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人吧 关注:812贴子:24,641
  • 5回复贴,共1

武官寨公社的村庄历史(编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官寨公社(0点)故城县西南部,距县府13.9公里总面积74.9平方公里。
武官寨——据查,明洪武年间(1368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后,有武官在此镇守,安营扎寨,故取名武官寨。距公社偏.公里,耕地2030亩,83年村民1084人。
西孟庄——据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孟氏从山东迁此立庄居住,以其姓氏取名孟庄。后村落渐大,以村坑塘为界,分为两村,此村为西孟庄。距公社正北偏西3.4公里,耕地1530亩,83年村民498人。
东孟庄——此村为东孟庄。距公社正东偏东3.4公里,耕地1748亩,83年村民494人。
前屯——据传,明朝永乐(1403年),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立庄垦田,建有若干居民点,村西南角为尹家行,东北角为张家行,西北角为赵家行,这几处为一村,统称大阜屯,分前后两屯,此为前,称前屯。距公社东北偏北4.3公里,耕地2350亩,83年村民675人。
后屯——此为后,称后屯。距公社东北偏北4.9公里,耕地3216亩,83年村民1050人。
马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一马氏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定居,以姓氏名村名马庄。距公社东北5.3公里,耕地2102亩,83年村民792人。
杨五头——据传,明成祖时,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行来此处,在古漳河的五个码头上当航头,乡民呼之为杨家五航头。1954年简改杨五头。距公社正西偏北6.2公里,耕地2749亩,83年村民925人。
王尧头——据查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西洪洞县迁一姓王的在此定居,因古漳河(清凉江)码头称为航头,此为王航头,后来雅化为王尧头。从事航业,故叫航头,后改航头为尧头,冠以姓氏取村名段尧头距公社正西偏北5公里,耕地1150亩,83年村民540人。
段尧头——姓段的为段尧头,同上伙为一村。距公社正西偏北5公里,耕地亩,83年村民180人。
冯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冯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氏定村名冯庄。距公社西北偏南4.6公里,耕地316亩,83年村民164人。
苏庄——据查,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张氏奉诏从洪洞县迁此,后因生活贫困,成为苏翰林的庄子,故名苏庄。1982年更名新苏庄。距公社西北偏南3.6公里,耕地440亩,83年村民256人。
武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武姓在此定居,定村名武庄。距公社西北4.3公里,耕地2345亩,83年村民809人。
后花园——据传,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奸臣李良在此一带圈占土地48顷,内有十二里大的花园,花园之名由此而得,以后成了村名分前后花园居后的为后花园。距公社西北偏北2.3公里,耕地1385亩,83年村民433人。
前花园——居前的为前花园。距公社西北偏南2公里,耕地1950亩,83年村民614人。
北半屯——据传,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洞迁来,因村庄形似壁障,而附近有两个皆叫半壁屯,此村又位于两屯之北故名北半壁屯,1949年简称北半屯。距公社正北2.1公里,耕地4328亩,83年村民1428人。
西言村——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一王氏从山东莱阳后劲迁来定居,炊烟弥漫村庄,遂业名为晓烟村后为书写方便,改为小言村.因村东还有俩言村,1958年改为西言村.距公社东北3.2公里,耕地1360亩,83年村民385人。
大言村——据传,明朝初期,王氏人莱阳达王庄迁来此地定居,选用故里之”达”字,又选用尘世人烟之“烟”字称达烟村,为书写方便改为大言村。距公社东北偏南3.5公里,耕地3026亩,83年村民1050人。
东言村——据传,明朝初,山西移民迁此定居,有一家在村东建一砖窑,每逢刮东风,烟吹进村庄,人称烟村,后人叫白成言村,此村居东故取名东言村。距公社东北偏南4公里,耕地1737亩,83年村民539人。
赵庄——据赵氏祖谱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一赵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此立庄垦田,以姓氏定村名赵庄。距公社东北偏南4.6公里,耕地1857亩,83年村民740人。
刁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开荒种田,立庄后定名刁庄。距公社东北偏南4.8公里,耕地710亩,83年村民272人。
张尧头——据传,明朝初期,张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清凉江上作渡工,时人称张头,因临村皆称尧头,遂称张头为张尧头。永乐(年)。距公社正西偏北5.6公里,耕地870亩,83年村民382人。
李尧头——据传,明朝朱元璋的将军李洪第五代孙,在此落户,因附近有一王尧头,故随之定名李尧头。距公社正西偏北5公里,耕地865亩,83年村民284人。
尼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一万氏从山东莱阳县尼家庄迁此居住,后仍沿袭故乡之名,故名尼庄。距公社正西4.8公里,耕地651亩,83年村民330人。
霍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一霍氏从山西迁来此地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霍庄,1982更名北霍庄。距公社正西偏北3.9公里,耕地996亩,83年村民490人。
