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名控吧 关注:12,698贴子:314,498
  • 8回复贴,共1

时间淹没了角落,散步的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摘:
《十八载十八字:重返肖申克》
不知不觉中又到了一年中的9月23号,这一天不仅是历法中的秋分日,对于广大《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迷而言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纪念意义——肖申克日。“十年时光哪里去了?”,银幕上主人公感慨时光飞逝的一幕已随影片永久定格,银幕下这部影片也在不知不觉间迎来了自己的第18个生日。
作为一名普通肖迷,在每年的肖申克日通过重温影片为之庆生已渐渐成为了自己的一个Routine,今年也不列外,下文就从个人经历篇、人物形象篇、影片主题篇、银幕内外篇四个部分,选取18个独具特色的肖申克元素来回顾自己伴随影片共同走过的一段路,写给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的“肖申客”,同时也向这部伟大的电影致敬。笔者才疏学浅,还望大家多多包涵,please be gentle.


IP属地:四川1楼2014-01-04 00:01回复
    1肖申客/Shawshanker
    这一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成为了一名“肖申客”。从“肖迷”到“肖申客”,虽然这只是称谓上的细微变化,但自己却对此情有独钟,甚至对这一特立独行的头衔有一种本能的自豪感。至于什么是“肖申客”,笔者用来指代那些普通但真心喜爱本片的铁杆影迷,有“肖申克情结”的影迷,或者换一种说法,肖申克综合症患者。
    2肖申克综合症(肖申克情结)/ Shawshank Syndrome
    相传法国大文豪司汤达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旅行期间,由于全身心沉醉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杰作而感到头晕目眩,后被医生诊断为欣赏艺术品引起心理激动过度所致,后人以此作为典故把由强烈的艺术美感引发的罕见症状命名为“司汤达综合症”。
    大概就是以“肖申客”自居的同时,笔者也发现自己患上了“肖申克综合症”。这种综合症可以解释为一种光影综合症,具体表现就是小到一句无意间脱口而出的经典对白、一个下意识模仿的动作,大到一段段无法忘怀的标志性镜头都不知不觉间走进了自己的现实生活,变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这里借用“司汤达综合症”这一典故其实无意将两者类比,只是觉得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美感所产生的诱人吸引力,而这种强烈的吸引力起初表现为“肖申克综合症”,久而久之升级成了某种情感——肖申克情结,
    3肖申克往事(肖申克经历):微而足道的小事
    上一个肖申克日,笔者曾以“我与《肖申克的救赎》”为题写过一篇回忆类庆生贴:《一个普通肖迷与<肖>的17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日志通过回顾自己与影片点点滴滴的故事为之庆生,向心目中的经典致敬,同时也是对自己多年观影体验的一个交代、一份总结。虽然日志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琐碎的、小众的、个人化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了只属于自己的肖申克经历,也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一件件小事自己才渐渐成长为如今的铁杆肖申客,这些肖申克经历不仅拉近自己与影片的距离,也仿佛赋予了影片某种生命力,让自己在每次重温影片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与久违的老友重逢般怀旧感觉。
    也许听起来有点老套,但或许生命中最重要的偏偏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本文就算作其中的第18件吧。


    IP属地:四川2楼2014-01-04 00:02
    回复
      6 Red:罪人——“Freeman”
      当谈到演员和角色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到这样一个词——量身定做,但本片的情况却超越这一范畴而进入了另一个领域——“命中注定”。是的,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或许这位演员从出生之日起就在冥冥之中与本片有个约会,注定要来“讲述”这个关于自由的故事。
      瑞德在片中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肖申克“罪人”形象的代表,斯蒂芬.金通过这一人物集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罪、罚、赎”的观点。瑞德在体制内过着逆来顺受、按部就班的监狱生活,40年失去人身自由的牢狱生活不仅是对其所犯罪恶的肉体惩罚,也是对其灵魂的审判,回首往事,瑞德认识到自己罪孽深重并幡然悔悟,以此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赎罪,精神上重获自由的同时也恢复了人身自由。
      重获自由的瑞德和老布一样无法适应自由的生活,无法融入现实社会,但他之所以没有步老布之后尘成为另一个体制化的牺牲品,是因为一位老友唤醒了他心底尘封已久的希望。


