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下着雨的岛屿...吧 关注:26贴子:660
  • 13回复贴,共1
在西方,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夸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必然走上唯心主义的道路。


1楼2013-10-18 22:43回复
    主观唯心主义就是陆王心学.如
    风吹着红旗飘,这时候甲说:是风在动,乙说:是红旗在动.而主观唯心主义的人说:是心在动.也就是说只要通过心理反省就能得到"理"
    客观唯心主义说的是一个人每天都要学习,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持之以恒,到最后融会贯通.
    两者简单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只需心里反省自己就可得到"理",客观唯心主义就得通过实践得到.


    2楼2013-10-18 22:44
    回复
      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有贝克莱 陆九渊 贝克莱的理论是物是感觉的复合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有黑格尔 朱熹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坚持精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3楼2013-10-18 22:44
      回复
        乔治·贝克莱(1685~1753)是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贝克莱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首先,贝克莱对心理本质的看法是以唯心主义经验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由此他得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公式:"存在就是被感知",从而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
        其次,联想说是贝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方法。贝克莱在否认了客观世界而把经验说成唯一存在的时候,常常用联想的原理来说明各种心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他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一是由感觉直接得到的观念;二是由内心的情感和作用(自我反省)而感知的观念;三是借助于记忆和想象而形成的观念。这三种观念的形成,都是和人的联想分不开的。同时,他还认为,联想也是人们辨别情感的一种手段。
        最后,贝克莱对空间知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他从经验和联想的原则出发,主张空间知觉是视觉、触觉和动觉印象之间经验联合的结果。


        4楼2013-10-18 22:46
        回复
          我们看到一片叶子,认知告诉我们那是一片叶子。它是绿色的,轻飘飘地在随风飘扬,我们看到它就知道自己如果伸一伸手,就能够摸到它,把它拿在手上。它看起来很清新,摸起来凉凉的让人觉得可以掐出水,


          5楼2013-10-18 23:11
          回复
            唯心主义是认为物质存在的意义是依赖人的意识、物质需要人的意识才能脱离纯粹的客观成为与人相关的存在。而不是没有人,物质就不存在。


            6楼2013-10-20 08:40
            回复
              揠苗助长。
              欲望、涂抹事实、蛊惑人心。


              7楼2013-10-20 14:48
              回复
                19世纪中后期,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意志主义哲学思想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他们的意志主义哲学思想把自我的意志和感情定位于非理性状态,并认定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万事的本质。
                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的“自我意志有绝对自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接受了费希特的“‘自我’创造客观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叔本华在他撰写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认定:客观世界仅仅是我的表象,别无它物的独立存在;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哲学命题不需要论证,是人们随时随地所能感觉到的。他指出:我们看到的圆圆的红太阳就是我们的表象,就是“我”的感觉的复合;我们触摸到硬的、冷的大地,它也是我们的表象,也是“我”的感觉的复合;天地之间的万物万事都是我们的表象,都是“我”的感觉的复合;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叔本华在他撰写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我们知道的“并不是太阳、地球,而永远只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摸索到地球的手;他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只是存在于对另一种东西的关系中,这种东西就是表象者,也就是他自己。”“一切存在物,即整个世界,只是观察者的观察物,简言之就是表象,——没有比这更无疑问,更不依赖于一切其他东西,更不需要证明的真理了。”叔本华的结论就是:依据“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个真实的命题就可以导出“‘自我’是存在的”这个真理;因为表象就是主体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我”的表象,没有“我”就没有表象;又因为“自我”的本质就是“意志”。叔本华在他撰写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把“意志”界定为:“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和生命。”他接着说:“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叔本华就此主观唯心地认定:宇宙中的万物万事都是“我”的表象,都是“自我的意志”的表现形式。
                尼采完全认可“世界是我的表象”,坚信它是正确的、毫无疑问的。尼采由此推导出来的结论就是:“自我是存在的”。尼采由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观唯心地推演为“权力意志”,并把他的“权力意志”划分为四个方面: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富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的意志。尼采主观唯心地断言:世界上万物万事的千变万化都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表象世界与“权力意志”的关系就是本质与假象的关系。


                8楼2013-10-20 20:24
                回复
                  客观唯心主义: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9楼2013-10-21 19:18
                  回复
                    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其师徒间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故事
                    1.柏拉图的启示(恐为后人假借希腊贤哲之名杜撰)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2.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3.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后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一遍后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时,有八成的学生举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位学生举了手,这位学生便是柏拉图。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亚里斯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对这二者的选择还有一个故事:
                    曾经,柏拉图讲述自己对人的含义的定论: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来推翻老师的谬论
                    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
                    “这就是老师的‘人’!”


