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雄兵川军团吧 关注:7贴子:153
  • 7回复贴,共1

(转载)铁血雄兵川军团(191-20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出张斯可所料,邓锡侯在接到二次改写的电稿后,果然再也坐不住了。
  他趁刘文辉不注意,一下子派出三个师,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刘文辉的后方,使其后方阵脚大乱。
  与田颂尧嚷嚷之后却欲战不战不同,邓锡侯是不出手便罢,要出便朝着你的要害部位来,而且从始至终一声不响,这就叫咬人的狗不叫。
  刘文辉措手不及,急忙从前线调兵援救后方。刘湘通过侦察电台,发现唐式遵前方的敌军正准备回撤,便让唐式遵发起反攻。
  唐式遵早就被打懵了,身上已全无一点“白脸张飞”的气慨,接到刘湘的命令后仍傻乎乎地一动不敢动。
  这时刘湘已经向刘从云赔罪,派人从老家把他给接了回来。见唐式遵真的成了“二瘟”,刘从云便拿起电话,对唐式遵说:“这是我算出来的,刘从云的兵次晨拂晓必退,此为天意,你不可拂逆天意。”
  经过不断的渲染渗透,军中对刘从云已形成一种迷信,都以为他“算无遗策”。特别是在泸州伏击战后,刘从云更俨然成为“多智而近妖”的孔明化身,甚至他对荣威大战失利的解释,也被许多人认同,都在背后嘀咕,说要是刘湘不折不扣地按军师计划行事,哪里会败成这个样子呢。
  刘从云的卜卦比刘湘的命令还管用,唐式遵第二天便率部出击。他惊喜地发现,神仙的预言竟然分毫不差,刘文辉的部队已无心恋战,都在纷纷撤退。
  这下爽了,唐式遵乘势追击,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
  虽有小胜,但刘湘心里很清楚,他的部队已疲困不堪,若刘文辉弃邓锡侯于不顾,仍专心致志地实施总攻和奇袭重庆计策,那他还是得吃不了兜着走。
  见好就收吧,刘湘趁热打铁,给刘文辉写了第二封求和信,希望幺爸看在家族情谊的份上放他一马,为此还引用了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名言。
  收到刘湘的信,刘文辉面对两个选择:要么除恶务尽,一竿子插到底,要么答应刘湘的请求
  刘文辉有“插到底”的必要,也有这个能力。
  邓锡侯说得好听是第三强,然而他的实力与二刘相比,还是相对弱小,从长远来看,能与刘文辉争霸四川的主要对手只能是刘湘。
  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暂时放过“挠痒痒”的邓锡侯,集中全力,一鼓作气击溃刘湘。


IP属地:陕西1楼2013-07-22 23:03回复
     可是刘文辉正恨着“背信弃义”的邓锡侯,怒火战胜了他的理智,他要借着刘湘的这封信,与刘湘答成和解,把邓锡侯给干掉。
      一个将决定刘文辉后半生命运,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战机擦肩而过。
      二刘停战议和,刘湘顾虑刘文辉可能会对邓锡侯进行报复,因此特地在和约条款上注明,要求刘文辉不得对邓锡侯发起进攻,否则他将出兵援助邓锡侯。
      条款说的是眼前的事,一两个月也就自然失效了。议和之后,刘文辉真正的阻力却是来自于内部的保定将领。
      邓锡侯为人油滑,但油滑之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不死心眼,损人不利己那样的事是绝不会做的,他通常都是先利己,利己不成,就宁愿与人方便。
      比如有一个叫陈光藻的将领,他原来是邓锡侯属下的师长,但实际上是自己搞了一些防区单干。后来防区被别人兼并,过不下去了,才跑到成都找邓锡侯想办法。邓锡侯防区也不多,就算想收容都接济不了对方的粮饷,于是好人做到底,又设法把陈光藻介绍给了刘文辉。
      其他像李家钰、罗泽洲等人,最初也都是邓锡侯的下级,随着事业越做越大,羽翼丰满,邓锡侯或觉得已无法驾驭,或难以养活,都一一采取了放飞的方式。
      “刀打豆腐光两面”,邓猴子在保定系里面的人缘不是很好,是非常非常好。刘文辉手下的保定系将领都反对将矛头指向邓锡侯,理由是,在成都巷战中由于主动向田颂尧开战,已经导致保定系出现分裂,若再跟邓锡侯成为冤家对头,保定系必将分崩离析,以后将很难斗得过速成系。
      “家里的事家里解决。我们保定系内部不能再互相残杀,这个仗不能打。邓锡侯有不对之处,我们可以内部解决。”
      如何解决呢,部将们说,一定是有“奸人”在邓锡侯耳边吹了什么邪风,邓锡侯受了蛊惑,现在只需让邓锡侯开除“奸人”,事情就可以扯平了。
      刘文辉哼了一声,也不置可否,便打马率部回师成都。
      内部阻力这么大,刘文辉审时度势,饶过邓锡侯不是没有可能,偏偏邓锡侯做贼心虚,他本以为二刘还会抵死硬拼,没料到战事会如此快就结束,自己首先就有些怕了,便唆使田颂尧、刘存厚、李家钰三部出面,把城门一关,不放刘文辉的部队进城。


