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吧 关注:3,457,288贴子:112,556,407
  • 0回复贴,共1

网络时代的人类生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网络时代的人类生存
——论青少年与网络
种种迹象和事件都表明,网络世界的诞生,加速了人类个体的生理成熟和思想成熟。一个一年级的孩子都学会了谈恋爱,一个初中孩子在谈到社会问题时就指出要靠关系,腐败严重,未来没戏……因为有网络的存在,他们就顷刻进入成人社会、成人世界、成人思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复杂的代际影响和替代中,他们缓慢却疯狂成长。甚至,有一种夸张的说法,80后人20岁时的思想已经跟70后30岁的差不多,而90后人10岁的思想跟80后20岁人的思想差不多。一个80后跟一个90后交流,甚至惶恐地感觉,自己磨拼20几年才有的生活感悟,怎么他们那么小的年龄就有了。其实,这一切都在指向一个问题,就是早熟。然而,好坏难说。
希翼于一切倒回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是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和大杂烩的现实,我们自己该做什么,如果是父母又该如何尽到监护人的权责呢?纷繁的百度贴吧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他们基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领地和感情归属——尽管是虚拟的空间,可是人的精神和情感何尝不是一种虚拟呢?只要获得一种寄托感,他们便有了现实行动的支持感,没有孤独感。因为登陆进去,网络上的火热仿佛就在身边,相互感染——正如大家在精神的荒野里共同点燃一把火,并不断扔柴禾,从而造成一种场面火热的景象,进而给火堆边的每一个人一种温热感。最终,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也许,有人认为这多少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群人的精神胜利法。但是抛开单个群体,现代文明下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诗人有诗人的孤独,政治家有政治家的难处,而演员也有演员的落寞。人在努力-获取/失去-淡褪的生活进程里被反复蹂躏,精神世界的热闹与寂寞规律从未改变,即便是在陶潜的时代。
只是,今天我们有了网络——从寻找同类的角度讲,我们无疑比古人幸福百倍。但我们依然没有更加快乐,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是一只脚踏在网线上,另一只脚则放在地上。这是物质实体对精神的固有的制约。沉迷的只是精神,受累的总是身体。想要挣扎,但是挣脱不了所处的网节——正如你的电脑被分配了一个网关和账号。正是这样的逐渐依赖化的过程,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逐渐网络化。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他们一旦触网,大概就要被黏住一生了。一部分则发现了网络游戏的妙处和刺激,于是逐渐发展为习惯。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因为网瘾而辍学的孩子不胜枚举,如今网络成瘾被医学列为一种病,诊断标准正出自中国的研究机构。也有一部分孩子发现了网络影视或泡沫剧的好处,也有发现在某个兴趣贴吧发帖、然后被围观的快感……于是,在第一次之后,他们尝试了第二次,之后是第三次,再后就是习惯化——他们会寻求一种同类型玩耍的扩大化,最终在那一片属于他的虚拟空间打拼出属于他的知名度和地位,甚至逐渐构建他的网络帝国。这种意识又会在他整个思想世界扎根,一种惦记感或不去看看而有一种失去感或现实里不知所措的落寞感就会时隐时现。很像,你在远方种了一棵树,看到它发芽,然后回到故乡,你的心的却时常飞向远方。这是富有感情的人类的特点。只是,所有这些惦念,如今都被托付给了网络——具体说,是电脑、上网本,或者手机。
很难想象,还有多少孩子会在大自然的田野里度过,还有多少人把背上旅行包走进山间水涘看作生命的奢望。当“宅”这个字用在人的前面,并成为一种群体乃至文化现象的指向时,我们就已经彻底失去了抗争网络的自由。这样一种虚拟世界生活化的最可能的危害是我们总是有一半意识来源于虚拟,又因为缺乏监管和种种不文明,各种混杂和熏染以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至少不再纯粹。于是,纯粹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反映在人性上,叫单纯,而对于女孩而言,美其名曰:清纯。事实上,当网络无处不在时,桃花源式的清纯早已绝迹,有的只是半清纯或者伪清纯,唯一可能令人兴奋是部分人理性权衡之后的选择性清纯。最后,这个时代,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上流精英,也无论是文学世界还是大众媒体,都时常充斥着对“清纯女孩”的赞叹言语。或者说,清纯,对于她们就是一种品性,甚至是一种骄傲的资本。因为它太“稀缺”了。当大家都不再单纯——新出生的孩子只要接触到网络,马上就知道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秘密,尽管造物主本来让他一步步来自我发现的——大家都会使用了“你懂得”。到底指什么?你懂得。故而,尽管我们盛赞返朴归真,但我们都返不了朴,归不了真,只能默默地望着真,口里念叨着“伪”。无论是寻找快乐还是发泄愤懑,一切都在网络世界里。
对于青少年,他们除了受到大环境的熏陶外,便是自己群体内的相互感染——一方面有助于他们认知世界,交往到广泛的朋友;另一方面则是过于自由和无约束,语言上就极具有毁坏性,无论是母语的遣词造句,还是对自我的语言塑造。所以,我们时常听到一个小少年操着的不是粤语,也不是英语,而是一口流利的网络语。但不要对他有任何的嘲笑,因为他自得其乐,甚至认为“你OUT了”。他们有一个自己的虚拟世界,他们很快乐,比如喜欢动漫的,要玩CosPlay——很难设想没有网络世界,他们会玩起来,怕是都不知道哪些人在玩,怎么玩——网上贴吧或论坛里,交流经验,认识朋友,激情不减;假如在现实里减弱了,只需到论坛上回血;最后是大家一拍即合,然后搞个真人秀,再后来成为现实一种可视的社会现象,久了就变成文化现象了。
当分析了各种此类现象后,不难发现他们全是年轻人,凡是把网上所得进行群体现实行动化的,又几乎清一色是青少年——精力旺盛而无所畏惧,更有身后(更准确的说是脑海里)一群同友的支持和呐喊。他即便一个人在行动,比如身穿汉服逛街,也不会孤独,他被一种类似幻觉的精神信念支撑着,那就是“你不孤独”!
所以,早熟的确超出了他们的实际年龄,他们的虚拟经历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现实经历,然而利弊难说大小。不过,在一个绿色、文明、健康的网络世界还没有诞生之前,因网络世界而催化的早熟对青少请的成长,绝不意味着一定是好事。
扬 子
2013.7.31凌晨


1楼2013-07-31 16: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