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派老生吧 关注:152贴子:12,746
  • 37回复贴,共1

杨宝森的早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特意搜罗了下杨宝森同时代的其他几位成名老生的洪羊洞,不带好恶纯从韵味而言,确确实实无出其右者。一则杨下的功夫至深、对余派的研究与领悟亦远超他人;二则是唱戏的态度,杨任何一场现场实况给我的感觉都是用足十二分的力气,而另外几位有时明显有点懈怠。。。。。。有时我在想,杨之所以早逝,也许真的与他兢兢业业对待每一场戏每一位观众有关,哪怕有时上座并不理想,仍一以贯之,以至过早油尽灯枯。。。。。。


1楼2013-12-02 20:36回复
    当然,据历史的演进而言,早逝更也许是福报。


    2楼2013-12-02 20:43
    收起回复
      再想补一句,每次听杨先生与程砚秋1950年在香港合作的《四郎探母》时,那“叫小番”一翻上去,我那心情就特别特别愉悦!尽管听了多次,居然每回都一样的高兴。盖因实在太喜欢宝森先生了!


      4楼2013-12-03 22:56
      收起回复
        本来早逝是件令人痛惜的憾事,可是我们在惋惜心中的偶像的同时,又辛酸地为他们在‘史无前例’前离去而庆幸,-----。但愿历史永不重演!


        5楼2013-12-04 17:17
        收起回复
          谭富英先生教唱《法场换子》 1969年5月30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DTAS9ff2nE/?resourceId=a_06_02_99
          一段珍贵的说戏录音,谭富英先生为马长礼先生说《法场换子》“见夫人哭出了席棚以外”这段反二黄,据说是1969年5月30日在北京虎坊桥一带的某地下室悄悄录制的,由李慕良先生口说过门,同样是师承于余叔岩先生的版本。在那个动荡扭曲的样板戏年代,为骨子老戏的传承留下一线火种。


          6楼2013-12-04 20:24
          收起回复
            我一听海瑞罢官就难受。想马先生。难受的不行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12-05 17:40
            收起回复
              杨派于我们特别钟爱杨派的戏迷而言是件幸事,对杨先生本人则未必,想学余客观又不允许,只得扬长避短,终成自己特色,然杨本人一生都在宗余而不肯承认“杨派”业已成一家,至死都谦称自己是没有学好的余派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12-05 19:39
              回复
                回想一下,完完全全咂摸出杨派的醇厚从此最迷杨派始于十几年前,那会儿三十多。说这个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姑妄称之为现象),一般喜欢杨派的并能听得痴醉的,都是这年纪开始,那些再年轻些的戏迷,他们也喜欢杨,但还在选择阶段。(声明一点,无意特别拔高杨派贬低他人。但我个人可以有权力认为:杨派超过其他任何流派)


                9楼2013-12-05 19:49
                收起回复
                  杨的宽有余高不足,那是公认,在一些录音里头也听得出,每每上高音时都想象得出那份纠结与痛苦,听得我们也担心,结合到宝森先生年轻时嗓子冲时的痛快,我们作为戏迷能不揪心吗?杨先生通过努力,结合自身的条件创立的“杨氏余派”(这是我自创)其实是一种无奈,他年轻时学余那会儿,是其中佼佼者,甚至据说得到过余的肯定,倒仓后嗓子时好时坏但不复当年,杨的痛苦可想而知。谁都希望自己有条好嗓尤其吃这口饭的人,作为他的忠实戏迷当然更希望 。。。。。。当然,还有一种如果,如果杨先生嗓子无恙,未必就有现在的杨派了 。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12-06 2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