    IP属地:陕西2楼2013-07-22 23:03
    回复
       做邓锡侯的部下,那是真的很爽。各师旅防区内的政税收入,一个子都不用交到军部,邓锡侯只要求这些师旅长形式上能叫他一声长官就够了。
        那他需要开支怎么办呢,成都造币厂归他控制,造币厂造硬币,总是可以赚到点钱的,猴子就靠这个养活自己。
        由于邓锡侯无为而治,所属将领都不愿公开脱离他。邓锡侯曾经说过一句话为自己解嘲:“别个坐轿子的,是硬要叫抬轿子的抬起来,我这个坐轿子的,是抬轿子的硬要抬我走。”
        会上,一个旅长发言说:“军长,你说要下野,这下你倒是名利双收了,可我们咋个办咧?你不能下野,我们大家都坚决拥护你与刘老幺(指刘文辉)作战到底。”
        一句话说到哄堂大笑。其实众人也都是这个想法,都要继续抬着邓锡侯走。
        邓锡侯疑虑全消,一拍桌子:“好嘛,大家既不要我下野,我照大家说的干嘛!”
        上层没问题了,邓锡侯还怕基层不稳定。刘文辉的“挖墙角”可谓是无孔不入,驻军成都期间,他甚至会在公馆里接见邓锡侯下面的一个普通团长,并馈送钱物,极尽拉拢之能事。
        所幸关键时候,基层军官也挺住了,没有受到刘文辉的诱惑。邓锡侯很是激动,他对军官们说:“刘文辉有野心,他想要吃掉我们的部队,把我们当成了猪。”
        顿了顿,他话锋一转:“我们是猪,可我们是刺猪,他刘文辉吞下去是要卡死的。我现在就要看一看,你们的刺猪毛长得坚硬不坚硬,如果够硬的话,说不定我们还能打回成都呢,今后究竟谁吃掉谁,也是件说不准的事。”
        邓锡侯讲话时慷慨激昂,唾沫横飞,可他心里其实明镜似的:刺猪毛再硬,若是凭现在这副小体格去跟刘文辉直接对耗,还是一样白给,田颂尧便是前车之鉴。
        怎么打,邓锡侯已经想好了,他要靠一条河。
        这条河叫昆河,本是从都江堰引出的一条灌溉渠,河面既窄,水也不深,到了冬天,几乎可以涉水而过。
        都江堰的水又来自于泯江,由分水堤坝将江水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邓锡侯事先把外江的水放入内江,使昆河的水位相应升高,流速加快,造成防守上的一道天然屏障。


