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下着雨的岛屿...吧 关注:26贴子:660
  • 14回复贴,共1
物质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根据学科的不同,“物质”概念的具体指称有所不同。物质也常用来泛称所有组成可观测物体的成份 。


1楼2013-10-26 07:53回复
    1.狭义定义: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以及各类能量波(如光、热)和场(电力、磁力、引力),甚至更高级形态,如人及人组成的集团、民族、国家等等,都是物质。总之,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2.广义定义:物质就是存在。银河艾斯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句,背离了二元法和语言学的纯粹性。“不依赖于、意识、客观”三个修饰附加,实际是引入了额外的几个新要素。所谓“不依赖于”,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而“意识”,和物质相互定义是循环定义,也违背了逻辑;而“客观”,实际是暗示引入了“主观和客观”的新二元,构成了混乱。实际上定义物质,是极为简单的,并且这也是世界“终极判断”的必然。物质,就是存在,这样就纯粹了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存在。“人是物质,镜子是物质;镜子中的倒映也是物质,照镜子也同样是物质”。只要存在或存在过,就是物质。物质的广义定义,应该远远超越于物理含义下的狭窄定义。同样,时间和空间也归属于物质。我国古代对物质也有自己的探究,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俗称五行)五种元素构成,这成为长期的文化元素,甚至成为少部分人愚弄别人的依据,我们要用科学的物质观来代替落后的物质观,要摒弃不科学的五行说。


    2楼2013-10-26 08:01
    回复
      1. 物质的科学定义:是能够组成基本粒子及场的原始能量。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有2种:一种是实体性物质(气、液、固态物体乃至社会组织),另一种是能量性场物质(电场、磁场、引力场、电磁场等)。实体性物质占有排他性空间,而能量性场物质可以共享空间但同样具有方向性等空间属性。物质存在的时间形式也有2种:一种是静态存在、可以观测的,产生“力”(如引力、电力、斥力,乃至如权力等影响力)作用的各类场、物及其一切高级形态(包括货币、社会组织等等)。另一种是动态存在、发生、发展着,可以观测、记录下来,现实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过程、现象。具有特定时空存在属性的物质称为具体物质。与之相对,由人的意识产生的,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和反映,乃至加工想象创造的事物,叫抽象物质。抽象物质是特殊物质。意识是人的大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和反映。意识及其现象都是物质的,或者说统一于物质。但意识创造的抽象概念、想象的事物(如神、上帝)是抽象的物质而已,只存在于意识想象中,只是物质的运动现象。仅对特定的人——形象创造者和信仰者产生作用。因此,神等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并不存在永恒的、外在于人的意识、对人和社会普遍起作用的特定的神、上帝或耶稣。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主只存在于你的真心中”,仅此而已。


      3楼2013-10-26 08:03
      回复
        2.哲学定义: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唯一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相同的属性(共性)即时间、空间及数量属性。从而,能够被人的意识所感觉、感知或者说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世界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之一,是各种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规定。同时,它又是具体事物,物质即实物性物质和能量性物质都统一于基本物质,即能量子[参独创性见解]。能量子及其高级形态,都具有质量和能量,即具有时、空、场的规定性和场、力(能)数量规定性。


        4楼2013-10-26 08:04
        回复
          物质的范畴是人类一切实践的主客体,物质实体是实践的必然内在,物质的规律是内在必然。一:世界是无数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任意具体事物都是具有各种属性及内在关系的统一体;物质是具体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规定。世界及其各种事物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各种特性统一于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及其各种内在规律、矛盾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具有着物质性。物质性必然存在于具体事物上,存在于各种规定、性能、关系上。所以说具体事物及其各种规定、性能、关系是物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具体事物是世界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世界包含着无数具体事物,具体事物以无限矛盾关系构成世界大集体形式。世界最终作为具体事物的统一存在形式。按照生活中的语言习惯,人们把自己手中拿着的个别具体苹果既可以称作“苹果”,也可以称作水果、食物,物、物质。这是因为个别事物中具有着一般事物,个性规定中具有着共性规定。一切具体存在,如食物、水果、苹果统一具有物质的一般内容。一切具体苹果不仅是一般苹果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而且还是抽象程度更高的水果、食物、物、物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表述我手里拿着的苹果,表述世界及其各种事物:我手里拿着的苹果是具体的水果、是具体的食物、是具体的物、是具体的物质。世界及其各种事物是物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的物质。界定概念的范畴及本质即定义清晰。


          5楼2013-10-26 08:04
