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达吧 关注:78贴子:5,492

【.二月号】原作《关外唐》历史上的今天“京剧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京剧版·历史上的今天】. 2014 年 2 月 1 日 :
大年初一晚上,六小龄童的父亲,也是绍剧大师六龄童先生仙逝,哀悼。六龄童先生还有个哥哥七龄童,六小龄童还有个哥哥小六龄童,都是“世袭”的圈里名家。
“世袭”制在戏曲界曲艺届广泛存在,也包括京剧。最为有名的就是谭门七代,龙生龙凤生凤嘛,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唱戏的子女们还接着唱戏,尤其是在旧社会,唱戏的属于下九流,身份低下,这就导致了他们希望子女跳出这一行,四大名旦中有三个都有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但不包括程砚秋,他不是没孩子,而是他不愿意。再如郝寿臣先生,死活不愿意儿子学戏,尽管儿子学戏有成,但终身只能是票友身份,今天,就从这位票友郝公子说起——


IP属地:北京1楼2014-02-16 16:08回复
    【二】1965年2月1日,现代戏《海港(早晨)》首演
    现在说起来还是江青的事儿,说她在63年插手上海京剧创作,要求创作一出工人题材的戏,经过研究,决定把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为京剧,取名《海港早晨》,最初演员为童芷苓饰金树英,小王桂卿饰刘大江,赵文奎饰老娘舅,童祥苓饰俞宝昌。1965年2月1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江青看了,并不满意,认为未能反应这种那种精神,未能刻画这种那种形象,未能突出这种那种矛盾,责令回炉另造,反复修改后,甚至连剧中人物名字都改掉了,66年定稿,定名《海港》,李丽芳饰方海珍。
    后来毛主席又认为:“《海港》可以成为样板戏,但要改成敌我矛盾。”所以又进行修改,强调了阶级斗争,塑造了阶级敌人钱守维的形象。1971年12月该剧在京最终定稿。
    《红旗》杂志1972年第二期发表了此剧1972年1月演出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即播送了全剧录音。
    1971~197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拍了两次彩色戏曲片;导演傅超武、谢晋、谢铁骊;李丽芳饰方海珍,赵文奎饰 高志杨(***配唱),朱文虎饰马洪 亮,郭仲钦饰赵震山,周卓然饰韩小强,艾世菊饰钱守维。


    IP属地:北京3楼2014-02-16 16:09
    回复
      历史上的今天(京剧版)2月2日
      总感觉放假过得特快,biu的一下就过去了。我老家是乡下,不过现在年味也淡了。昨天躺炕头上陪着我爷爷聊天,老爷子奔九了,很多当年事儿还都记得,但不知道有没有记错的。不过退休后回到老家,就跟不上时代潮流了,老人睡觉早,新闻联播看完就睡觉,基本中央台不播的事儿就不知道,听戏全靠收音机和MP3,收音机听得台和节目也比较固定,是天津文艺广播,天津朋友应该知道,是下午三点钟的,还有就是相声广播。所以我问,我说你知道杜国芝先生没了吗?他说天津台说了。我说那你知道李阳鸣没了吗?他说不知道,然后说,当年我看过他爷爷的戏。
      我问他,现在京剧为啥不行了?他说,没完意儿,票还特别贵。那我问,以前谁有玩意儿啊?他说,都挺好,不行没人看,还不饿死。印象深的就是杨宝忠和李慕良,俩拉弦的,现在再也没听过那么好的。现在有时候那戏吹的拉的一大堆,显不出胡弦来,很乱。他还提到那年头唱戏都是原声,都不拿话筒。我说那时候剧场是不是很小啊?他说中国大剧院也不小了(他在天津呆了很久)。还给我说梅兰芳拍电影时他们去北京看了,后台是怎么搞出来闪电等效果。(具体是录像还是拍电影我没问,老头儿估计把录像也会叫做拍电影)
      我估计他现在有些事也记得不一定准确了,他还说了一堆他们那个年代当干部时如何“守身如玉”的,不再赘述。
      我爷爷说他追过一段杨宝忠的星,爱听他拉弦,这杨宝忠最早也是唱的,他爷爷父亲都是旦角名家,今天就从他父亲说起,他父亲有个很小巧妩媚的艺名——小朵。


