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颜吧 关注:516贴子:9,136
  • 6回复贴,共1

作者:盛颜 连载于今古传奇武侠版08年


1楼2013-08-14 19:34回复
    【大理】大理佛国的风花雪月
    风、花,雪、月四种意象并举,最早应出自北宋邵雍的《伊川击壤集》,泛指四时风景,所谓“况当水竹云山地,忍负风花雪月期”。后用来比喻男女恋情,进而引申出浮华文章、浪荡生涯的意思。说到云南大理,却是指下关其狂如虎、拔木倾舟的劲风,上关香远十里、果如朝珠的奇花,苍山情形。幕冬,淇西,天空蔚蓝高爽,大片油菜花在阳光下怒放,令人诧异此间季节的模糊。随着旅程展开,清湛的山水间,偶然转头,透过车窗便瞥见见那座温柔的城——并不是惊艳,银苍玉洱间的古城像一位时间越长气质越醉的女子,以一种舒展、妥帖的姿态出现在人面前。
    真是一座温柔的城啊,屋舍小巧,生活悠闲,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眉目妓好的白族姑娘走在青石路上,就连戴的帽子都意味蕴藉,流苏隐喻下关风,相饰仿佛上关花,白边宛如苍山雪,形状恰似洱海月。
    这城的历史上也有过征战杀伐,却不知气质何以如此。我想,应与这一方的水土有关,也与8世纪至13世纪相继定都于此的南诏、大理两国重视文化、崇尚佛教有关。
    出古城向北,苍山应乐峰下有三座白塔,布局和谐,构造优美,最高的一座名为千寻,建于南诏时期,另两座小塔则建于大理时期。与主塔同建的崇圣寺在清代被毁,存于静穆苍洱的三塔却已足够人怀想当年佛国景象。
    自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及其子阁罗凤在唐朝支持下统一洱海地区的六诏,建立象氏的南诏国,至元朝大皇帝忽必烈的军队翻越苍山,灭亡段氏的大理国,大理城(又名羊苴咩城、紫城)作为国都的时间将近五百年。
    元朝人郭松年入淇为官,所著《大理行记》谈及此邦风俗,言“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段氏而上,有国家者设科选士皆出此辈”。
    在佛国中,不惟做官要通偏学与佛学,王权与佛教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传说南诏建国得阿磋耶观音的预育,后被劝丰佑国王奉为“建国圣源阿磋耶观音”。至于大理皇帝,共传承二十.二世,禅位为僧的竟达十人。因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最令人感兴趣的当属这几位:
    宋国绍圣元年(1094年),宰相高升泰逼迫保定皇帝段正明禅位,并将“大理”国号改为“大中”。绍圣三年,商升秦亡,临终时对儿子高秦明说:“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还段氏,慎勿背我。”高泰明遵照父亲遗嘱,将王位还给了段氏。
    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正式登墓,史称“后理国”。段正淳文武双全,确是个出色人物,后因国家闹灾而禅位为僧,倒与《天龙八部》中到处留下风流债的情圣形象不尽相符。
    段正淳之子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正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段誉。此人勤于政辛,在位三十九年,大理因之中兴,最后亦禅位为僧。依段氏旧例,纪子臣属亦可跟随出家,则段公子必携语娇优游山林、安度晚年去也。
    这一场佛国的风花雪月,宛如激切风吹高处花,清澈海挽晶莹月,一切一切,终归于寂,而我们来过,见过,爱过。