      IP属地:四川4楼2014-01-04 00:05
      回复
        PART 3:影片主题篇
        8罪、罚、赎
        如前文人物篇所说,导演和作者通过安迪、瑞德、监狱长三个人物不同的结局表达了对于“罪与罚”鲜明的态度:犯错者的惩罚是来自良心的煎熬,罪人的惩罚是被剥夺精神和肉体双重自由,而罪大恶极者等待他的将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主的审判”
        罚是对罪恶的惩戒,也是获取救赎的必经途径,因此影片中赎罪方式也呈现为三种。犯错者安迪从良心煎熬(“错之罚”) 中获得解脱,罪人瑞德从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惩罚(“罪之罚”)中幡然悔悟,两者都从错与罪的精神惩罚中获得救赎,而关于罪大恶极者能否被救赎,影片似乎回避了这个问题,或者换一种说法,罪大恶极者本人选择了放弃回答。
        9自由:只属于内心坦然之人
        Freedom is for honest people.No man who is not himself-honest can be free——he is his own trap——圣埃克苏佩里
        对于自由的表述,《小王子》的作者可谓一语中,一个人若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
        其实肖申克里没有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这一点连蒙冤入狱的主人**迪也没能幸免,肉体上失去人身自由姑且抛开不论,灵魂上安迪也同样不是自由的,他是自己良心的囚徒。
        自由只属于内心坦然之人,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人,而具体到影片中的特殊人群,自由也同时意味着救赎。肖申克的囚徒们若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必须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坦然面对曾经的错与罪,就像安迪越狱前在高墙下的忏悔以及瑞德第三次假释中的幡然悔悟,只有如此灵魂才能从那些无形的煎熬、惩罚和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IP属地:四川6楼2014-01-04 00:10
        回复
          10体制化、反体制化
          接人物篇中的老布,影片通过布鲁克斯选择死亡作为解脱的极端方式引出了一个具有警世意义的主题——(反)体制化。
          起初自己对于体制化的理解说来有点搞笑,由个体与环境的话题联想起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记得当时还半开玩笑称体制化好比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在高墙下的具体运用。
          如今重新看体制化又有新的收获。布鲁克斯作为体制化的牺牲品,其悲剧之处在于由于长期生活在体制内,被有形之墙所代表外在环境、外在制度这些无形之墙所深深同化,进而接受并完全依赖于这些无形之墙,以致无法适应体制外的生活并对此产生恐惧心理。
          安迪刚好与之相反,他敢于用渺小的个体生命力反抗强大的体制,修建图书团、帮助狱友考取文凭等等,这些既是对不合理体制的反抗也是为适应体制外的生活做准备,可以说安迪是反体制化的英雄。
          瑞德没有步老布之后尘沦为体制化的另一个牺牲品,可以说既是瑞德和安迪的胜利,也是人性的胜利,通过瑞德这个反体制化成功的例子也说明人类可以战胜自身弱点,战胜体制化。
          体制化的概念不仅使这部监狱题材具有了现实意义,同时其本身也具有普世意义,原因就在于体制化不是单纯的个例而是人类共有的人性弱点,而通过反体制化成功的例子也说明人类可以凭借自身顽强生命力和人性的优点战胜体制化,而这其中就包括之后要说到的希望。
          11希望的重生:生命不息,希望不灭
          “Q: 影片的主题是什么?
          A: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是把它留给观众们回答吧。”
          罪与罚,罪与赎,体制化,自由,友情,希望...可以说这部多主题影片所探讨的每个话题都是核心命题,主创们半开玩笑绕开话题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对此问题原著作者斯蒂.芬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希望的重生。
          有人说影片的主题是“希望无处不在”,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把“希望的重生”理解的简单化了,假设希望真的无处不在,那老布之死又作何解释?
          笔者看来,影片所讲述的希望重生之路非但不简单而且异常艰难。由最初的否定希望,到希望从内心的麻木中苏醒,再到中途险些放弃希望,最终在片尾重拾希望,重生之旅可谓一波三折、历经千辛万苦。
          讲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很容易,讲好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却很难。希望因其来之不易的重生之路才显得弥足珍贵,而影片也正是通过完美呈现这一艰难之旅传递着人类的永恒主题——生命不息,希望不灭


