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钓鱼吧 关注:25贴子:46
  • 3回复贴,共1

浮标实用技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罗非标的标尖延长并不是为了逮截口,而是在调低钓低,铅重平衡了浮标的绝大部分浮力后抑制上浮鱼讯。诚然,罗非鱼也会离底,但泳层相对固定,要上浮就都在一个深度,不会像鲫鱼那样有时从上到下都有截口。针对罗非鱼的这两个特点,在浮标的运用上就是:钓底时17目标尖调4或5目,降低剩余浮力;钓3目或4目,抑制上浮力。在此情况下,线组一拖一触,浮标反映的都是下挫鱼讯。钓浮时调6日或7目,保持较高的剩余浮力;钓目决定于饵重,无须精确,同样认下挫动作。与鲫鱼吸吐反复、时有标尖起伏并反应为抬标和下挫两种运动方式不同,罗非鱼的咬钩特点是衔住了不撒嘴,可有时候也会出现轻微的抬标动作,但这并不说明钩已入嘴。北方钓手在钓罗非鱼上总是输给广东钓手,原因之一就是用钓鲫鱼的浮标指导钓罗非鱼,见抬标就提竿。钓罗非鱼一般都是抓一个动作——下挫,因此在调整浮标时就应该将它设定在比较迟钝的状态,这在标身瘦长而采用短碳脚的浮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种浮标都有灵敏反映饵重变化的特点;标身粗短的浮标都采用长碳脚,浮力相对集中使它向下运动时的阻力大于向上运动,所以也不适合钓罗非。标脚参与浮标运动,前一款浮标几乎没有体现,在后一款浮标则是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8-06 09:12回复
    强了浮标的稳定性。如果将这两款浮标改成竹脚或玻纤脚,那么重心下移、浮标向上运动的能力削弱,钓罗非就比较合适了。用于击底,宽肩和粗长标身配竹脚、瘦长标身配短碳脚、粗短标身配长碳脚;用于打浮,7厘米的宽肩标身配直径2~2.5毫米的短竹脚。玻纤脚不受重视是因为比重太大,高温下容易变软。在浮力、灵敏性和稳定性组成浮标共性的时候,玻纤脚不是最佳选择,它被竹脚和碳脚代替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接受浮标是从调4钓2开始的,在我们变革“台钓”并吸收了传统钓鱼的经验之后,钓鱼的多样性使我们对浮标的运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有个性化的浮标和不同的钓法。这就是共性中见个性,钓无定法而又有一定之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8-06 09:13
    回复
      芦苇“水之峰”1号,标身长140毫米,肩宽6毫米;贯通型玻纤脚,长55毫米;实心标尖,长130毫米,7目。玻璃纤维的特点是软,捏住标脚将浮标作水平方向的上下抖动,“水之峰”比“仙水”晃动得更加厉害。两支浮标外形和结构一样,但打浮的不同是软而长的玻纤脚翻身迟缓,站直后高9毫米,染成红色的标顶露出水面,说明加长的标脚对浮标的浮力没有影响。之后标尖缓慢下行,降速均匀,在空钩调4目、拉饵钓2目的情况下,凡到达调目前出现停顿和加速的中鱼率达到80%。可是,之后由调目到钓日的过程中,停顿鱼讯不见了,代之以抬标半目并继续保持着较高的中鱼率。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标尖下挫变轻了,幅度小了,常常是轻轻下挫1目、半日甚至一个黑格就中鱼了。打浮主要是抓标尖下降过程中出现的动作。原为底钓设计、适合于调4钓2的浮标之所以出现下挫快、不中鱼;下挫轻、反中鱼的现象,是因为标身浮力增大了,相应的标脚重量也随之增加,但遗憾的是玻纤标脚太细了,延长5毫米得到的重量不能平衡标身直径增大1毫米所增加的浮力。所以“仙水”翻身标顶露出水面l毫米,而“水之峰”翻身是露出水面9毫米。标脚不能平衡标身浮力,浮标下行就慢,这在打浮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8-06 09:13
      回复
        时是不允许的,因为它会削弱鱼的咬钩信号。3.软身孔雀翎“圣人”浮标3号,标身长140毫米,肩宽5.5毫米;贯通型玻纤脚,长50毫米;实心标尖,长130毫米,10目。造型与“水之峰”1号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材质变了——轻质羽翎比空腔芦苇略重;标身长度相同而肩宽缩小0.5毫米。这又意味着浮力降低,为此调整标脚配重,缩短5毫米。不要小看这样的改动,带来的客观效果可以从3个方面得到体现:(1)同样是玻纤脚,因为缩短了5毫米就变得硬了。另外,贯穿标身并与标尖一体的玻纤棒被实心羽翎固定,在它被坠重撬出水面时不会弯曲,浮标翻身加快。(2)过去孔雀翎浮标的脚和尖都是采用两端插入的方式,中间没有“主心骨”。如果连续抛钩,浮标频繁翻身和水面有油污的话,则水面对浮标的吸附会延缓其翻身。(3)孔雀翎浮标的特点是治“乱”,规避乱层鱼引起的标尖上窜下跳,可是有些人不习惯,总觉得下挫一黑格的动作不够,改成两沉一浮,下挫动作放大了又不是很大,视觉上就容易接受了。用“两浮一沉”的孔雀翎浮标打浮都是调钝钓灵,如两钩无饵调2日、1日半,钓半目或平水,还有人调平水、钓负目,专抓标尖冒出水面的动作,但是这对普通钓手来说是有难度的。将孔雀翎浮标的一沉改为两沉,利用标脚和贯通标身的玻纤棒重量平衡标身浮力,对于不善于调标和只知道调4钓2的人来说,它的积极意义就是:简化调标,移调4钓2于打浮。循着浮标的变革之路我们看到:材质更新经历了孔雀翎、巴尔杉木、芦苇、通草、桐木、塑料、、EVD发泡材料,已经是山穷水尽,很难找到更好的材料了;以我们日前的认识,流线形的标身造型不可能有大的改变,所谓创新也无非是长短粗细和肩高、肩宽的变化;作为观察鱼讯的标记,标尖的空心和实心以及一半空心、一半实心的“龙凤尾”等等,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浮标功能的作用,但钓手选择什么标尖的浮标是以它认知的鱼情为出发点的,并因操作习惯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倾向。例如,同样是打浮,钓小鲫鱼有的人对空心标尖的感受特深,给他一支实心标尖浮标就把握不准、钓不好鱼。在标身、标尖不断有新的亮点出现的同时,标脚革新是悄悄进行的。首先是材质,玻纤棒被碳纤维棒所代替,是因为前者不能做得太长,碳纤维轻、硬、挺,配合短身打浮标的需要可以把脚做得很长,于是玻纤棒被淘汰出局。其次是竞技钓手对标脚有了新的认识,并要求制作者改变设计理念,于是竹签脚崛起,出现了以标脚配重和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8-06 0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