          回复
            为什么以往的哲学研究没有正确解决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立无可争议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古今中外的哲学研究都把介于具体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之间的相对抽象事物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把某种具体形式的相对抽象事物作为打开统一世界闭锁大门的钥匙,结果是既不能把世界万物统一起来,也不能打开统一世界的闭锁大门,只能站在统一世界闭锁的大门之外一筹莫展。不能科学严格地区分具体物质和抽象物质、个别物质和一般物质,不能严格区分相对抽象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是以往各种哲学理论研究普遍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支大军长期混战的根本原因,是哲学社会实践举步维艰,不能解决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满足社会对哲学的需要,被社会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古代希腊产生的米利都学派是欧洲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由于产生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城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斯(公元前624——547)、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546)、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5——525)。他们用一种具体的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本源:泰勒斯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曼德是必定性的物质“无限者”,阿那克西米你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80)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他认为万物的本源不是水、也不是气,而是更有变化性的“火”。他说:“火产生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在中国古代的中殷、周之际已经出现了朴素唯物主义色“五行”说,到了西周末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周幽王的史官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把五行看成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朴素唯物论哲学所谓的“水、无限者、气、火、五行,是模糊不清的认识对象,是介于具体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之间的相对具体事物或相对抽象事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不仅没有界定“水、无限者、气、火、五行”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也没有正确认识“水、无限者、气、火、五行”的本质和特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用“水、无限者、气、火、五行”无法把世界万物完全统一起来。近代唯物论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产生的物质概念,比起古代朴素唯物论提出的“水、无限者、气、火、五行”概念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存有严重的问题和缺陷。物质这一词语来源于本体、存在、实在、实体、有,是本体、存在、实在、实体、有的变形或别名。近代唯物论哲学所谓的物质,是内涵和外延、本质和特征模糊不清的概念,是个别物质和一般物质、具体物质和抽象物质的混合体,是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混合体。什么是具体物质?具体物质是具有自身内容规定,具有存在范围限制,其大有外、其小有内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例如:处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哲学语言环境里的物质就是具体物质或个别物质。具体物质不是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什么是抽象物质?抽象物质是没有自身内容规定,没有存在范围限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例如:处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没有任何事物”、“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哲学语言环境中的物质就是一般物质或抽象物。抽象物质或一般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7楼2013-10-26 08:09
            回复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是抽象事物还是具体事物?如果说物质是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性质和规定,那它就必然具有不可被人通过感觉器官感到的认识特征。如果说物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具有具体事物的认识特征,那么这种物质就不是抽象事物、而是具体事物了。地球人都知道,任何个别具体事物都不具有绝对性,都不可能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8楼2013-10-26 08:09
              回复