          IP属地:四川7楼2014-01-04 00:12
          回复
            12友情: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情
            开启这个话题之前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多久没有看过像本片中如此长期的银幕友谊?
            影片对于友情的表述很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对此的观点,影片中所展现的友情之所以弥足珍贵一是因为经受住了岁月的洗礼,二是经受住了困难的考验(友情建立于象征困境的肖申克)。
            友情作为本片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时间上贯穿影片始终,空间上也由象征困境的肖申克发展到代表希望的芝华塔尼奥,这无意中与传统文化里的“同甘共苦”又殊途同归。
            13隐喻:从肖申克到芝华塔尼奥
            本片之所以耐人寻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设置了许多可供解读和联想的隐喻与象征,其中就包括了之前提到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圣经锤”,“主的审判”,“无罪之囚”等等,而影片最受影迷喜欢的隐喻无疑要算“肖申克”和“芝华塔尼奥”。
            或许这就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即使是肖申克的囚徒也能引发观众的一丝共鸣,从中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肖申克”在影迷眼中既可以隐喻不公平的命运也可以弱化理解为现实困境的象征,而“芝华塔尼奥”无疑是肖申克迷眼中美好、理想与希望的代名词。
            (PS: 补充下作为一名刺迷的一点私心:片尾处海边相会一幕的真实拍摄地,现实生活中的“芝华塔尼奥”——圣.克洛伊斯克斯是NBA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灵魂,素有“石佛”美誉的蒂姆.邓肯的故乡。)


            IP属地:四川8楼2014-01-04 00:14
            回复
              PART 4:银幕内外篇
              14台词:好事不说透
              前文说到自己是一名肖申克综合症患者,如果对此寻找病因的话那么影片中众多的经典台词无疑要算其中一条。这里还有一个经典病例,记得是一次外语课中,谈论的话题如今早已模糊只记得自己脱口而出一句:“something is better left unsaid”,原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任课的老美却对此频频点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自己才隐约意识到这句话是如此似曾相识,直到后来某天重温本片时才找到了台词的出处“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为自己找到了病根的同时该台词也正式成为了自己的万能台词。
              有经典病例自然也少不了经典名句,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那封 “希望不灭”的书信就要算“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了。此台词的出镜率是如此之高,不仅出现在身边同学和网络路人的签名档中,也经常改头换面出现在其他影视作品中,不知《独自等待》导演是不是借鉴了本片才有了片尾处的那句“好好活着要么赶紧死”,前些年某选秀节目选手把“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作为座右铭或许也是受本片的启发吧。
              影片留下许多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名句美句,这一点自然与金先生的文学功底和导演的再创作密不可分,此外演员的台词功底也同样功不可没。老戏骨摩根.弗里曼作为影片的讲述者,用全片的独白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乃至此后无论是纪录片、科教片还是主流电影,请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现象。
              15监狱题材的集大成者
              出于对本片的喜爱,自己对同类型的监狱题材影片也略有涉猎:《巴比隆》中,史蒂夫.麦奎因把主人公在极端条件下人的生命意志力演绎到极致;《逃出亚卡拉》里,“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把越狱全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堪称越越教科书——《监狱是怎样越成的》;美剧《越狱》悬念设置环环相扣,但最大的价值却是荧幕之外它记录了一段与室友们扎堆抱团的青葱岁月;本片原班人马打造的兄弟篇《绿里奇迹》中,主人公在人生最后一段旅途中充分展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例举这些同类型影片并非是想借机比较分出个孰优孰劣(下文待续),而是想说明每部影片都各有千秋,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本片之所以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于这一点,金先生就曾坦言原著小说凝结了自己多年观看监狱题材影片的心得,而弗导(弗兰克.德拉邦特)也毫不回避自己甚至借鉴了非同类题材《好家伙》,可见本片能有“无冕之王”的美誉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说本片是监狱题材的集大成者不仅仅是因为借鉴了前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其最大化并发展了这一题材。现实意义与警世意义兼具的体制化概念,形象鲜明的代表性人物,引人入胜的“金式”故事,匠心独具的悬念,丰富而深刻的核心主题,强烈的二元对立和美丑对照,颇具宗教色彩的隐喻,追求正义与公平的人文精神,以及普世意义的人文关怀,影片凭借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肖申克元素毫无争议达到了同类题材的艺术巅峰,与此同时也将监狱题材这一类型影片推广到前所未有的新领域。
              16名利是非:还肖申克一方净土
              1995年第67届奥斯卡颁奖礼,一个时代最常被拿来比较的两位银幕传奇——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受邀为最佳影片颁奖,或许颁奖人把被比较的命运传染给了提名影片,本届颁奖礼也同样诞生了两部被后世所乐此不疲拿来比较的经典,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关于《肖申克的救赎》与《阿甘正传》,关于奥斯卡、关于排名等话题的争论似乎不曾停止过。
              两位影坛“恒星”被媒体和影迷比较了大半辈子,但AL和BOBBY(帕西诺和德尼罗的简称)对此问题的回答可能要让这部分热衷比较的媒体和影迷们失望了,因为二老对此问题的看法可谓英雄所见——没有可比性。个人认为两部经典与两位传奇的情况相似,不同点大于相同点,没有什么可比性,把两者拿来较量孰优孰劣只是部分影迷把个人的喜好强加于影片罢了。