      IP属地:陕西5楼2013-07-22 23:06
      回复
        刘文辉在发现邓锡侯逃走后,便立即率部追杀而来。为越过屏障,他征集大量木桶、竹筏用以组织抢渡,邓锡侯则集中山炮和迫击炮猛烈轰击,结果多次抢渡均未能够成功。
          除了地理障碍外,刘文辉进兵不利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帅不齐心。
          主将陈光藻拒绝主动进攻,理由是他不能为了刘文辉的“新恩”,而不顾邓锡侯的“旧德”,其他保定系将领也大多出工不出力,刘文辉任命的两个总指挥,包括冷寅东在内,都迟迟不前,没有要坚决攻过昆河的意思。无奈之下,刘文辉只得依赖刘元塘等少数亲信嫡系部队,作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双方隔河对峙一个多月,未分胜负,但邓锡侯到底心神不稳,怕时间一长,自己的部队会坚持不下去。
          召集部众出主意,想办法,有个姓黄的旅长说:“现在只有催促刘甫澄(刘湘)出兵,才能击败刘文辉。”
          向刘湘喊救命,邓锡侯不是没有想到,但荣威大战已过去将近半年,当时所定的互助条款早已失效。二刘再怎么说,毕竟是叔侄关系,常言说得好,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而且邓锡侯还获悉,刘湘正奉蒋介石之命,准备兴师与入川的红军作战,这种时候,还会顾得上他这个小泥鳅吗?
          这个黄旅长是刘从云的弟子,深知刘从云在刘湘幕中的份量,他接着献计:“要刘湘出兵不难,只要找我的老师刘从云,他是刘甫澄的军师,凡军机大事,刘甫澄对他言听计从。”
          邓锡侯做事,向来不会直捅捅地去自讨没趣,那是田冬瓜那样特无知的人干的。他喜欢转弯抹角,做聪明人,办聪明事。一听黄旅长的话,他马上就开了窍,与其找刘湘,不如开个后门,找他身边最器重最信任的人。
          “你快说,具体该如何办法。”
          黄旅长见上司已经心眼活络,这才把自己的设想和盘托出:“如果军长能崇敬刘老师,给他当弟子,事情将迎刃而解。”
          不就是拜刘文辉为师吗,好说,邓锡侯不仅满口答应,而且催黄旅长星夜启程,一秒钟都不要耽搁。
          黄旅长赶到重庆,见到刘从云,把情况一说,刘从云欣然应允。
          荣威大战,虽然作战计划系刘从云拟订,但却是由刘湘具体执行,而且刘湘也未真正按照计划行事,刘从云对此一肚子不爽,即便被请回后仍心有不甘,总想着要找机会重新施展一下抱负。这个时候邓锡侯来投,正中下怀。


        IP属地:陕西6楼2013-07-22 23:06
        回复
          他去找刘湘商量,没想到刘湘也正在犹豫,犹豫要不要与刘文辉翻脸。
            邓锡侯潜出成都后,曾给当时正驻于城内的蒋介石代表曾扩情发了份急电,告状说刘文辉突然出兵侵袭他的防区。
            对于如今的南京政府而言,红军入川才是头等大事,在这一大背景下,曾扩情当然不希望看到诸侯间再起干戈。他急忙赶到刘文辉的公馆,查证此事是否确实。
            刘文辉毫不避讳:“实有其事。我的军队多地盘少,不能不要邓锡侯让出相当的地盘,来养活我的军队。”
            没等曾扩情出言劝阻,刘文辉便打断了他的话:“事出权宜,几天之内就可获得解决,战争不会扩大。”
            曾扩情默默退出,虽然嘴上不说,但内心对刘文辉已十分不满。
            既然四川内战已不能避免,倒不如早一点把刘文辉这个到处惹事生非的祸根铲除,以便一了百了。他随即赶往重庆,提醒刘湘:你要倾全力打红军,可万一你叔叔乘机从背后直捣你的巢穴可怎么办?
            一席话把个刘湘给说愣住了,同时他也明白,曾扩情能这么说,必是得到了授权,也就是说蒋介石同意和支持他先解决刘文辉。
            要解决刘文辉,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已经具备,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了,刘湘担心的只是打不打得过。
            经过半年整顿,刘湘的部队已逐步恢复元气,但荣威大战的教训仍在,这使刘湘君臣想起来就有些不寒而栗,感到刘文辉无论在军队的数量、质量还是指挥人才上,都比己方占优,与之作战难有取胜的把握。
            正在左右掂量,刘从云来了,刘湘便向他问计,是不打好呢,是不打好呢,还是不打好呢。
            刘从云有备而来,不由分说:“当然要打。昆河之上,刘、邓两军鹬蚌相争,已呈胶着状态。只要我们出兵,刘文辉必然跨台,甫公就可以趁势统一四川了。”
            这是谈政治,并非“神仙军师”的专长,刘从云最擅长的还是邪门歪道。
            他对刘湘说:“我给你卜卦相定的司令部大门和大厅都是向着西方的,这是因为你的命相属金,利于西征,刘文辉正在西面!上次作战不利,都是没有按我的计划用兵的缘故,此次若全部照我说的做,必能马到成功。”