      IP属地:北京4楼2014-02-16 16:13
      收起回复
        【今日头条】1923年2月2日,杨小朵去世
        《清稗类钞》曾经点评旦角中的出色演员,说道:如果演闺门旦,须有贞静气,演得最好的是田桂凤、王蕙芳,在往下排要数姚佩秋,如果要演顽笑旦,须有泼悍气,应该是杨桂云及五九最好(这个五九应该是秦稚芬,艺名秦五九,他有一个身份是梅兰芳的姑父兼保镖)。刀马旦须有富丽气, (这里说的刀马旦有别于武旦,短衣披氅者才是武旦。)最好的是杨小朵及王蕙芳。如果演粉旦,须有淫荡气,最好的是一汪水和田桂凤。
        这里面提到演刀马旦最好的杨小朵,演玩笑旦最好的是杨桂云,前面的杨小朵是后面的杨桂云的儿子,杨桂云号朵仙,所以他的儿子艺名杨小朵,杨小朵再生儿子呢?很好办,叫小小朵。这位小小朵同志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京胡圣手杨宝忠。
        所以说起来杨家也是梨园世家。
        杨小朵演戏向来认真,一丝不苟。后来与荣蝶仙合作《樊江关》,头上网子松动,所戴头面意外落地。他顿足捶胸,悔恨不已,说道:“人家花钱费时间的来看戏,我却不能尽善尽美,这不是糊弄人吗?我哪儿还再有脸演戏啊!”就此告别舞台,改为其子小小朵操琴说戏。小小朵每次演戏,出场前杨小朵总要亲自把场,不厌其烦的检查服饰道具,唯恐一时疏忽导致台上出错。


        IP属地:北京5楼2014-02-16 16:13
        回复
          【二】1926年2月2日,关正明先生出生
          关正明先生是上海戏校正字科的学生,有个老婆叫李蔷华,生了个儿子叫关怀,也叫关栋天,即便有些不听戏的人,也会知道关栋天的名字,因为他曾经在东方卫视和周立波合作过,然最后“裂穴”了,那事儿闹的沸沸扬扬,地球人都知道。
          关正明先生是余派,然我认为他尤其是晚年,嗓音其实是很独树一帜的了,如果让我去感觉,更有点儿像言派,有人说他是关派,或者是为了和关肃霜区别,叫新关派,但按照我自己的看法,还算不上流派,可以叫“关腔”。
          关正明先生是上海戏曲学校正字科的高材生,毕业时和顾正秋分列男女生成绩榜的榜首,堪称正科双杰。
          看看作曲家李连璧先生对关先生的评价吧,他认为关正明唱腔及表演形成了独特风格,他嗓音清亮,特别擅长唱功,在咬字上多用湖广音,韵味古朴,注重以字带腔的语调美,玲珑剔透的抑扬顿挫,高低跌宕、错落有致韵律感,不求流畅求舒展,不求连贯求方整。


          IP属地:北京6楼2014-02-16 16:13
          回复
            【三】1961年2月2日,宋小川出生
            这个太熟了,就不多说了。
            宋小川模仿李世济老师太搞了,李世济老师看了都笑。