                六态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固态物质具有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液态物质也有体积,但没有形状,相比之下,它们的分子结合得要松散一些,因而液体可以被倾倒到一个容器中以测量它们的体积。气体既没有体积也没有形状,它们的分子会自由地移动,从而充满任何一个可以封闭它们的容器。等离子态是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气态物质我们的生活空间被大量气体包围着。许多古人观察到:风能够将较细的树干吹弯了腰,烧开的水中会冒出气泡。因此早期的哲学家相信有一种称为“空气”的元素存在,并具有上升的倾向。17 世纪时,托里切利证明空气和固体、液体一样具有重量。到了18世纪,化学家证明了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并且在化学反应中发现了许多气体。这些新发现的气体立刻就有了实际的应用,例如从煤中提炼出的气体就可以产生光与热。液态物质液体的粒子会互相吸引而且离得很近,所以不易将固定体积的液体压缩成更小的体积或是拉大成更大的体积。受热时,液体粒子间的距离通常都会增加,因而造成体积膨胀。当液体冷却时,则会发生相反的效应而使体积收缩。液体可以溶解某些固体,例如将食盐放入水中,食盐颗粒好像会渐渐消失。其实是因为食盐溶于水后电离出钠离子与氯离子,并均匀分布在水中,形成一种水溶液。此外,液体还可以溶解气体或其他液体。固态物质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则没有。想要改变固体的形状,就必须对它施力。例如挤压或拉长可以改变固体的体积,但通常变化不会太大。大部分固体加热到某种程度都会变成液体,若是温度继续升高则会变成气体。不过有些固体在受热之后就会分解,例如石灰石。晶体与金属是最重要的两种固体。等离子态物质将气体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会被原子"甩"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状态称做等离子态。人们常年看到的闪电、流星以及荧光灯点燃时,都是处于等离子态。人类可以利用它放出大量能量产生的高温,切割金属、制造半导体元件、进行特殊的化学反应等.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宇宙中绝大部分物质都处于等离子态,固液气才是真正的比较稀少的物质状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凝聚态物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这里的“凝聚” 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这个新的第五态的发现还得从1924年说起,那一年,年轻的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寄给爱因斯坦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关于原子的新的理论,在传统理论中,人们假定一个体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别的,我们可以给一个原子取名张三,另一个取名李四……,并且不会将张三认成李四,也不会将李四认成张三。然而玻色却挑战了上面的假定,认为在原子尺度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两个同类原子(如两个氧原子)有什么不同。玻色的论文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高度重视,他将玻色的理论用于原子气体中,进而推测,在正常温度下,原子可以处于任何一个能级(能级是指原子的能量像台阶一样从低到高排列),但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大部分原子会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楼一样。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打个比方,练兵场上散乱的士兵突然接到指挥官的命令“向前齐步走”,于是他们迅速集合起来,像一个士兵一样整齐地向前走去。后来物理界将物质的这一状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这就是崭新的玻爱凝聚态。凝聚态物质根据“费米子凝聚态”研究小组负责人德博拉·金的介绍, “费米子凝聚态”与“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都是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形态,但处于“费米子凝聚态”的物质不是超导体。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按其在高密度或低温度时集体行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得名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另一类是玻色子,得名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这两类粒子特性的区别,在极低温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态上,费米子则与之相反,更像是“个人主义者”,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量子态。“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玻色子构成,其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而“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渐占据最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窄的楼梯,这种状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


                9楼2013-10-26 10:50
                回复
                  (统计学家陈立功的评论:这个观点有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是对“客观实在”的修饰和限定。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例如,思维和意识活动从形式到内容,无论内容本身是否反映其客体的客观性,都是一种客观实在且可以被思维和意识活动的主体即认知主体自己所感知并认识,但它们的特性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因此,对物质的哲学定义应该是未加任何修饰和限定的“客观实在”。在这个最简单而又广义的定义下,思维和意识作为一种客观实在也就可以成为一个认知行为中的客体因而也就有了可知性,因为一切客观实在对于认知主体来说都具有可知性。这应该是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参见陈立功《论智慧的递进结构与认知的逻辑流程》,医学与哲学,1999,Vol 20,(9): 59 ~ 62.)


