不好轻易下结论,所以没写→晋书为孤证,可信度不高
    3陈寿非常清楚这件事,他不想写→晋书基本属实
    我的观点是【3陈寿非常清楚这件事,他不想写→晋书基本属实】
    首先《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负责监修的三人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编者一共二十一人,最后还有唐太宗亲自审阅,而不论是唐太宗本人还是房玄龄等人对司马懿的态度都不是很友好,晋书成书于唐朝也没有必要回护司马懿,甚至是给司马懿无故增添功绩。
    其次是晋书所载和三国志、汉晋春秋并不冲突,两战发生的时间一个是5月一个是7月,在蜀军粮尽退军的过程中确实交手过。
    我们看三国志,当遇到分歧的时候,就要以武帝纪为主,比如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三国志·武帝纪》
    “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三国志·吴主传》
    关于张憙救合肥究竟是在赤壁前还是在赤壁后,明显是赤壁后更真实,更贴近实际,但只要加以分析,这两条史料也并不冲突,孙权攻合肥可以是在赤壁战前,张喜被派遣救援则是在赤壁战后。这样理解则既可以说通《武帝纪》,又能兼顾《吴主传》。如果本纪就出现了重大错误,那么陈寿的记述无疑是失败的。
    晋书同样如此,以晋宣帝为主,遇到冲突时一律都要向宣帝纪看齐,如果我们刚看到晋书本纪第一卷的一半就发现了一个子虚乌有的记述,那么晋书又是怎么成为二十四史之一的呢?更何况以房玄龄为代表的二十一位文学大家又怎么可能会犯这种近乎白痴的错误呢?
    这样来看第一条就很矛盾了
    如果说陈寿得到的是孤证,那么就是说当时依然有俘斩万计之说,或许陈寿觉得不符实际,太过夸张,难以接受,那么陈寿不记载并不能说晋书为虚


    4楼2013-07-17 13:21
    收起回复
      下面先出示《三国志》相关记载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蜀传五》
      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后主传》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三国志 张颌传》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三国志·王平传》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三国志 郭淮传》
      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夏四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儿禅诣幽州贡名马。复置护匈奴中郎将。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三国志 明帝纪》
      以上资料表明蜀魏有两次交战,先是司马懿攻蜀军,大败而回,后是蜀军粮尽退军,和魏军还有一次交战,结果是张颌膝盖中箭而死。


      6楼2013-07-17 13:24
      收起回复
        我之所以认为陈寿一定知道俘斩万计,是因为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过这样的评价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先不讨论陈寿说的对或不对,陈寿总结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三个原因
        1.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军治国,奇谋与将略则不是他的长处。
        2.是与之对阵之人,有的是当世的人杰,如曹真、张颌、司马懿。诸葛亮难以轻易战胜他们
        3.敌众我寡,魏国国力远胜于蜀汉,再加上是弱的一方主动进攻强者
        下面的问题是
        (1)陈寿为什么会认为奇谋与将略是诸葛亮的短处?
        (2)陈寿为什么会认为诸葛亮很难战胜司马懿张颌?
        1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既然诸葛亮27岁就已建“奇策”,又为什么会说他奇谋为短呢?
        对于诸葛亮北伐的失败,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子午谷奇谋”了,认为诸葛亮过于保守,不敢兵行险着。甚至有不少人臆断,如果诸葛亮肯听从此计,则历史将会改变。目前为止,子午谷奇谋这个问题依然是众说纷纭,有人总结成功率至少在60%—90%,还有人根据同样的史料得出成功率在1%—40%,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果勒个然
        但不管怎么说,子午谷奇谋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实施过,诸葛亮永远也不可能去实施,而且就算成功率非常高的奇谋也还是会有失败的可能性,同样成功率低也还是有成功的可能性,总之一句话——陈寿根本不可能不负责的因为一条从来没有实施、而且就算实施了也不知是成功与否的奇谋就如此断言
        那么诸葛亮肯定还有过失可以印证陈寿之言,翻遍史料唯一可以同时证明诸葛亮【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只有晋书中的俘斩万计,或者说陈寿最后得出结论和俘斩万计有很大的关联。