            IP属地:北京7楼2014-02-16 16:14
            回复
              历史上的今天(京剧版)2月3日
              前些天贴吧曾有人贴过程之先生所唱的几出戏,唱的好坏看大家的评论就能看出来,金杯银杯不如咱戏迷粉丝的口碑。有善于“挖坟”的可以把那个帖子挖掘出来,让大家鉴赏鉴赏。今天咱就说说这位爱好京剧的南方特务程之先生以及他那位唱戏顶呱呱的票友爹。
              【今日头条】1926年2月3日,程之先生出生
              程之喜欢京剧,我想肯定是深受其父影响,他的父亲程君谋,那是非常有名的票友,甚至灌制出版过唱片。他早年跟陈彦衡学过戏。陈彦衡,人称陈十二爷,当年客居京城,与谭鑫培、余叔岩、梅雨田等人颇多交往,得“谭之神髓特多”,余叔岩、言菊朋等人都曾受过他的教益。他创作性的用工尺谱记录谭腔,被梅兰芳所赞。程君谋和这种人学戏,自然名师高徒。后来荀慧生找老生配戏,就找到他的头上。当时程家也败落了,迫于生计,程君谋就搭了荀慧生的班子,结果一炮而红,被称为“票友中的谭鑫培”,名气甚至超过了谭富英,老生中除余叔岩外没人能盖过他。
              但是名气来了麻烦也来了。梨园行有个俗话叫做“使黑杵”,就是给人下绊子砸人饭碗,当时竞争激烈,你红了就会影响别人的收入,所以就会招来同行的嫉恨,尤其是那种票友身份,被视作是来抢饭吃的。有一种说法就是程君谋可能出名后有点儿得意忘形,又兼之票友这么一个身份,有一次演出《四郎探母》,被人暗算从“马”上摔下,如果科班出身,翻个筋斗也就过去,但程君谋没武功底子罩住,“吊毛”下来脖子“杵”肩膀里去,当场送进医院,好了之后,再不敢上台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程君谋想下海,但是他爸爸晚清学究程十发大人一句“宦家子弟不得为伶”,断送了他的从艺之路。
              程君谋所灌制的唱片被视作谭派经典,孟小冬、孙岳等都和他学过戏,程之作为他的儿子,自然是近水楼台,耳濡目染,熏陶之下,其京剧水准自然不言而喻。据说他六岁就无师自通,会拉京胡,八岁到电台唱戏,十一岁灌制唱片御果园,人送雅号“小大花脸”。
              我最早知道程之不是因为京剧,而是因为《西游记》,里面那个偷袈裟的方丈,但当时没记住他的名字,后来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程前,大人们说,西游记里面那个角色时程前他爸爸演的,我专门看了演员表,还好,那个字儿笔画不多,认识。呵呵。
              1995年2月14日,程之先生应邀出席上海市政协的元宵节联欢晚会,自己清唱了《盗御马》选段之后,又兴致勃勃地为舒适 先生操琴伴奏,演出了《李陵碑》选段, 演出结束时,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猝然倒在了他心爱的舞台上。