                  10楼2013-10-26 10:51
                  回复
                    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好比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物质就是一个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而意识是建立于物质之上,抽象的,又与物质相对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因而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相混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但不可穷尽。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对物质的属性、结构、形态等的新认识不断证实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包括意识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理解的难点在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性。意识的客观存在性,就在于意识首先是由于大脑本身的生理机制产生的。没有大脑的生理机制,不会有意识的存在。产生意识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反映对象:简单的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对象,用耳朵可以"听"到的对象,用手可以"触摸"到的对象等等,复杂的包括历史、文化、心态等等只有用大脑去思考才能"反映"的对象。所以可以简单定义为:意识=大脑生理机制+反映对象大脑的生理机制是物质的,所反映的对象是物质的,所以意识也是物质的。


                    11楼2013-10-26 10:51
                    回复
                      物质 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形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由同一种分子组成的物的最小单位简而言之,就是组成各种形态,生命,乃至宇宙,的基本元素。简单点说就是实物粒子和场统称物质或者有能量(质量)的统称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通常是有结构的,但是物质结构在层次上是否具有基本单元,即德谟克利特式的“原子”是否存在?这是一个长期反复争论而又常新的课题。当代几种不同的量子引力,尽管对某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从实质上来看,却给出了一致肯定的回答。超弦/M理论和圈量子引力是异曲同工的,都认为尺度为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的小圈是物质和空间微观结构基本单元。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处被证明的。普朗克长度是由引力常数、光速和普朗克常数决定的,它大致等于10的-33次方厘米,是一个质子大小的10的20次方分之一。普朗克长度l=Gh/c^3=10^-33厘米其中G为引力常数,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超弦/M理论认为,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微观基本单元是具有广延性的弦和brane(膜),并非所谓的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数学抽象点粒子。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 粒子,都是弦或brane(膜)的激发。弦和brane(膜)的线度是有限短的普朗克长度,它们正是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基本单元,即德谟克利特式的“原子”,这 是超弦/M理论为现今所有粒子提供的本体性统一。圈量子引力给出了在普朗克标度面积和体积的量子化性质,即断续的本征值谱,面积和体积分别存在着最小值。由于在圈量子引力中,脱离引力场的背景空间 是不存在的,而引子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因此脱离物质的纯粹空间也就是不存在的。空间体积和面积的不连续性和基本单元的存在,正是物质微观结构的断续性和 基本单元的存在性的最有力论据。总之,超弦/M理论和圈量子引力从不同的侧面,对量子引力的本质和规律作出了一定的揭示,它们在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领域一致地得出了空间量子化和物质微观结 构基本单元存在的结论。这无疑是人们在20世纪末期对我们世界空间时间经典观念的重大突破,也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合的成果;同时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关于空间 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没有无物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无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学说的一曲凯歌!


                      12楼2013-10-26 10:51