    3楼2013-08-14 19:38
    回复
      【雅典】从温泉关到帕特农
      2007年3月,一部名为《300》(又译《斯巴达300勇士》)的影片在美国正式上映。《300》根据弗兰克·米勒的同名漫画改编,通过数字背景技术与真人表演的结合,展现了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中的温泉关之战。这是一部很男人的电影,尽管看的是碟片,效果已然大打折扣,但其暴力程度仍令我感到窒息。
      历史在《300》中成了真人表演时背后拉起的蓝幕,被简单化和寓言化,对波斯国王和波斯军队的塑造更有妖魔化之嫌。但《300》自有它的看点,数字技术把蓝幕里换成宏大绚烂的场景后,视觉效果确实震撼。《300》刻画了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和军事制度,当然“一个斯巴达战士的养成”并不是这篇小文讨论的重点。让我们借着《300》回到那时候的希腊去看看吧。
      彼时的希腊并非统一国家,由许多奴隶制城邦组成,最著名的是雅典和斯巴达。高度军事化的斯巴达实行贵族制,雅典则奉行墓于奴隶制的民主政体,由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机构管理城邦事务。
      雅典之名与奥林匹斯山上的智慧和战争女神雅典娜·帕拉斯有关。传说在跟海神波塞冬争夺某个希腊城邦时,因雅典娜赠送的橄榄树比波塞冬的盐泉更受城邦居民欢迎,女神最终获得对该城邦的保护权,该城邦由此得名雅典。
      公元前490年,一支庞大的波斯舰队登陆希腊海岸,并与雅典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展开决战,雅典战士在巨大盾牌的掩护下,列成方阵向敌军推进,使用长枪和短刀斩杀敌人。据说此役雅典军队死了不到两百人,波斯军队则有六千四百人长眠异国。
      在战斗中负伤的长跑能手斐力庇第斯一口气跑完41余千米的路程,向焦灼的雅典居民报告胜利的消息后随即死去。为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设里了名为“马拉松赛跑”的项目,并沿袭至今。
      马拉松之战拉开了希波战争的大幕。波斯人在十年后重返希腊,攻取雅典,并焚烧了雅典娜的神殿。希腊诸城邦联合起来抵御波斯入侵,取得最终胜利,作为盟主的雅典也进入黄金时代,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希腊文化和艺术的中心。
      战后雅典重建了阿克罗波利斯圣山上的卫城。供奉雅典娜女神的帕特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处,以白色大理石砌成,被人们誉为“神庙中的神庙”。建筑者巧妙地利用人的视差,使用并不等宽也不垂直的石柱,赋予它无与伦比的均衡美感。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帕特农神庙都是如此简约、和谐与静穆,这样的美是英勇善战的斯巴达人无法创造的。
      从《300》扯到帕特农,我想,不论是一个城邦还是一篇武侠,只有破没有立,只有纯然的杀戮没有文化的建设,都是不能长久的。这个道理其实人尽皆知,我也不过是借希腊的酒柱浇自己的块垒罢了。


      10楼2013-08-14 19:49
      回复
        【洛阳】天津桥上有神仙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据河图而演八卦、大禹依洛书而定九州,洛阳作为河洛地区的中心,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自夏周以降,多个朝代皆定都洛阳,它是与长安并称的名城。女帝武则天当政时期,洛阳由东都改称神都,我以为,以彼时洛阳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绚烂、城建之典丽,称为神都决不过分。
        若历史老人赠我古代洛阳一日游的票子,我会在时间栏填“盛唐”,在地点栏填“天津桥”。洛阳知名景点如龙门石窟,供奉着数以万计的造像,北魏以来的数百年间,信徒们怀着从此岸到达彼岸的理想,在壮丽的山水中凿出了一个静穆的佛世界;如白马寺,乃中原建造的第一座佛寺,被称为“祖庭”、“释源”……诸般风物今日仍能得见,所以我最想去的是现在已无迹可寻的天津桥。
        由于洛水横贯城市东西,唐洛阳的布局不及唐长安庄严整齐,却也因此别具旖旎风味。时人常以天之银河喻地之洛水,称其有“天汉之象”,于是唐诗里画意横溢的地名又添了一个:天津桥。天津者,天河渡口也,直道出天津桥一带叫人不辨天上人间的风光。桥之北,巍然分布着皇城、宫城、上阳宫和神都苑,宝顶灿烂流光,楼台迢递入云。桥之南,朱门豪宅不可胜数,堪称洛阳一等一的繁华去处。
        若在春天回到唐洛阳,想必洛水两岸新绿粉白、深红浅红,似张起几十里长的锦帐,轻飘飘的风吹皱碧沉沉的水,吹起清幽的花木香,所谓“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然诸花中洛阳人最重牡丹,如姚黄魏紫、朱砂玉版等名种,花开时云蒸霞蔚,引得游人如织、车马若狂。李太白诗曰:“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记的正是洛阳赏花习俗。
        若在夏日午后回去,阳光铺满洛城,站在天津桥上,见长空澈澈,清波淡淡,那样鲜艳明媚的景致,殆非语言能形容。引颈北望,可见到西晋大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石崇有妓名绿珠,姿容绝世,被孙秀觊觎。石崇不肯让出绿珠,由此获罪,刚强的绿珠对石崇道:“当效死于君前。”遂从金谷园的崇绮楼一跃而下,就此香消玉殒。这座盛极一时的名园在唐朝已然荒废,却每每有人流连凭吊,留下很多哀婉诗章。
        若在仲秋凌晨回去,缓缓步于天津桥上,巍峨宫室间隐有晓钟传来,舟楫车马尚不见踪迹,空气清爽,露水渐渐浸入衣履。偶一抬头,见到稀星数点、清光熹微的天际,悬着玉钩似的一弯残月,意境之空阔清朗,只可借白居易《晓上天津桥闲望》的末一句形容:“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
        若在初冬夜晚回去……好吧,我承认,天津桥赋予我的各种美感,皆来自强大的唐朝诗人,孟郊有诗《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说到嵩山,名扬天下的少林武术即发端于此地。当此寒夜,逢缁衣僧人秉玄妙轻功,以天人之姿从嵩山降至天津桥,衣袂犹带山中新雪的清凉,呵,这可算我神都一日游的完美收梢?