              IP属地:北京8楼2014-02-16 16:15
              回复
                历史上的今天(京剧版)2月5日
                1905年的今天,梅兰芳的第二个夫人福芝芳出生。
                前几天已经介绍过福芝芳了,其实他是梅兰芳第二个老婆,梅兰芳十七岁倒仓之后先娶了门当户对的王明华,只是后来王明华在生了两个孩子之后为了陪在梅兰芳身边而减少麻烦,一时考虑不周,做了绝育手术,结果后来她亲生的两个孩子都死了,为了传宗接代,梅兰芳决定另找一个并相中了师妹福芝芳,不料福芝芳不做小,梅兰芳肩祧两房,答应福芝芳和王明华同等待遇,这才好事得谐。
                不过今天我并不打算把这事扔在今日头条,倒不是对梅夫人不敬,而是我认为今天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余叔岩复出。
                京剧演员嗓子出问题的比比皆是,对于这些靠嗓子吃饭的角儿们来说,无异于一道鬼门关,过去了,渐成光明,不过也许还有更大挫折等候,过不去,饭碗就没了。当年余叔岩以小紫云(后因余叔岩唱老生,和其父余紫云不一样,改为小小余三胜)名噪一时之时,还有个叫小桂芬的和他齐名,那个小桂芬今天又有谁知道呢?
                今日头条就献给余叔岩先生。按照他内侄陈志明先生的回忆,九十九年前的今天,余叔岩先生重返舞台。
                【今日头条】1915年2月5日,余叔岩重返舞台
                老生三大贤余高马,这余就是老生,他也是门里出身,他爷爷是第一代老生三鼎甲之一余三胜,父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青衣余紫云,岳父是“正宗青衣老夫子陈德霖,他还有个身份是伶界大王谭鑫培的关门弟子。
                罗瘿公从前写过一篇《鞠部丛谭》,书中说梨园世家很多,但真正三辈都是名角者,只有余叔岩。他还指出梅兰芳虽也三世名角,但中间梅雨田,只是以胡琴出名,不够名角。谭富英虽也够名角,但其父小培稍差。
                有人评价余叔岩的歌唱艺术成就超过了谭鑫培,中石老称其为“继程长庚、谭鑫培后第三代卓有成就的泰斗,至今尚无一人超过其影响”。余叔岩曾先后在百代、高亭、长城、国乐唱片公司灌过37面唱片,由李佩卿、朱家夔、王瑞芝操琴,杭子和、白登云司鼓,这就是京剧史上占据绝对重要地位的“十八张半”。
                余叔岩成名非常早,他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登台,当时名气就很大了。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名叫小桂芬的,岁数和他差不多,余叔岩唱的比小桂芬好一点儿,但做工似乎不如后者,两人半斤八两。有一个民谣说:“真难得俩名伶,小桂芬小紫云;唱也好做也好,能叫座真迷人。”
                但是两人成名早,歇菜也早。齐如山先生回忆这个小桂芬是孟小冬的母舅,有个外号叫蜜饯曹操。按照齐如山先生的说法,余叔岩先生在天津演出,大受欢迎,家长掉进钱眼里,让余叔岩连轴转赶场,时间长了,这嗓子就给毁了,一蹶不振。
                不过余叔岩被慧眼识才的陈德霖老夫子给相中了,在他困难的时候把姑娘嫁给了他,还资助困境中的他。同时让他慢慢调整。而在1915年这一年,他还得以拜入谭鑫培门下。据说那时候的好角儿架子都端的比较高,很少能真正的手把手的教徒弟,按齐如山先生的说法:叔岩以嗓音相近的关系,乃专心效法谭鑫培,凡谭有戏,叔岩无不去看,并拜谭为师,送执见礼颇厚。但戏界的习气,那一个好角,也不肯教徒弟。程长庚、梅巧玲等,他们都收的徒弟不少,但都是特别花钱另请教习代教,自己或者偶尔教一些,但极少。他固然懒的故,不愿教,且真也不长于教戏,这与其他的学问,都是一样,学问大的人,不见得能够教学生。最早不必谈,百余年来,都是如此。比方王瑶卿、梅兰芳两人,收的徒弟都不少,瑶卿自塌中后,本来可以靠教戏谋生活,但是他也不教,只是在偶尔高兴的时候,对大家谈论谈论。他这种谈论,大家听了之后,也就很有益处,所以大家还能得到技术的帮助。关于戏界的知识,我得到他的好处就很多。若想使他一五一十,一手一势的来教,那是很不容易的,鑫培更是如此。鑫培连他儿子小培都没有教过,何况叔岩呢?但叔岩恭维他太厉害,他无法,只好也得教了一些,于是捡了一出不十分叫座的《战太平》,叫了叔岩,而且只教了半出,并未教全。他不但不教人,连他所唱的好腔,都不乐意让人学。一次演《失街亭》,他看到台下票友很多,他知道这些人都是为学他那个腔来的,于是他的旧腔一个未唱,都变化了。这件事情,从前的老票友都知道的,就是叔岩自己也是一样。他后来也曾收了几个徒弟,试问他一五一十地教谁来着?陈德霖之子少霖,乃叔岩之内弟,叔岩一片好意,很想教导教导他,少霖也肯用心去学,但结果也未教什么。李少春拜他为师之时,执见礼颇厚,闻有烟土几十两,叔岩自是很高兴,但也未教什么,也就是大体地谈论谈论而已。不过有天才的演员,你只管闲谈议论,他听到了,也可以得许多的益处,叔岩更是如此,他不但有演戏的天才,而且聪明过人,又兼常看谭戏,所以他得谭的好处也不少。
                陈德霖先生的孙子陈志明先生也回忆过余叔岩重返舞台的事情,大家可以看一下相关资料。
                余叔岩只有两个姑娘,按照旧时代的观念,挣多少钱那也没儿子继承,给姑娘那都是给了外姓人,加之余叔岩成名后家底儿也比较厚实,所以后来对登台演出这事儿也不是非常热衷。但是他留下的《十八张半》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IP属地:北京10楼2014-02-16 16:22
                回复
                  历史上的今天(京剧版)2月7日
                  【今日头条】1944年2月7日,铁人武净范宝亭去世
                  看回忆尚小云大师的文章曾说过这么一段往事:有一位叫范宝亭的老艺人去世,他没有子女,只有一个老妻,家里穷的连棺材本儿都没有,这时候尚小云挺身而出,包下所有费用,报刊上曾经这样报道:“老伶工范宝亭……善后诸事由尚小云补助料理一切。”
                  这位老伶工范宝亭也不是等闲之辈,当年曾经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武花脸,曾经和高庆奎、郝寿臣、尚小云、程砚秋等人合作,据称范宝亭的跌打翻扑的特技功夫是无人与之匹敌的。百度百科尚小云一条中写道他和尚小云合作《秦良玉》一剧,范宝亭饰闯塌天,被挑下马后就地两滚,动作飞快;而尚小云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锣鼓中立即将之刺死。这一身段不仅要快,还要分清一个在马上,一个已坠马,其间分寸颇难把握。而尚、范二人此处如惊蛇入壑,丝丝入扣,火炽而惊险。
                  范宝亭先生之父是范福泰,也是一位有名的武花脸,杨小楼幼年入小荣椿科班,就曾经和范福泰学艺。范宝亭自由坐科福寿班,福寿班是由俞菊笙、余玉琴、陆华云、贾丽川、胡喜禄、陈德霖、迟韵卿等人组建的。范宝亭与杨小楼、俞振庭、迟月亭被誉为“一楼三亭”,后来他成为杨小楼的有力臂助。
                  前两年的刘大可曾经露过一出《通天犀》,曾让人眼前一亮,这出戏就是范宝亭先生最拿手的剧目之一,而这出戏他传授给了刘奎官,也成了刘奎官的代表剧目。网上有景荣庆先生教通天犀的视频,在景荣庆先生在荣春社坐科的时候,也曾受教于范宝亭先生。
                  我们说起花脸,往往反应过来的是南金北郝老侯爷或者裘盛戎,当年的钱金福、许德义、范宝亭、刘奎官、李永利、何佩亭等人却很少有人提及,而武花脸剧目日渐流失,很多当年武花脸的戏都改了架子花或者武生来演,保留下来的也越来越少,目前全国出色的武花脸演员也屈指可数,这个行当日渐式微,敢问路在何方?
                  突然想起来一位:赵永墩,男,1965年出生,京剧武净。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百度了一下近况:2004年荣获 “文化部志愿者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曾为第五批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副团长。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受文化部派驻在山西省娄烦县任副县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文化扶贫。
                  原来人才是这样“流失”的!