                      回复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物质是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它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既是一种范畴,又是物体的集体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性的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家们对物质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定义,这里只说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3楼2013-10-26 10:52
                        回复
                          「缸中之脑」(brains in a vat)是美国哲学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 born 1926)在《理性、真理与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1981)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假想的是「你」仅仅是一块泡在营养液里的裸露大脑。科学家通过其它方式直接将电刺激传给这块大脑,「你」就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从体验上与「现实人」并无差别。
                          缸中之脑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可能:「实际存在的我」也许只是一个接通了各种刺激线路的大脑,我以为我有肢体,以为感受到周遭世界,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但这一切都是这套刺激线路为我杜撰的。实际上「我」只有一个大脑、只有一个最终的体验器官而已。
                          普特南自己认为缸中之脑是不可能的,主要是从指称的角度,认为缸中之脑中的人无法指称「缸中之脑」,所以我们能够说出缸中之脑就已经证明我们不是缸中之脑。我认为这个不成立,这里不详细展开指称的讨论,只说另一种可能。我可能处在一种自己无法想象、无法理解但类似缸中之脑的虚拟环境中,虽然不是完全像缸中之脑那样,但仍然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这就绕开了普特南的指称问题。 我无法指称虚拟我的那个设施,但它的确是在虚拟我的体验。
                          认为缸中之脑不可能还经常提到的一个解释是:如果我们真的是被某种更高级的存在物虚拟出来的,那么这些更高级的存在就不应该让我们想到自己有可能是被虚拟出来的,能够想到自己是被虚拟出来的也就证明我们不是被虚拟出来的。
                          但我觉得这个理由并不成立,只能算作揣测。引我在另一个回答的评论里的说法:
                          我觉得这个想法挺一厢情愿的,比如你是别人做实验泡在营养液里接受刺激的一块孤立的大脑,就算让你怀疑接受的刺激只是幻觉,你也无能为力。如果那个人真的想玩弄这样一块大脑,让你想到这样的可能却又无能为力不是更折磨你么……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不可能有办法证明可感世界是被虚拟的还是实在的。并且似乎也无必要证明这一点,除非我们感觉到自己常常被欺骗一定要跳出这个虚拟世界才能生活得更好。
                          至于用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不增加实体的原则)来解决虚拟世界的问题,只是说「为了方便」你不应该预设一个虚拟世界,毕竟你也没有带来生活上的什么实际改变。但是这并不能证明这个世界不是虚拟的,奥卡姆剃刀不解决事实是什么,只解决我们用什么理论更方便。


                          15楼2013-10-26 10:53
                          回复
                            1、脑神经学家吉尔.泰勒的TED演讲:
                            右脑永远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只关心此时此刻。它用图像的形式来思考,用肢体运动来学习,外界的咨讯以能量的形态不断流进我们的感觉神经系统,然后在体内如爆炸般拼凑出“当下”的模样。“我”是一种能量体,藉由右脑的意识与外界的能量相连。
                            左脑则用线性和规律去思考,关心着过去和未来。它从万花筒般的现实世界中捕捉讯息,挑选其中的细节、以及细节中的细节,并把这些细节分类整理,再把它们连结到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憧憬。左脑用语言来思考,有一个独白把“我”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持续连结起来,那个声音提醒我:嘿,回家路上记得买香蕉。但最重要的是,那个声音小声告诉我:我就是我。于是我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外界环境的能量中分离出来。
                            37岁的一天,我的左脑中风了。当时,我在浴室里,身体失去了平衡靠在墙上,我看着我的手臂,发现我找不到身体的边界,不知道它是从哪个点开始的,又在哪个点结束。组成我手臂的分子,好像和墙壁上的分子混在一起了。我只能体验到能量的存在,我觉得自己很巨大,好像在膨胀,和周围的能量海融为一体。那个境界很美,完全脱离了左脑的声音,切断与现实生活的连结,所有压力都消失了,我变得好轻,感到一片安详。突然间,左脑又上线了,告诉我说:喂!出问题了!快想办法求救!于是我回到现实,僵硬地穿好衣服,想要打电话。但我不能分辨名片上的文字和图案,也不认得电话上的数字,只能看到一格一格像素般的东西。我花了45分钟看名片,然后把名片上的笔画和电话上的笔画对照,在每次按下一个号码后,用我麻痹的右手把那个数字盖住,这样我才知道哪些数字已经拨过了。电话打通后,里面传来的是“呜呜呜呜”的声音,像一只金毛猎犬,然后我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也是一只金毛猎犬。幸好对方发现事情不对劲,叫了救护车把我送到医院。