          IP属地:陕西7楼2013-07-22 23:07
          回复
            听刘从云这么正的邪的来回一分析,刘湘信心倍增,随即授权刘从云全盘负责前方军事:“这次从计划到执行,全都你一个人来,我要遵从天意,打一个大胜仗。”
              刘从云兴兴头头地拿到帅印,第一站便是直奔资阳,在那里与邓锡侯见面。
              邓锡侯已提前在资阳等候,他着急啊,眼看一天天过去,也不知道刘湘的态度如何,昆河那里还能不能顶住。
              见到刘从云,邓锡侯如见救星,得知刘湘答应出兵,更是大喜过望,现在他唯一忧心的就是怕两边接不上——万一在刘湘到达之前,刘文辉就已攻过昆河,自己岂不仍是一场空。
              刘从云惯于察颜观色,马上看出邓锡侯的心思,随即煞有介事地掐指一算:“不妨,河神保证你可在昆河守四十天,来得及。”
              邓锡侯卜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长头,执弟子礼,从此正式拜刘从云为师。
              此刻的邓锡侯就像是躺在病床上的重症病人,对他来说,刘从云不啻于一个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活神仙,那是身家性命都可以托付了,叫声师父又怎么的。
              刘从云“掐指”得出的四十天是有讲的,不光刘湘的部队需要作战前动员和准备,还需要联合其它诸侯,形成声势。
              老实说,要是面对面你一拳我一脚,“神仙军师”未必在行,他在行的就是咋咋乎乎,一大早扮僵尸吓人。
              刘从云在资阳主持召开会议,邓锡侯、杨森、李家钰、罗泽洲等人尽皆与会,与会人等一致表示要拥护刘湘统一四川,同时接受刘湘指挥。
              在来到资阳之前,刘从云就从刘湘那里拿了一张十万元支票,会后,他当着众人的面把支票交给邓锡侯:你先用着,马上还有十万发子弹要送给你。
              邓锡侯激动到都快哭了,“杨李罗”也是个个振奋不已,认为刘湘这回是砸锅卖铁,真要跟刘文辉好好干上一架了。
              声势不是白摆的。刘文辉得知资阳会议的情况后,先后两次致电刘湘,言辞卑微,希望刘湘不要对他动兵。
              能让刘文辉跟卑微这两个字挂上钩,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他表现得如此紧张,乃至于未战先怯,与其说是被诸侯们的气势给吓住了,还不如说是对内部分裂的日趋严重化已无计可施。