                  IP属地:北京12楼2014-02-16 16:25
                  回复
                    历史上的今天(今天)2月12日
                    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经把二百年京剧发展史上的唱工花脸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就是“三奎一裘”,三奎一裘中的一裘,是裘盛戎先生,而三奎,就是净行三奎,王泉奎、娄振奎以及赵文奎。
                    而今天,堪称是一个“奎”日,一百零三年前的今天,王泉奎先生出生,而七年前的今天,赵文奎先生去世。
                    【今日头条】1911年2月12日,王泉奎出生
                    网传程滨先生《津门菊坛轶事》,我是看过的,贴吧也有人转过,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都是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则说:津门有花脸名王继奎,为王泉奎弟子,已逝。闻继奎在世时常云:“时下中国只两个唱花脸的,一为王泉奎,一为王继奎。”继奎擅画脸谱。袁世海尝至中国大戏院演出,继奎曰:“袁派脸谱与众不同,吾当往一观。”至后台,立袁身后。及至袁捉笔描绘时,继奎立去,云:“一下笔便不对!”
                    王继奎颇为自负,可身上肯定还是有点儿好玩意儿,不然不会这么“狂”,而他的老师王泉奎更是金嗓子铜锤。嗯,广西金嗓子集团出品,如假包换的金嗓子铜锤。有一则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位金嗓子铜锤的牛叉之处。
                    传统名剧《大探二》,是一出生、旦、净并重的唱工戏,分《大保国》、《探皇宫》、《二进宫》三折。由于每个角色的唱工都很重,过去并不连唱,唯恐嗓子受不了,而现在为什么连演了呢?是说当年李少春先生北上,文武并重,抢了京津地区很大市场。谭富英先生面对李氏的咄咄逼人,就有了压力,为了能在与李少春的较量中不落下风,他冥思苦想,要胜过对方,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谭富英最大的长处就是有一个天赋异禀的好嗓子。为了发挥嗓子优势,他就想到能不能《大探二》一晚上唱到底。但是光他嗓子好没有,还必须有一个能抗能糟好嗓子的净角,因为这出戏如果连演,可能对净角要求更高,毕竟探皇陵实际上是花脸的独角戏,其他人可以借机休息。所以谭富英就找到了王泉奎。
                    经过谭富英相邀,王泉奎盛情难却,答应下来,结果谭富英、王泉奎和陈丽芳合作的三折连演的《大探二》高潮迭起,一炮走红,这出戏以后,“铜锤连唱三折”之风盛起。
                    【二】2007年2月12日,赵文奎先生去世
                    著名戏剧家翁偶虹有一篇题为《裘盛戎的韵味》的文章,提到在将近二百年的京剧历史上,唱功花脸不谈流派师承只看声腔特色的话,约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宏厚凝重的系统,一个是高亮玲珑的系统。三奎中王泉奎属于后者,而赵文奎和娄振奎则属于前者。
                    我看过部分文章,从对于金派艺术角度继承这个方面来讲,三奎中,对于他的评价更高。
                    现在能听到或者看到的印象资料中,电影《海港》是他的像,***的音配像。而能听到的唱段中,他与叶盛兰合作的《飞虎山》痛快淋漓,让人听着仿佛六月天吃了一口大冰棍,那叫一个解渴儿。这出戏目前音配像了,是叶少兰和吴钰章配的,土豆网上有。
                    赵文奎先生最早是在中国京剧院,与叶盛兰、李和曾等合作,后来据说是周总理特批,在1962年去了上海,好像是因为上海缺少铜锤花脸。他到上海后最为人瞩目的就是后来成了《海港》的主演之一。
                    【三】1961年2月12日,《诗文会》首演
                    诗文会这出戏,源于明代戏剧《绿牡丹》,是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十大古典悲剧的概念都是戏剧专家王季思先生提出来的。十大喜剧中,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西厢记》、《墙头马上》、《玉簪记》等。
                    这出戏的编剧是沈凤西“阿婆”,当时她是上海新民京剧团的编剧,发现《绿牡丹》这个故事题材很适合改编成京剧,于是动笔,《诗文会》剧本就此出炉。可是此时上海新民京剧团的头号旦角黄桂秋正在挨整,而四大名旦死的死,老的老,沈凤西就按照老师杨村彬的建议,将其寄给了张君秋先生。61年2月12日,张君秋、刘雪涛主演的《诗文会》正式面世。
                    所以说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命运终究已注定……
                    假如当年黄桂秋先生没有挨整,张君秋先生背不住就少一出经典代表作;可当年黄桂秋先生来唱这出《诗文会》,背不住这出《诗文会》现在已经没人提及了吧,不是说黄先生活儿不好,而是因为黄派现在确实没什么动静了。
                    都是命啊。