                            醒来后,我身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外界传来的刺激经过我的感官变成巨大的痛楚,光线如野火般烧着我的脑部,声音是如此嘈杂混乱,完全分辨不清楚,让我只想逃离。由于我不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的范围,所以我又开始膨胀,像灯神精灵那样,我的灵魂仿佛鲸鱼在极乐的大海中遨游,一切都很和谐——那是涅盘的感觉。我觉得大概没有办法再把这个巨大的自己压缩回到小小的身体里,不过我还活着,我活着达到了涅盘。如果我活着达到了涅盘,那么别人也可以跳出左脑,找到这份安详。我发现这个经验是多么宝贵,希望把它传递出去,这个想法激励着我不断康复,花了八年时间。
                            那么,我们是谁?我们是宇宙中的生命能量,有着灵活的身躯及两个各司其职的脑部,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可以进入右脑的意识,与整个宇宙合而为一;我也可以进入左脑的意识,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想要怎样选择?我相信,如果我们花更多时间,启动右脑那安详平和的电路,就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2、《象与骑象人》摘录:
                            神秘主义都是关于“超越自我及个人”与“比自我更巨大之物”融为一体。印度教徒及佛教徒采用冥想及瑜伽来进入“定”的状态,即主体与客体的界线消失无踪,个人进入一种极度平和、极度喜乐与清明的状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神秘主义也有同样的情况,但后者是通过不断重复祷告来进入状态。从威尔森的观点来看,神秘经验是一个“关闭”自我的按钮,一旦自我被关闭,人就变成了巨大身体里的一个细胞,就像蜜蜂在大蜂巢里一样。无怪乎有过神秘体验的人之后都会产生非常雷同的后遗症:这些人通常会产生强烈的奉献感,愿意把自己献身给上帝或是帮助他人。
                            脑神经学家纽伯格曾针对真正经历神秘体验的人进行研究,当时他们的大脑正处于冥想状态。最后,发现了关闭自我那个开关的位置:在大脑的顶叶(头盖骨顶端的后半部)有两块称为“定位关系区”的大脑皮层。左脑那块皮层使内心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有限及具体的感觉,让人得以追踪自己的身体轮廓。而右脑那块皮层,则让人对周遭空间产生方位感。这两块皮层靠着接收其他感官所传递过来的信息,让人知道自我的存在及其所在空间。当实验对象进入神秘体验状态时,这两块皮层区出现“关闭”现象,大脑其他部位传递过来的信息减少,该定位关系区的整个活动也跟着变少。当定位关系区找不到身体的轮廓与自我的空间位置,实验对象感到自我扩散进入太空,融入一个比自我大许多的庞然大物中。
                            仪式中含有重复动作及话语者,特别是众人同时进行的仪式,都有助于参与者在大脑里建立一种“共振形态”,让神秘状态更容易产生效果。1941年,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应征入伍,进行基本训练时,他得跟好几十个士兵紧紧靠在一起,花几百个小时一起练习正步。一开始,麦克尼尔觉得踢正步只是在打发时间,但几个星期下来,他产生了不一样的意识:“训练时众人冗长一致的动作,在我心中引发某种情绪,这种情绪实非文字所能形容。回想起来,这是一种弥漫的幸福感;讲得更精确点,是一种从个人扩散开来、膨胀起来的异样感,一种比生命更巨大的感觉。”


                            16楼2013-10-26 10:54
                            回复
                              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归根结底都是通过感觉得来的,而我们现在却要说人最终感觉到的也并不是外部世界本身的东西,而只是自己大脑里的一种东西,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天大的问题: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掐自己一把,看看疼不疼。”如果这也算是个办法,那我们就不妨掐自己一把吧。“哎哟,奶奶的,还真的挺疼。”可现在的问题是,掐也掐了,疼也疼了,但这又能说明什么?能说明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不能,有些失去了胳膊和腿脚的病人还觉得自己胳膊疼、腿疼呢!我们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疼”不是一种幻觉?(许多生下来就失去手脚,或手脚被切除的人会感觉肢体的缺失部分也会疼痛,这种疼痛叫做幻肢痛。神经学研究显示,幻肢痛并不来源于感觉通路中受到损害的神经,而是由脑自己产生的。①)精神病人还说有人要杀他呢,那我们又怎么能够知道这“疼”不是一种精神因素呢?
                                一般人对这个问题都不会有太大的耐心,他们往往会好心地劝你:“出去玩玩吧,多接触接触社会就好了。”其言外之意就是,别问了,再这么问下去,你就要真的“精神”了!但是,也就真应了那句老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上就偏偏有那么一个好事者揪着这个问题不放。
                                话说,有一位叫笛卡儿的老先生闲来无事,也就是我们一些人所说的吃饱了撑的。有一天,他突然对眼前的一切都产生了怀疑:这些玩意儿都是真实存在的吗?自打有了这个念头,他就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在那儿神经兮兮地怀疑,逮着什么就怀疑什么。就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后来还居然鼓捣出了一套系统怀疑法。他认为,凡是他没有彻彻底底弄得明明白白的东西,他都绝不相信是真的。任何事物,只要是他认为可以怀疑的,他就怀疑,直到无可怀疑为止。如果他只是怀疑怀疑也就罢了,没想他还得出了一个让人气歪鼻子的结论:神马都是浮云,世界上唯一能够完全肯定的真实存在只有他自己。这老先生也真的是目中无人,把我们都当浮云了!
