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吧 关注:763贴子:8,772
  • 2回复贴,共1

【讨论】真的很好奇弘治十一年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国朝献徵录》中一篇
《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林公普长墓志铭》(王鏊)中有这么一句话"时议且复用汪直王越,公言二人投之尚未远,可复用耶?"
这句话发生在弘治年间土鲁蕃献狮子以后,应该在王越起用之前。本来记下来是为了赞扬林普长的,却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的舆论并非一边倒反对王越起用,甚至是大部分人认为应当起用汪直王越黄金组合,所以林的反对反而成了力排众议的”贤能“证据被记入墓志铭。
王越起用之前的场景不难还原:北方防线被达延汗肆意践踏,满朝无人能挡,作为大家公认名将的王越自然被众人寄以厚望,甚至大家认为应当起用汪直王越黄金组合,可是又有大量清流反对,于是弘治皇帝折中只起用了王越,汪直召回待用。
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汪直还那么年轻,怎么会就在很短时间内就死了呢?他是怎么死的?
现在能找到的记载有史书明确说”直竟良死“,而且死后皇帝给了他相当高的礼遇,绝无可能是皇帝赐死。
被人暗中害死?这不算良死吧?
自杀?哪有被重视反而自杀的?
抑郁而死?二十年的平淡都过了,受到礼遇反而抑郁?
突染急病而死?哪有那么巧?
早就身体不好,又受王越死打击?他还那么年轻!


IP属地:上海1楼2014-01-31 15:41回复
    在弘治年间汪直是不大可能非常渴求被起用的,不论这个人人品,功利心怎么样,只以利害论:
    汪直与王越不一样,王越本来就没什么真正罪过,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一家之主如果以罪臣身份死去,那他的家族将永难翻身,为了死后声名,为了儿子的前途,王越也会拼了老病之躯争取起复建功。
    而汪直作为一个宦官,本身就只有一个人,连个亲戚都没有,也不用指望什么后世声名,有先前建西厂、飞扬跋扈种种劣迹,能全身而退已经是莫大幸运了,多少人紧盯着要找他麻烦,一个曾经权倾天下的太监如果再次走入众人关注焦点,就按能看到的前途也极有可能是不得善终。
    而汪直与同时回京的梁芳三人也不一样,梁芳的身份是净军,也就是苦役犯,不管前路是什么总比当下的当苦役犯要好,所以就算起复当鹰犬不得善终,那也会非常乐意。
    可汪直的身份是退休老干部,有官员身份,不用上班还有固定俸禄,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去争些前途不定的东西呢?
    但是汪直根本没有说”不“的权力,如果是文官还能在家装装清高推辞不仕,汪直是个太监,只能皇命一到,说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弘治中期的汪直应该是种非常矛盾的心态,反正绝不会为自己被召回感到非常兴奋。


    IP属地:上海3楼2014-01-31 17:55
    回复
      林普长的墓志铭让我感到很颠覆,之前可能一直都误会了,厂花和孝宗、武宗都没有特殊感情,一直以来厂花都是个争议人物,文官、武官、宦官系统里为他说话的都大有人在,因为从来没有人像一个客观的记者一样对厂花事件做过完整的记载报道,所以到了后世只有那些上奏反对过他的人在传记或者墓志里留下了当年的反对声,而支持他的人本来不大可能上正式奏章去呐喊打抱不平,有这么做过的太监王润还被人因此弹劾,就算有他的后代也觉得去专门记载说自己的祖父曾经举荐过权宦汪直不光彩,于是就没记下来,所以造成了一种大家都反对汪直,只有皇帝力排众议坚持回护他的假象。
      既然厂花在文官中就有争议,作为皇帝相对更能理解宦官的作用,所以皇帝总是在争论的两派中支持对厂花好的那一派就不稀奇了。


      IP属地:上海6楼2014-02-01 14: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