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14,928贴子:70,871,377

盘点我印象中的中国思想家(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刚加入历史吧,送上拜吧贴,很久以前在别的吧里发过了,里面很多观点现在可能已经不认同了,原来的一些感悟因为好久没怎么学习可能现在在写也写不出来了,所以索性就没改,直接搬过来了。
希望在帖子里讨论的时候,大家能控制好情绪不要有过激言语,更不要因为对哪位思想家不满就有口出脏话,哲学是时代精华,是特定时代的问题与精神的高度总结凝练,希望大家在评论某一特定思想家的时候能考虑到那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比如曾看到很多朋友评价儒家的时候就简单的一句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或者帝王统治需要,或者先秦儒学是正统,汉朝以后是歪曲云云,好似儒学自一出现就是一不变的抽象物,这种看法完全抽掉了一思想的特定时代背景,也没有考虑其自身的内部思想逻辑与它的发展过程,我觉得是很不妥的
每一个时代的优秀思想家面对自己时代提出了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深化了整个人类的思想的深度,使得后人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他们可以说每一个都是思想上的英雄,希望大家能有最基本的敬意
这篇帖子就介绍了我知道的先秦的一些思想家,因为要考研没时间写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补上,同时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本贴中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思想家


IP属地:四川1楼2013-11-23 19:36回复
    狂拽酷炫抢二楼.这只是一个尾巴--2013年11月23日19时36分34秒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广东2楼2013-11-23 19:36
    收起回复
      我喜欢王守仁


      IP属地:内蒙古3楼2013-11-23 19:38
      收起回复
        “开帖前先说几点,第一,既然题目是“印象中”的,表示只是一家之言,同志们不认同的欢迎指出,但请注意言辞,另外希望不要辱及先贤。第二,写的时候全是凭的印象写的,里面引用的一些经典的句子可能跟元典有出入,还请不要见怪。”


        IP属地:四川4楼2013-11-23 19:38
        收起回复
          因为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兴趣,所以先盘点一下先秦的,然后看情况是不是继续,先秦影响较大的流派主要是儒墨道法,当然还有兵家、纵横家等,楼主没接触过,就不说了。所以本贴主要是这几个流派的思想家
          儒家:孔子,颜渊跟子贡,曾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后期墨家
          法家:韩非是集大成,所以就说一下韩非
          然后可能会说一下名家的惠施跟公孙龙


          IP属地:四川5楼2013-11-23 19:38
          收起回复
            1、孔子


            IP属地:四川6楼2013-11-23 19:39
            收起回复
              首先讲孔子,在讲孔子之前先描述一下他的个人气质,其实我觉得孔子的气质是很难把握的,因为他就像是一个圆满的圆一样,你没法拿出某个突出的点来说,但是幸好在论语中就有孔门弟子对孔子的描述以此可以想见孔子的风采。有一次子琴问子贡“子琴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是子贡对孔子个人气质的描述,其实这一个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抽象的,心里有点感觉但还是没法具体想象出是什么一种样子,我觉得下面这一句更利于人们体会“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为人很温和,但并不是那种老好人般的温和,在温和中有所坚持,和而不流,很方正;他很威武,但不会想张飞,李逵那样刚猛粗鲁;他待人很恭敬有礼,一般人待人很恭敬,礼数太周全的话会显的很拘束,孔子待人恭敬却很安详,自然而然就做出来了。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气质是很匀称的,没有偏颇的地方,就像一个圆满的圆,后来的理学家们提出来为学要到变化气质才算有所成就,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个人性情气质难免有所偏,有的人自信有豪情难免就会显得张狂,而心思深沉的人,沉默寡言,看起来就有些阴鸷。而一个修养高的君子通过自己的学习修行改变自己的气质,是其更加圆满。恩,这是孔子的气质,接下来简述下孔子的思想,主要是讲他的仁和礼。


              IP属地:四川7楼2013-11-23 19:40
              收起回复
                仁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其实孔子从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的,这也是孔子的教学的一个特点,他总是能根据弟子们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解答,结果是使弟子们都能够契合于心,有所领悟。前一阵子看北大版本的中国哲学史,上面解释仁的时候是以颜渊问仁为例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是说约束自己的行为使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但是在论语的前面孔子有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又是说礼乐要以仁为根本,这么就陷入一个循环论了,这本书最后的结论是:孔子的仁就是指恢复周礼。这本书是北大哲学老师们的研究成果,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但在我确实难以认同这个结论,我理解孔子的仁是从子贡问仁入手的,子贡是一个很骄傲的人,有人觉得将夜里的二师兄的原型是子路,但我觉得二师兄的精神气质跟子贡更像一点,都很骄傲,子贡有一天就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是说如果一个人可以广泛的救济人民,那么这个人称得上仁吗?孔子就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如果能做到那样不要说仁,就算是圣人也算得上了,但是尧舜都没办法做到这种事,如果这样才算是仁,那么基本上也没有人算的了仁人了,孔子说要做到一个仁人不用这么难,只要能近取譬,做到忠恕就算是找到通往仁的道路了,所谓忠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顾及到他人,自己想成就自己就想着别人也想,要帮助别人成人之美,自己不想的想一下别人也不想就不要强加给别人,由此可见“仁”是一种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共通的力量,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想着别人,这样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给打破了,所以后来宋儒说“仁”是天地万物一体之心,使天地万物跟自己好像融为一体的这么一种心。


