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吧 关注:12,074贴子:665,769
  • 13回复贴,共1

张雄文看书政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雄文看书政审
书稿起源于三年前的辛亥革命百周年,曾日夜雕琢不辍,以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写作整整一年,但新闻出版总署和总政治部的审查却也用了一年多。五年间,我共写作四部书,每一部都属漫长的审查对象,也算是“政审专业户”之一,而这一部书尤为长久。期间,竟在审查通过以为可以出版之际,忽然接到通知,说还需再度复审,结果书稿一去又是大半年。
对于书稿尤其是史传类书稿的审查,我原无多大异议。必要的政治与史实审查,可以避免毫无门槛的网络信口开河,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乱象,属于净化文化空间的必要善举,但时间过于拖沓长久则令人不免腹诽。好在终于过此一关,书稿即将公开付梓面世。


1楼2013-11-15 10:18回复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后记
    张雄文
    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英雄梦。
    经天纬地谓之文,安邦定国谓之武,能或文或武,左右得一,便可称叱咤天地间的大英雄。英雄无疑需要与之匹配的才干,因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便成为基本要求。
    拥有文武之才,却并不一定能做成世间英雄,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有风云际会的机遇。甚至可以说,如果机缘凑巧,即便仅为中等之才,也能乘时而起,功满乾坤,誉满天下。反之,若生不逢时,即便才高八大,谋略百出,多半也只能愁肠百结,寂寞终生。
    令人遗憾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者说“机遇不常有”。因而,人们见惯的是“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的浩叹,或者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悲鸣。那些逝去的年代,或文或武的古人们,多半以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剧郁郁终了一生。
    蒋介石与他的多半黄埔军校师生及黄埔系将领,无疑是一代英雄人物,尽管他们多数人并不完美,最后的结局也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一切复归于零。对他们功名事业最早起源的黄埔军校,世人因种种误解而神往于军校课堂操场的文武功课传授,却不知“功夫在诗外”,或者说军校里传授与学会多少本领极为次要,重要的是能进入校门,本身就是一次人生难得的机遇。无论校长蒋介石教官何应钦等人,还是众多学生皆如此。换言之,与黄埔军校有关划过历史星空的滚滚英雄们,多半是源于人生机遇而起。
    写作本书的初衷,除揭开蒋介石能以芸芸众生中并不格外出色的普通一员,从无到有,逐步掌握全国最精锐的枪杆子——黄埔系,从而一统江山威加海内的神秘面纱外,也意图展现更多的师生因时而起,富贵逼人的绚丽人生,从匆匆逝去的历史脚步中留住些英雄的足迹印痕,更有作者对这一“时来天地皆同力”的英雄时代悠然神往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渔情”的无声叹惋。
    书稿起源于三年前的辛亥革命百周年,曾日夜雕琢不辍,以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写作整整一年,但新闻出版总署和总政治部的审查却也用了一年多。五年间,我共写作四部书,每一部都属漫长的审查对象,也算是“政审专业户”之一,而这一部书尤为长久。期间,竟在审查通过以为可以出版之际,忽然接到通知,说还需再度复审,结果书稿一去又是大半年。
    对于书稿尤其是史传类书稿的审查,我原无多大异议。必要的政治与史实审查,可以避免毫无门槛的网络信口开河,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乱象,属于净化文化空间的必要善举,但时间过于拖沓长久则令人不免腹诽。好在终于过此一关,书稿即将公开付梓面世。
    感谢人民出版社高级编审李惠老师为编辑本书所付出的心血,正是信任她的勤勉与严谨,书稿在多家出版社洽谈妥帖后最终仍然交给了她;感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黄埔军校一期生、开国大将陈赓大将之子、原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陈知健将军,他们的支持不仅让我体会到友谊的温暖,也感受到了本书存在的意义。
    书稿出版,是一段含辛茹苦、呕心沥血的工作最终示人,良莠好坏只能交读者评判。至于“藏诸名山,传诸后世”,虽有心于此,但已非作者能所左右。千百年后,复有识我者而掩卷深思,便也不愧有过一场英雄梦了。


    3楼2013-11-15 12:12
    回复
      政审很必要。
      没政审管制,那些饶粉许粉陈粉胡说八道就能上主流媒体了。


      5楼2013-11-15 16:52
      收起回复
        我觉得审查卡关是没必要的,但要有个认定评级机制。


        IP属地:广东6楼2013-12-03 21:15
        回复
          谁去评级,美国也审查,政府审查可以说很通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12-04 07: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