        8楼2013-07-17 13:25
        收起回复
          2在三国志中陈寿对于张颌的评价可谓非常之高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张郃用兵机变,懂得战术变化,擅於安营布阵,根据地形布置战略战术,没有他预料不到的情况,从诸葛亮起的蜀国大将都非常忌惮他。
          三国志明文交代,张颌就是在和诸葛亮交战时被射杀的,又怎么会是【自诸葛亮皆惮之】呢?在这之前诸葛亮从来没有和张颌正面交过手,街亭之战张颌大败的是马谡,陈仓之战张颌还没到蜀军就退军了,卤城之战张颌去打的是王平,而且没打下来,更有人说街亭之战张颌看到了诸葛亮大军徐徐出现后,就没有再追击,这表示出是张颌惮诸葛亮,陈寿他应该反过来说才对。
          而且史料记载蜀国最忌惮张颌的是刘备,【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那么陈寿应该说“自先主皆惮之。”但陈寿还是把刘备换成了诸葛亮,这难道是陈寿自相矛盾了么?
          陈寿总归还是这样评价了张颌,这就表明只有一个可能——【俘斩万计确实是发生过】。各位看官看到这里肯定还有一肚子的问题,几个重要的问题下面都会有所提及,我相信,只要它是真的,那么没有解释不通的问题
          回过头来看,对于陈寿所评,后人持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陈寿是文人不懂军事
          2陈寿对诸葛亮偏见
          关于第二点前文已有提及,不成立。至于第一点,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如果要硬说的话,陈寿也没有做过丞相,那他又怎么能评价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呢?陈寿更没有当过皇帝,又为什么会认为刘备托孤是“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呢?而且陈寿的这个评语并不是孤证 ,连《袁子》这替诸葛亮辩解的作者袁准也认同“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于应变,则非所长也,故不敢用其短。”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也提及【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


          9楼2013-07-17 13:25
          收起回复
            三 李严被废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於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
            这就是李严被废的经过,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情节可疑。
            第一,犯罪动机不明。《三国志》的说法,是李严要推卸责任(解己不办之责),嫁祸于人(显亮不进之愆)。前一条说得过去,后一条就有问题。李严的表文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撤军是“欲以诱贼与战”。这明明是说他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嘛,怎么会是“显亮不进之愆”呢?
            第二,作案手法拙劣。李严如果要陷害诸葛亮,他就不该这样前言不搭后语,也不该留下证据和把柄。以李严之聪明,岂能想不到将来诸葛亮会“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
            第三,就算诸葛亮撤军回来以后真的没有拿出李严手笔书疏,诸葛亮也承认了这次退军这和李严没有关系,是自己不进之愆,这也不能对诸葛亮的地位造成什么影响,最多诸葛亮自贬一级、仍行丞相事而已,更何况这次北伐蜀军是大有斩获,李严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法着实可疑


            13楼2013-07-17 13:27
            收起回复
              由此可见诸葛亮自贬三级是一种政治手段,此招对于刚遭大败的蜀国来说无疑是一帖良药——“於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汉晋春秋》
              既然这是一种政治手段,那么这种政治招数第二次出现会不会依然起到如第一次出招后的作用呢?我以为不会,甚至做的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实上自贬三级是一把双面刃,在调节官民关系、舆论压力、反叛情绪的同时也侧面的影响了中央威信和权威。
              对于俘斩万计后的蜀军有没有这样的体现呢?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三国志 吕乂(是乂非义)传》
              诸葛亮之治蜀为世所称颂,但史书的总括不可能再细分如《吕乂传》中表达的弊端,不止士卒逃役,连中央征调士兵的命令也不能全国二十三郡的适用,中央威信和权威也侧面的受到影响


              17楼2013-07-17 13:31
              收起回复
                五 张颌之死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张郃传》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蜀传五》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1)从二人传记来看【与亮军交战】、【与魏将张郃交战】,可以肯定这是一场公平的战争,但魏略却说是【蜀军乘高布伏】,这就和三国志相冲突,故此以三国志为主
                (2)两条史料都记载了张颌被射杀,但并没有交代谁胜谁败,如果是蜀军胜,那么蜀传五就应该是“与魏将张郃交战,破之(大破之),射杀郃。”如果是魏军胜,那么张颌传就应该是“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破之(大破之)飞矢中郃右膝,薨 ”,但陈寿都没有记载,后人多以张颌战死料定蜀军为胜者,但陈寿在蜀传五并没相关记载,纵然陈寿惜字如金,但是会连破之(大破之)都舍不得写?
                (3)两则史料都交代了张颌战死,后人也多以此肯定蜀军为胜者,主帅都战死又怎么会俘斩万计呢?仔细一想其实不然,因为张颌传交代的相对清楚——“飞矢中郃右膝,薨 。”张颌右膝盖中箭会不会马上就死呢?个人觉得不太合理,虽然本人没有上过战场,但膝盖中箭肯定不是致命伤,当时简单做一下包扎最起码可保生命无虞,而且你潇洒哥翻遍史料也没找到哪个武将是膝盖中箭就直接归位的。
                还有,张颌膝盖的这一箭到底是什么时候射过来的呢?
                A是刚刚冲上去就挂了彩
                B是战中冲的太猛挂的彩
                C是临近战斗结尾挂的彩
                D还是打完仗“一个不注意”被小兵甲“突然暴走”“弯弓射张颌”,“不料”射中张颌膝盖,小兵甲当时‘仰天长叹’“既生甲何生颌!”张颌大怒,拍马舞刀直取小兵甲
                因为史书上没有交代的这么具体,这里你潇洒哥“也不方便推测”,但根据你潇洒哥行走江湖多年的经验来看,很多童鞋毫不犹豫的选择了A,至于D,暂不讨论。其实选择哪个都不影响张颌的发挥,因为如果实际情况是A或B,就是说张颌膝盖中箭依然带伤指挥战斗,那么这个场景就很感人了,魏军看到主将尚且这般勇往直前,由是士气高昂,个个身先士卒,于是大破蜀军,俘斩万计成立。如果是C,那么战斗中间张颌并无大碍,加上张颌指挥有方,蜀军粮草不足人心不定,魏军大破蜀军,俘斩万计成立。