                IP属地:四川8楼2013-11-23 19:41
                收起回复
                  孔子的仁和礼就说这些吧,下面说一下孔子的天命鬼神观。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庄子的一句话“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果且无彼是乎”是说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是非标准,那么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是非,那么这世上真的有一个确定的是非吗,庄子认为这是很有问题的。北大的中国哲学史上对于孔子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解释为孔子虽然对鬼神的存在与否比较暧昧,但心里还是相信鬼神存在的,因为他要人命祭神如神在嘛,那我也可以这么理解,既然是“如”(好像)神在,那么这就是说他也不怎么相信鬼神的嘛,当然这都是些不怎么重要的事,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嘛,他很少谈鬼神,对于社会上的事端,孔子总是从一个理性的角度用人事去解释,比如说鲁国季孙去祭泰山神,这是不合礼数的僭越的行为,孔子就说“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乎”也就是说连林放都知道这是不合礼的行为,难道泰山神会不知道而接受你的祭拜吗,这看起来时说的是神,但其实是讲人的理性人的标准加到了神上,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不管神是不是存在的都是一样的。 一般认为孔子是一个天命论者,相信有天命,这在论语里是很多见的,但孔子实际上并不常用天命解释人事,只是在他自己失意的时候提一下,比如被匡人围困的时候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等等,或者可以说孔子是一个积极的天命论者,一般相信天命的人多采取的是消极的处事态度,比如庄子,因为既然一切是命中注定的了人的行为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得过且过就算了,就像后来墨子批评孔子的说他既主张天命,又强调人的学习这是自我矛盾嘛。但孔子显然不是一个消极无为的人,他周游六国积极救世,在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遇到的一些隐士,可以说是道家者流,看这事态很乱就隐逸去了,而孔子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或者说可能在孔子看来尽自己的力去挽救世事就是自己的命吧,到后来孟子有了一套尽心知性,知性知天的说法我觉得可以说是儒者天命观的成形,在孔子这里未必没有端倪,这个就到讲孟子的时候再说吧


                  IP属地:四川10楼2013-11-23 19:43
                  收起回复
                    颜渊跟子贡


                    IP属地:四川11楼2013-11-23 19:44
                    收起回复
                      留名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3-11-23 19:44
                      收起回复
                        接下来说一下颜渊跟子贡,说实话我对孔门七十子的印象主要来自论语,在论语中这些弟子主要是以受教的身份出现的,其思想基本可以跟孔子并到一起,或者说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本不适合作为单独的思想家拿出来说的,但是由于我对颜渊,呵呵大师兄,比较感兴趣所以就简要谈一谈,至于子贡主要做个衬垫


                        IP属地:四川13楼2013-11-23 19:44
                        收起回复
                          先简要说一下子贡,子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很骄傲的人,有人说将夜里的二师兄的原型是子路,可是我觉得他的精神气质跟子贡更像一些,同样的骄傲,而且也同样的又骄傲的本钱,子贡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太史公写史记,专门的有一个仲尼弟子列传,是写孔子弟子们的,这里面对子贡的描述篇幅最多,基本上他一个能抵得上其他弟子六七个加起来这么多,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有一次齐国要打鲁国,鲁国我们知道那是孔子的祖国,孔子不忍祖国遭难,就问弟子们有谁可以去处理一下,最后是子贡去了,故事太长不多说,反正最后结果太史公是这么说的“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的政治才能可见一斑,而且子贡善经商,太史公有另外一个货殖列传,是讲那些商人们的,其中第一个大家都知道,是范蠡,陶朱公嘛,第二个就是子贡。可以说孔子名扬天下,被人推崇其中子贡是有很大功劳的,当然如果说子贡入了孔子门下还只是发展自己的才能的话那也没什么可以说了,子贡个人修养也很高,有一次他问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也就是说贫穷的时候不会去谄媚别人,富贵了也不会因此骄横去瞧不起别人,这种修为怎么样?我感觉他这是在说他自己,他有这样的修养,无论贫富都以平常心对待,而且子贡这人十分尊师重道,孔子死后,众弟子在孔子坟前服丧三年才离去,而子贡自己守了六年,在坟前结庐而居。是这么一个人。


                          IP属地:四川14楼2013-11-23 19:45
                          收起回复
                            别盘点了。封建唯心主义,有马大胡子就够了。


                            15楼2013-11-23 19:46
                            收起回复
                              接下来讲颜渊,个人印象中颜渊在论语中可以说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论语中记载的颜渊的话很少就两三句吧,很少,他的名声主要是来自孔子对他的夸赞,论语中孔子很少夸人的,子贡这么厉害的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说“可”说他这样也算可以,但是马上就接一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路很勇武,孔子就说“由(子路的名)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但对于颜渊孔子是赞不绝口,一遍接一遍,什么“贤哉回也,一担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有人问孔子学生中谁好学的时候,他就指出颜渊“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颜渊平时应该是很低调的,不怎么爱表现自己,以至于孔子也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也就是说一整天话也没个反驳什么的,像个愚蠢的人似的,但颜回真的资质不高吗?当然不是,上面我们讲子贡说他是一个才能极高的人,在孔子弟子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这么一个有极高才能而又骄傲的人,孔子可以直接拿颜回来教训他,因为“子贡好方人”也就是爱评论人,孔子就问“汝与回也孰愈?”你跟颜回谁更厉害一点?子贡马上就警醒了,谦虚的说“赐(子贡的名)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所谓的知十,这个十是一个泛数,差不多就是说,颜回这个人什么道理你告诉他一点点,他就能全明白了。


                              IP属地:四川16楼2013-11-23 19: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