            IP属地:陕西8楼2013-07-22 23:08
            回复
              刘文辉的保定将领对昆河大战一直持消极态度,导致在部分重要战场上出现了奇怪一幕:攻守双方隔河相望,人员自由往来,完全没有什么大战时的气氛可言。
                在得知刘湘即将出兵,以及资阳会议的消息后,他们索性背着刘文辉,擅自约请邓锡侯的保定将领会商,并订出了一个议和条件,
                这个议和条件就是要把矛头转向刘湘,以把夺取的三县还给邓锡侯为代价,要求邓锡侯在二刘之战爆发时严守中立,甚至必要时支援刘文辉。
                可如果刘文辉本人都不同意议和怎么办呢?
                那就不客气了,保定将领全部通电脱离刘文辉,请刘文辉退至西康,我们另立保定系盟主!
                参加会商的将领回到成都,便公推其中一人去找刘文辉汇报。众将以为,如此苦心孤诣,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刘文辉和保定系的根本利益,不管怎么说,联合邓锡侯来击败刘湘,总比让刘湘联合邓锡侯兴师问罪强吧,所以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
                偏偏汇报的人是个马大哈,一个口袋里揣两封密约,议和条件与“全体脱离”混在一起,更糟糕的是,他首先摸出来交给刘文辉的竟然是“全体脱离”。
                看到“全体脱离”,刘文辉脸色大变。
                这名将领见状,情知有异,这才发现把两封密约给弄反了,急忙又将和约掏出。
                可是刘文辉对和约已经毫无兴趣,他认定这些保定将领是心怀叵测,要弃他而去了,对和约内容,一个字都不肯看,只是连连摇头:“还有什么话说!”
                第二天早上,刘文辉召集全体将领在公馆谈话,说着说着便失声痛哭,说:“经几十年缔造,我的事业才有今天规模,现在落得如斯结局,真令人痛心。”
                这话说出来,就是不让别人说话的意思,大家不欢而散,无论议和还是“全体脱离”都已无从谈起。
                保定将领要联合邓锡侯,刘文辉偏偏不会这么做,他情愿再来个“二刘合作”,以便干净彻底地灭掉邓锡侯,但是刘湘也认定这是他趁势击败刘文辉的绝好机会,如此天赐良机,岂能轻易错过,因此对刘文辉那两封实质上的“求和电”均置之不理。
                1933年7月2日,刘湘在大本营发布命令,由刘从云率模范师(神兵师)以及本部主力向刘文辉发起进攻,李家钰、罗泽洲等其余联军人马随后跟进。


              IP属地:陕西9楼2013-07-22 23:09
              回复
                刘文辉鉴于腹背受敌,内部又不团结,于是决定放弃昆河,退出成都,固守岷江。
                  在进入成都的前一天,蒋介石正式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授权他节制所有川军,同时敦促刘湘尽快起兵攻打入川红军。
                  刘文辉是刘湘在川中最大也是剩下的唯一对手,眼看击倒有望,他哪里肯舍,遂致电蒋介石,要求“先安川后剿赤”。
                  得到同意后,刘湘便正式打出“安川军”旗号,号令大小诸侯抢攻岷江,史称岷江大战。
                  在四川难以计数的大小内战中,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双方动员兵力多达三十万,战端一起,便引起国内外的瞩目。上海一家画刊专门刊出一幅时事漫画,用以勾勒这次大战的来龙去脉,倒也妙趣横生。
                  漫画内容是,在一座院子里,四根木柱搭一藤架,架子上趴一猴,再吊一冬瓜。藤下有两只牛在角力,它们各不相让,凶猛冲击,哗啦一声,藤架被撞垮了,冬瓜摔到稀烂,猴子惊得直叫唤。
                  明言人都能看出,画中的猴暗喻邓锡侯,冬瓜指田颂尧,两只牛,一条是刘湘,一条是刘文辉。
                  现在藤架垮了,两只牛也都冲出院子,它们要到江边来捉对死拼。
                  刘文辉退守岷江,避免了两面作战,如果能再整顿内部,倒也不失为以退为进,反败为胜的招数,问题是,内部问题不仅没能得到妥善解决,反而逾演逾烈。
                  刘文辉不再信任保定军官。岷江四百里河防,他让保定部队一字排开,扼守于第一线,刘元塘等部则被分配于第一线后段,名为预备队,实际却是要起监视作用,于是上下相疑,全都无心作战。
                  另外一方面,随着收缩到岷江一线,刘文辉的防区变得更加偏远狭小,供给也日益困难,他们从前过惯了相对优裕的生活,很少吃过苦,这下子一个个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
                  刘文辉让众将献计献策。
                  保定将领说,与其困守岷江,不如十个团、二十个团、三十个团地分散打出去。
                  刘文辉早就对保定将领心存怀疑,恨不得把所有团都攥在他一个人的手心里,这样的计策,自然不会采纳。
                  亲信嫡系多为刘文辉的子侄辈,年纪轻,没什么政治头脑。有人竟然提出要派出一部分人伪装红军,跑出去把局面搞乱,然后再攻击刘湘不顾“剿匪”大局,以便要挟其退兵。


                IP属地:陕西10楼2013-07-22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