                18楼2013-07-17 13:32
                收起回复
                  七 相关佐证
                  “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平公孙渊,功盖海内。”的记录。这里的“蜀虏”,无疑指的是诸葛亮。《齐王芳纪》
                  可以看出曹芳在提及司马懿的功绩时,加上了一条【西破蜀虏】,这蜀虏指的只能是诸葛亮,而且这段诏书中的擒孟达、平公孙渊也都属实,更重要的是司马懿还有斩杀张霸,破诸葛瑾等重大功绩,这段诏书却丝毫没提,如果根本就没有俘斩万计,那陈寿收录的这段诏书岂不成了笑话?
                  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三国志 明帝纪》
                  查《明帝纪》,仅在抗击第一次北伐和抗击第四次北伐之后,有过封赏有功人员的记载。这就表明,抗第一次北伐和抗第四次北伐,魏国均取得了较为重大的结果。显然,这与《宣帝纪》中“俘斩万计”的记载是相应证的,《明帝纪》可以作为《宣帝记》真实性的旁证。 此外,《宣帝纪》中关于因击破诸葛亮而“增封邑”的记载,与《明帝纪》中“封爵增位各有差”的记载是一致的,也可以作为《宣帝纪》中“俘斩万计”真实性的旁证。
                  初,文懿闻魏师之出也,请救于孙权。权亦出兵遥为之声援,遗文懿书曰:“【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
                  孙权对司马懿的军事评价可谓是非常之高,如果说俘斩万计一说并不成立,那孙权眼里的司马懿只可能是那个畏蜀如虎、被蜀军甲首三千的司马懿,又怎么会说他“变化若神,所向无前”呢?
                  细说起来,孙权和诸葛亮可是打了很长时间交道,诸葛亮出山1年左右,诸葛亮就去‘忽悠’孙权了,还为孙权道出了曹军三大弊端,预料了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而且孙权目睹了诸葛亮的南征北伐,但孙权对诸葛亮一个评价都没有。


                  20楼2013-07-17 13:33
                  收起回复

                    九 五伐之谜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蜀传五》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郭淮传》
                    公元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不知是否由于诸葛亮想起了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从而决定兵出斜谷,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的郿一带。当然蜀军此次动作缓慢也是为了等待吴国配合,东西犄角。此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筑垒坚守。
                    诸葛亮率军出谷后,看到魏军已经沿河筑垒坚守,于是西上五丈原。郭淮认为蜀军下一步将自五丈原北进,占领北原,以切断陇道,威胁魏国的陇右与关中之联系,迫使魏军与其决战。因此建议抢先占领该地。司马懿于是派郭淮率部进占北原。
                    当郭淮占领北原后正在修筑堡垒时,蜀军前军已经开始向北原进攻了。在郭淮发起反击后,蜀军的这一计划没有成功。接着,诸葛亮率大军假装向西前进,许多魏将均认为蜀军将进攻西面的防区。郭淮判断蜀军如此明显地西进,必定是声东击西,希望魏军主力西援,好趁机向东进攻阳遂。果然后来蜀军趁夜猛攻阳遂,由于魏军已有准备而没能成功。
                    这时的形势是:蜀军在五丈原一带的渭河南岸地区占据了一块阵地,其东面是司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线筑垒坚守,其北面是郭淮军依托北原的地势筑垒防御,其西面是坚固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从5月到8月,诸葛亮多次向魏军挑战,但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渡过了100多天。期间诸葛亮考虑到魏军希望等蜀军粮尽自动撤兵,于是在当地进行屯田。


                    25楼2013-07-17 13:36
                    回复
                      太长,不看


                      IP属地:广东29楼2013-07-17 13:38
                      收起回复
                        抱歉了,之前插楼的被我删无赦了...


                        30楼2013-07-17 13:39
                        收起回复
                          我竟然全部看完了


                          IP属地:广东31楼2013-07-17 13:41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32楼2013-07-17 13:41
                            收起回复
                              我的观点是【3陈寿非常清楚这件事,他不想写→晋书基本属实】
                              -----------------------------------------------------------
                              后面写的一堆都是你的观点,你以为史官都跟你一样按自己的观点来著史?


                              33楼2013-07-17 13: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