                    IP属地:北京17楼2014-02-16 16:38
                    回复
                      《关外唐》老师自述:
                      【二月前言】
                      我把一月份命名为旦月,因为发生了很多和旦角相关的事情,那么我准备命名二月为“冷”月,二月里,有很多的事情和冷门行当冷门流派相关。
                      何为冷门?就是不太常见。武净已经可以算是一个冷门行当了,其实不仅仅是武净,甚至武生,尤其是大武生的戏也越来越少,给京剧初入门者的感觉莫不是武生就是一出三岔口摸黑对打的那一出?
                      再就小生行当来讲,基本被叶派垄断,其他流派都可以算是冷门。姜派还偶能看到一出玉门关,金派已经是淡出江湖了。姜妙香先生和金仲仁先生都是出生于2月。
                      在二月份,高庆奎先生去世,而他最得意的弟子李和曾先生在这月出生,另一位弟子白家麟也在这月出生,他最优秀的儿子高盛麟在二月去世,他最小的儿子高韵笙在二月出生,嗯,学他最像的高派传人李宗义先生也在这个月份去世。老生行当,高派也算冷门了。其实在十生九杨的今天,马派都有点儿小冷了。马大师在二月底出生,他的琴师李慕良在二月底去世。老生中最热的杨派祖师爷杨宝森在二月去世,但是谁知道,他生前可是够冷的,三爷红在死后啊。
                      武旦行当中,朱家四代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朱四十在二月份去世。他是小四十的爹,九阵风的岳父。
                      花脸行当,十净九裘,其他的,如今都越来越冷了,金少山在二月组班首演,开花脸挑班之先河,候喜瑞大师二月出生,二月去世。净行三奎中,在二月份,王泉奎出生,赵文奎去世。
                      再说武生,武生有十武九杨,这杨倒是不冷,可武生这个行当如今已经不景气了。最杰出的的武生杨小楼二月去世,他的前辈姚增禄也是二月去世,他的后继高盛麟也是二月去世。工武生和文武老生的白玉昆还是二月去世。还有两位优秀的武生,厉慧良和张桂轩,也都在二月去世。嗯,袁金凯在二月出生。
                      你还知道老旦有个罗派吗?罗派是做工老旦的主要流派,在二月,罗派老旦优秀传人孙甫亭去世。
                      本世纪最后一位名旦,也是筱派杰出传人陈永玲先生在二月去世。
                      在二月,武净泰斗钱金福出生,另一位杰出的武净范宝亭去世。