                                这位老先生是这样想的,他想象着有一个骗人的魔鬼在欺骗他的感官,眼前的这个世界就是魔鬼在用连续不断的幻境来欺骗他的。但是他也很清楚,说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个魔鬼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过他还是固执地认为,我们也无法排除有魔鬼的这种可能性。所以,他认为,只要是我们凭借感官觉察到的事物,它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但是,这老头儿是何等的聪明,他知道,把谁都可以当作浮云,唯独不能把自己当作浮云。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就没法玩了。谁都可以怀疑,但就是不能怀疑他自己的存在,因为如果他不存在的话,就没有魔鬼能够骗他。如果他在怀疑,那么他就必然存在。大彻大悟的老先生最后念了一句世人都耳熟能详的哲学台词:“我思,故我在。”那意思就是说,既然我在思考,那我当然就是存在的了。
                                事实上,完全怀疑自己存在的人并不多,人们至多也只是在怀疑自己肉体的存在,还很少有人怀疑自己的感觉、感情和思想的存在。“我们头脑中的感觉和感知世界是我们唯一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世界”②,这些东西我们是不应该怀疑的。
                                人们怀疑最多的还是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吗?
                                笛卡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帮助我们证明了自己是真实存在的,他给我们的灵魂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从而避免了我们的灵魂像个孤魂野鬼似的无处寄托。但是,他同样也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因为他同样也告诉了我们,外部世界的真实性是无法证明的。
                                人是通过感觉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但是人们最终感觉到的只是自己大脑里的一种东西。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是通过推测而得来的。我们是通过感觉现象来推测这个世界的。当我们仰起了头看到了一抹白色,我们便推测天上有一朵云,当我们的手上产生了坚硬和冰冷的感觉时,我们便推测自己触到了一块冰……。
                                因为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只是一种推测,所以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问题,人们也就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同样,在世界的真实性这个问题上,人们也都把自己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
                                世界会不会只是我们幻想中的产物,是我们在一场大梦中梦见的东西?
                                我们会不会也像电子游戏中的人物一样,只是别人编写出来的一行代码,而整个世界都是超级电脑虚拟出来的场景?
                                会不会像一些宗教所说的那样,整个世界是魔鬼用法术蒙蔽了我们的五感,给我们造成的一种幻觉?
                                ……
                                让我们感到尴尬和难堪的是,不管是多么的离奇和荒诞不经,我们都无法证明上面的说法是真的或者是假的,而且我们也还不能说外部世界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的说法也只是一种推测,而所有的推测都有可能不是真实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根本就无法证明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所有想证明这个世界真实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除了感觉现象以外,我们并不能直接认识其它的任何事物,不管是看也好、摸也好,还是其它的人证、物证,抑或是我们所谓的科学实验也好,所有的这些证据,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依然还都是我们的感觉现象,而并非事物本身的东西。所有的证明过程最终也都不过是在用一种感觉现象来说明另一种感觉现象而已。
                                实际上,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存在与我们能不能证明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我们不能证明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但这也并不就意味着这个世界就一定不真实。不管我们能不能证明,在这个世界上,太阳还是该升的升,该落的落。我们也还是照样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似乎思考这样的问题真的是有点杞人忧天,因为这对改善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帮助,难怪有人要把思考这种问题的人讥讽为“神经”。
                                那么,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没有一点意义了?不是的,世界真实性的证明在理论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认识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世界的真实性得不到证明,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认知大厦有可能只是建立在一片浮云之上,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那也就意味着,在没有揭开这个世界的终极秘密之前,我们所有的理论和学说都不能说是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描述,因为,这个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就没有得到证明。
                                世界真实性的证明让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那就是,真实也好,虚幻也罢,这些都不是重要的。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去证明这些理论、学说的真假虚实与对错。我们更不是要去批判、攻击别人的观点。因为我们自己脚下踩的也未必就是一块坚实的土地,当我们在攻击别人观点错误的时候,也要当心自己有可能会脚下踩空一头掉进无底深渊。
                                人类所有的认知都是建立在未经证明的推测结论的基础上的,什么样的理论都不能说是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描述。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选择,为自己选择的信仰找到一个充足的理由。
                                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么理由呢?


                              17楼2013-10-26 1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