                    10楼2013-10-22 07:05
                    回复
                      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分为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者认为生活是最实际的东西,就是现实中的一切,而做事情,只要结果能够达到,过程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充满理想化。他们以最实际的条件和方法达到想要的结果为目的。


                      11楼2013-10-22 11:48
                      回复
                        谢林最初是作为费希特的拥护者出现在哲学论坛上的,但很快就超过费希特,建立了他自己的“同一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由3个环节构成:①经过改造的费希特的自我。②遭到歪曲的斯宾诺莎的实体。③前两个环节在他那里的神秘统一,即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绝对同一性”。他用这种虚构的神秘联系来代替自然和人之间的现实联系,认为自然和人都是在原始对立的推动下,从这个神秘的本原中发展出来的。从“绝对同一性”发展出自我意识的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无意识的创造过程,被称为历史的伊利亚特,构成他的自然哲学的内容;从自我意识返回到“绝对同一性”的过程是从主观到客观的有意识的创造过程,被称为历史的奥德赛,构成他的先验哲学的内容。谢林在哲学史上有着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他也常被认为是风格隐晦,没有条理的。就谢林本人看来,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费希特哲学过渡到强调客观自然的重要性,也就是自然哲学对精神和自然的同一性、无差别性的思考,发展成同一哲学对消极的和积极的(negative and positive)的哲学的反抗,思想进而转变成和宗教密切相关的启示哲学


                        12楼2013-10-22 20:59
                        回复
                          谢林是由费希特哲学进入哲学界的,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费希特哲学上的不足。在费希特那里,自然作为一种非我,只是由“绝对自我”来设定的,只是人类的一种材料。所以费希特的哲学主要关注自我或人的问题,而对自然、客观世界的重视则成为了谢林早期哲学的起点。谢林注意到从自我出发的认识论不能构成哲学的全部,他认为如果实在是一种类似人类精神的自我决定过程,那么自然本身就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对自我来说无生机的障碍物,即自然应有其内在的理性和目的。自然作为一种和自我有着具有同等地位的实在,那么就需要一种自然哲学来补充费希特的哲学。如果说自然科学观察局部的自然现象,那么自然哲学就应该提供其内在的动力结构和普遍原理,也就是自然成为自然的原因。自然在谢林那里被描述成一种盲目而又无意识的理智,这种理智在同一与差别的矛盾推动下发展,最终产生精神。自然在谢林看来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而自然本身的表象则体现某种最根本的理智,自然科学的目的就是从表象中总结出其中的理智,最终使这种理智精神化。谢林的自然哲学往往提供大胆的猜测和论断,使用幻想的比喻和华美的词句,缺乏明证和事实。这种思想促进了浪漫派的想象,使诗人们赋予世界以生命和精神,同时也给当时以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学界带来一股新的思潮,受到了自然科学家们和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欢迎。


                          13楼2013-10-22 21:00
                          回复
                            唯心主义的一般特征,从本体论上说,是断言包括物理事件在内的一切存在都具有心灵的特点,或者说,一切存在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思想。从认识论上说,则是在回答“我们的心灵怎样才能把握世界”的问题时,断言“因为世界与心灵(或观念)是一致的”。从这两点来看,康德当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因为他认为,第一,世界不能全部归结为物质的,相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有仅仅属于心灵的部分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就是,为经验的秩序(时间性和空间性)提供感性的直观形式,以及为自然界因果律提供逻辑的思维形式。第二,人之所以能把握这个世界,仅仅在于我们心灵的那些主观形式排列、整理和渗入了这个世界,使之成为可以理解的。这就是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要点。不过这种唯心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比,要不彻底得多。在黑格尔那里,整个世界就是心灵或观念的外在表现,根本不存在作为本质的物理实在;之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世界与心灵是相似的,而在于世界与心灵是同一的。从认识论上说,心灵对世界的把握,不是因为心灵具有什么特别的能力或形式,而是心灵把握的原本就是它自身,“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1)〕如此看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具有最经典、最纯粹的形式;而康德的唯心主义却是半心半意的,他的哲学实际上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混合或综合。其唯物主义的因素是,断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某种由我们的心灵排列过的客观材料;而其唯心主义因素则在于断言,那毕竟是由我们的心灵排列过的材料。


                            14楼2013-10-23 0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