                      IP属地:北京44楼2014-03-01 10:45
                      回复
                        《关外唐》老师自述:
                        【关于平年闰年】
                        今年平年,没有2月29日,那么要是在闰年看这个系列,2月29日会不会是空白呢?嗯,不会不会。老唐在这贴一条发生在2月29日的大事。
                        如果有人问,旦角几大流派的代表作都有啥呢?嗯,比如四大名旦,说起梅兰芳,让老唐来回答,那就是《霸王别姬》、《宇宙风》、《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等,《天女散花》也常能见到,程派,《锁麟囊》是必须滴,其他还有《春闺梦》、《荒山泪》,尚派,太难了,现在很少见到,《失子惊疯》、《昭君出塞》和《双阳公主》等等,荀派,嗯,《红娘》,还有马喜藻所说的《红油二楼》,呵呵,《卖水》唱的也不少。如果说张派,那就要说《诗文会》、《状元媒》等戏了。
                        嗯,1960年2月29日,《状元媒》首演。
                        《状元媒》现在看来感觉是传统戏了,但这出戏确确实实是一出地地道道的解放后新编的戏,这出戏是叶德霖先生从汉剧(豫剧?)《八贤王招亲》改编而来的。
                        听过郭德纲早期相声的人应该都听过架冬瓜这个名字吧。架冬瓜,滑稽打大鼓表演艺人,本名叶德霖,是张文顺的老师,滑稽大鼓现在已经断档了,原来也红过一段时间,这位架冬瓜与滑稽大鼓艺人老倭瓜(崔子明)、山药蛋(富少舫)、大茄子(杜玉衡)等人齐名,世称“菜园派”。
                        不过这两个叶德霖应该是同名同姓不同人。我在网上查叶德霖的资料时,只查到了架冬瓜的资料,但是改编《状元媒》的叶德霖先生应该是另有其人,和宝堂先生的赵燕侠传记中提到过这位叶德霖先生,说到北京京剧院当年人才济济,除了五大头牌和李多奎马富禄先生之外,还有很多牛人。京剧团除了书记、团长之外,还有两位联络员,一位是任志秋,旦角,尚小云先生的姑爷,还有一位就是叶德霖,是一位很不错的丑角演员。
                        《状元媒》首演,阵容空前也绝后,除了张君秋的柴郡主之外,马连良的吕蒙正,谭富英的宋天子,刘雪涛的八贤王,黄元庆的杨六郎都是一时之选,其他的小配角也都是顶配。
                        最经典的一段应该就是“自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了吧。


                        IP属地:北京46楼2014-03-01 10:47
                        回复


                          47楼2014-03-01 11:01
                          回复


                            IP属地:河北48楼2014-03-01 20:41
                            回复
                              好贴!顶!


                              49楼2014-03-01 2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