              IP属地:四川9楼2014-01-04 00:18
              回复
                有关奥斯卡:虽然本片在95年奥斯卡颁奖礼颗粒无收,但却借助奥斯卡的推介作用扩大了影响力,加之后来的录影带奇迹,本片才渐渐赢得了无冕之王的美誉,从这一点来说应当感谢奥斯卡当年给予本片的肯定。
                关于排名:截至发帖时,《肖申克的救赎》目前在IMDB排行榜以9.3分的评分独居榜首(当年颁奖嘉宾阿尔帕西诺参演的黑帮题材里程碑影片——《教父》紧随其后),从排名不难看出影迷给予本片的支持和厚爱,但对此殊荣也应理性看待,淡然处之。
                荣誉、口碑、名望、排名,这些东西对于一部影片不可谓不重要,但它们却永远只能排在第二位,而电影带给我们的思想的交流、心灵的震撼、美好的回忆等等,这些东西才是最为宝贵的,是第一位的。纠结于外在虚名浮利的争论而忽略了内在最宝贵的价值,这种作法是不是本末倒置?
                有时候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本片没有今天的名望,如果排在榜单第一名的影片是另外一部影片,自己还会不会把本片列为个人最喜爱的影片?我相信自己的答案会是肯定的,我也相信时间是证明这一点的最好方式。
                (PS:补充一下作为一名帕迷的一点私心:《肖申克的救赎》与阿尔帕西诺除了在奥斯卡的交集,还有另外两件小插曲——1,Al曾在影片《死亡医生》一场戏中提及过本片;2,Al的封帝影片《闻香识女人》中的配乐大师托马斯.纽曼也正是本片的作曲)
                17传递希望的书信
                或许是好事多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由上映之初反响平平的票房和口碑,到借助奥斯卡扩大影响力,再到录影带冠军,最终赢得“无冕之王”的美誉,这一路走来的过程堪称一个现象级事件,一个影坛奇迹。对此现象或许有人会抱有疑问,本片究竟好在哪里?这里通过一个经典的肖申克元素来回答这个问题——信件。
                想必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结尾处安迪写给瑞德的那封传递着友情和希望的书信,可以说正是那封书信重新燃起了瑞德内心尘封已久的希望并挽救了他的生命,但这里要说的却不是这封足以载入影史的来信,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一封封传递希望的来信。
                自从影片问世以来剧组就时常收到影迷们的来信,其中就有一些影迷在信中讲述自己在经受诸如失业、离婚、甚至轻生等人生低谷和困境时是从本片中获取了前进的力量,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一部影片可以传递希望甚至上升到拯救生命的高度,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它的伟大么?
                《肖申克的救赎》究竟好在哪里?——这个问题最好还是留给观众和时间来回答吧,或者用一句肖申克语言对此作答——“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18:一年一度的重返肖申克到此就要画上句号了,让我们相约明年的第19个肖申克日吧


                IP属地:四川10楼2014-01-04 00:20
                回复
                  摸头好多你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2-25 2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