        12楼2013-08-14 19:51
        回复
          【耶路撒冷】一个游侠的信仰
          耶—路—撒—冷,这名字轻快地从舌尖滑过,指代的却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坐落于亚洲西南的犹太山地,西临碧波淡荡的地中海,东濒地球表面的最低点死海。我不知道第一个将“Jerusalem”译成“耶路撒冷”的是谁,他选择的汉字令人想起了信徒们的漫漫朝圣之路,有种说不出的萧瑟清冷。
          据说Jerusalem一词源自希伯来文,意为和平之城,是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然而在它久远的历史中,不同信仰、不同人种的统治者你方谢幕我即登场,从扫罗及其儿子大卫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开始、新巴比伦王国、波斯、罗马、罗马分裂后的拜占庭、阿拉伯、十字军东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埃及、奥斯曼帝国、英国、以色列、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耶路撒冷迭经战乱,几毁几建,时至今日仍是巴以冲突的焦点。
          耶路撒冷是一座富有宗教传统的城市,同时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奉为圣地,城中多三教遗迹。在老城的圣殿山上,有犹太教第二圣殿的残迹“哭墙”,还有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获得真主神启的萨赫莱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耶稣被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送上十字架时走过的“苦路”和圣墓教堂亦在老城中。
          作为最古老的一神宗教,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摩西通过与上帝立约确立了犹太教的教义和教规,信奉“独一真神”上帝。公元1世纪,耶稣创立基督教,奉上帝之子耶稣基督为救主,当然上帝还是独一的,不过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称为三位一体。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是唯一的神。基督教从犹太教派生而来,伊斯兰教也与犹太教存在联系,三教的共同之处便在于一神信仰。
          这城市的历史如此复杂,三教并存却难相容,不论撷取哪一段讲述,想来都避不开甲与剑,血与火。《寒鸦劫》中,赵扶风游历到耶路撒冷时正是13世纪初,欧洲的基督徒们为了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即将发起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为了保持这部四五万字的中篇在结构上的均衡,我仅用了六七千字来描述赵扶风在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的经历,没能将他的行程细细展开,这一直令我感到遗憾。
          其实我当时另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把赵扶风西出阳关,翻越葱岭,经过两河流域,直到拜占庭帝国的经历写成长篇小说,有更多的人物参与,有更新鲜的场景出现,写出中国游侠与土耳其武士、欧洲骑士的对决。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挖这个坑,但现在想起这故事,还是觉得充满了激情——有一天,我会将它写出来。
          在我的设定中,神刀门的武功练到最高境界时,具有毁灭性的力量,所以我给它加了一个苛刻的戒条:“神刀门下,不杀一人。但使人生,不使人死。”因为超越众人的力量而把自己当成善与恶的仲裁者,以一己的标准来决断他人的生死,那不是自诩为神了么?我觉得这是一件可怕而狂妄的事,也不符合侠的精神。
          诚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不是每位侠客都会卷入国与国、族与族的对立和战争。神刀之戒是一种基于平常生活的戒条,它的前一句是讲自律,后一句是讲奉献,就像今人有足够多的钱会拿出来做慈善,侠客有足够多的力量就应该拿出来帮助弱者。
          像赵扶风这样,独立果敢,有诺必行,敬重生命,保护弱小,决不巧取豪夺,决不崇拜偶像,唯一的信仰就是手中的刀或剑,通过不断的游历来磨砺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从而达到身与心的自由。这就是我理解的游侠。


          16楼2013-08-14 19:56
          回复
            “十二城记”编后记:
            长安——大理——雅典——杭州——洛阳——成都——南京——桂林——耶路撒冷——兰州——长沙——东墨。
            从中国第一名城长安开始,才女盛颜以如花妙笔和翔实的考据,带着我们重新走入历史中的名城,重温城市中的侠气纵横。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世人聚合之地,江湖之至大者。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关注游侠的流浪和行走,而对城市忽略太多。即便有所涉及,也多是描摹的古典政治城市,比如梁羽生的北京,温瑞安的开封,小椴的洛阳,多是朝廷的附庸,未免有失偏颇。幸好还有盛颜,写出了城市的另一面,如《寒鸦劫》中的临安和君士坦丁堡,“三京画本”中的上京、汴京和临安,体现出她对古代城市的理解和探索,这是市民的城市,侠客的城市。
            因此年初特约盛颜创作“十二城记”,以描摹城市的另一面,展现武侠的传承,体现江湖的全貌,现在从头读来,确实有一种自豪感。在进行“十二城记”的旅途之时,作者盛颜也未停止对“三京画本”的创作,城市之美,江湖之大,相信会从中体现更多。


            20楼2013-08-14 20:03
            回复
              居然没我明州城。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03-26 0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