香炉坡——据传,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此村有座三官庙,庙内有个内金外漆的金香炉,故取名金香炉村,后金香炉被盗,追回来以后,香炉已破,遂叫村名香炉破。后觉破字不雅,故改为香炉坡。距公社正西偏北3.4公里,耕地2162亩,83年村民870人。
孟村——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朱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名朱庄。后附近康庄和朱庄闹纠纷,说“猪”把“糠”吃了,迫使朱庄改名为孟村。距公社正西偏南3.2公里,耕地525亩,83年村民166人。
车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赵氏三兄弟从山西迁来定居,因其制作大车有名,时人皆称打车庄,后删“打”名车庄。距公社正西偏南2.4公里,耕地614亩,83年村民373人。
仓上——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这里曾是义军存放粮食之地,故名仓上。距公社正西偏南1.4公里,耕地1779亩,83年村民723人。
于刘洼——据传,此地原是一片大洼,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于、刘两姓在此定居,称于刘洼。距公社西北偏北0.8公里,耕地1005亩,83年村民540人。
王庄——据传,明朝初期,王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定名王庄,1982年更名王家庄。永乐(年)。距公社正北偏东1.2公里,耕地606亩,83年村民344人。
付官屯——据考,此村系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军垦屯田的地方。负责军垦的官吏姓傅,故名傅官屯。清末俗化为付断屯。距公社正东偏北2.2公里,耕地5498亩,83年村民1900人。
小曲店——据传,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此处是运河上的一个渡口,有人在此开店种田。一年的春天,店主误认客人的驴吃了他的麦苗,店家不问情由把驴杀死。客人告到县衙,剖腹检查,证实店主确属误赖,县官即以此店取名“屈驴店”,后演变为曲里店。后又分为两村,此为小曲店。距公社西南偏南2公里,耕地1442亩,83年村民416人。
大曲店——此为大曲店。距公社正南1.6公里,耕地2328亩,83年村民1088人。
东梁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一梁氏从山东莱阳迁来定居,以其姓氏定村名,后改为东梁庄。距公社正南偏东2.1公里,耕地1361亩,83年村民708人。
垂麦——据传,此村原名崔美,因宋元战争,此村泯灭,明朝初期,山西移民来此定居,取村名时音转为垂麦。距公社东南2.5公里,耕地1799亩,83年村民676人。
齐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有一齐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定村名齐庄。距公社东南偏北2.7公里,耕地380亩,83年村民195人。
军王庙——据传,此处原是官家屯田的地方,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大王庄迁来移民于此,分军户民户,同时,村东西皆有庙宇,故取名军王庙。距公社正东偏南3公里,耕地1352亩,83年村民575人。
五台坡——据传,明朝初期,山西迁民立村在高坡上,修建庙堂一座,人们慕五台山之名,故得名五台坡。距公社东南偏北3.1公里,耕地1210亩,83年村民734人。
张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张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名张庄,1982年更名为张家庄。距公社东南偏北4.3公里,耕地1117亩,83年村民338人。
柴庄——据传,清朝初年此处是大言村王断家放柴禾的院子,后来发展成村,取名柴庄,1982年更名为南柴庄。距公社正东偏南4.1公里,耕地1166亩,83年村民430人。
李店——据传,明朝初年此处原系德州至临清的官道,有一李氏在此开店,定村名李店。距公社正东偏南4.5公里,耕地870亩,83年村民269人。
杨刘庄——据传,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此村由杨刘姓合并而成故名杨刘庄。距公社东南偏南3.3公里,耕地1620亩,83年村民540人。
张洪屯——据查,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张氏从本县陈庄迁来此处定居,因西边有于、李洪屯二村,故取名张洪屯。距公社东南偏南4.1公里,耕地1284亩,83年村民546人。
陈庄——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陈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故名陈庄。距公社东南偏南4.6公里,耕地同上伙用,83年村民123人。
叩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叩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户,以其姓氏定村名为叩庄。距公社东南5.3公里,耕地2255亩,83年村民1260人。
周楼——据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周姓由孟占庄迁此定居,盖楼一座,故名周楼。距公社东南偏南6.2公里,耕地1056亩,83年村民735人。


1楼2013-07-30 08:46回复
    五台坡应与武城县志上载的五台寺有关,原李店东的五台寺年久倒塌,五台坡人移址重建较为合理,五台寺是周围几十里村庄信仰的佛教圣地。
    前屯和后屯在明初是军户村,名为大阜屯。后来的迁民居其外围,各有村名,年岁一久,连成一片,仍称大阜屯,分成前后不会超过百年。
    于刘本是于洼和刘洼距离很近,外村人不分称“于里洼”,后来合称于刘洼。


    3楼2013-07-30 18:49
    收起回复
      长姿势了。。。


      4楼2013-07-31 22:28
      回复
        学习了,打小就知道祖上是山西大槐树移民。


        IP属地:北京5楼2023-02-24 14: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