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3,966贴子:9,978,752

木石金玉之争的台前幕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几日写了一篇《贾政对“木石”和“金玉”的态度》,引来不少网友质疑:既然贾政和贾母都支持“木石”,却为何迟迟不下定论?所以在此对“木石”和“金玉”做一个整体分析。


1楼2014-03-31 09:24回复
    王夫人和薛姨妈是“金玉良姻”的策划者,姐妹俩自然盼望“二宝”结合,这是意料中事。王夫人还拉了元春为后盾,更增添了“金玉”之说的砝码。然而“金玉论”却遭到了贾母的坚决抵制,于是围绕“金玉”和“木石”展开了长期的较量。


    2楼2014-03-31 09:24
    回复
      贾母起初当然是主张“木石前盟”的,老太太对林黛玉的疼爱确乎比亲孙女还要精心,此点在文本中多有细节描绘。这一方面是出于亲情,另一方面也是向众人暗示她对宝黛的态度。能给自己的外孙女安排一个满意的归宿,老人家也就心安了。自小让宝黛二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在入住大观园时,将两人安排的“又近又都清幽”,而宝黛闹别扭后老太太的态度更是明确,“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并且说出了“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的话,充分表明了贾母对“木石”的期盼。


      3楼2014-03-31 09:24
      回复
        而对于越传越盛的“金玉论”,老太太也借着金麒麟狠狠回击了王氏姐妹:有金的不止是宝钗,即便你们反对我的外孙女林黛玉,也还有我的侄孙女史湘云,怎么也轮不到你们的薛宝钗!


        4楼2014-03-31 09:25
        收起回复
          既然两个主要决策者贾母贾政都支持黛玉,却为何迟迟不给“木石”定论?即使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后,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了宝黛二人之心,唯有贾母却顺着薛姨妈的话装糊涂。不仅紫鹃,连下人兴儿以及八面玲珑的凤姐都说出了宝黛二人成亲的话,可贾母就是不表态,空让可怜的颦儿夜夜悬心。


          5楼2014-03-31 09:25
          收起回复
            有观点认为贾母改变了初衷,转而反对“木石”,主要证据是第五十四回贾母“掰谎”反对才子佳人的私情,这其实是误读了贾母之意。贾母在说了一通反对“陈腐旧套”的大开门的话之后,点了两出戏并且亲自做了“改编”,而这两出戏《寻梦》和《惠明下书》正是西厢记牡丹亭里的选段。贾母还特别强调自己从小就听西厢记,这里面暗含深意。


            6楼2014-03-31 09:26
            收起回复
              黛玉行酒令时说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宝钗虽然“兰言解疑癖”,但难保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不会借此生事诋毁黛玉。老太太此举是在告诉王氏姐妹:别拿西厢记牡丹亭说事,我老人家就是听着西厢记长大的,难道我也不是正经人?我反对的是所谓的“才子佳人”不顾家人长辈礼法而只顾私情,只要知礼守法,听听西厢记又有何妨?你们谁没看过西厢牡丹?仔细品读,这和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时黛玉驳宝钗的情形何其相似!难怪有人疑心贾母黛玉祖孙二人是商量好的。(仅仅疑心而已)


              7楼2014-03-31 09:26
              收起回复
                还有观点认为贾母还没有说服元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老太太不愿挑明此事。但老太太一定明白,越往后推,她在贾府的话语权就越弱。趁着自己权威还在及早开口把握性还是有的,等到年老体衰时就晚了。这是其一。其二,在“木石”和“金玉”的竞争中,“木石”已经成为赢家,标志是宝钗毅然搬离大观园,主动退出了“三角恋爱”。 尽管不死心的王夫人力劝宝钗回园,但被明智的宝钗婉言谢绝了。


                8楼2014-03-31 09:26
                收起回复
                  “木石”取胜的基础是宝黛二人无可替代的感情,前提是宝钗的明理豁达,关键是紫鹃的聪慧。正是紫鹃“情辞试忙玉”,使得宝钗最终明白宝玉“心心念念只有一个林黛玉”,自己永远不能真正深入宝玉心底,因而不顾母亲姨娘的反对坚决退出,这是宝钗可钦可敬之处。而宝钗的退出也让“金玉”之说消于无形,一直“博爱”的宝玉也终于明白了只有黛玉袭人“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元春对此也无能为力。当此时,贾母若给“木石”定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而贾母却拒绝表态,唯一可能的原因是贾母本人对“木石”有了疑虑。


                  9楼2014-03-31 09:27
                  收起回复
                    贾母最大的疑虑是林黛玉体弱多病。黛玉“药吊子不离火,竟是药焙着呢”,身体鲜有康健之时,并且“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下人兴儿说宝黛没有定亲的原因也是黛玉多病(年纪小只是借口,湘云宝琴都定亲了,何况黛玉),虽是酒话却是实情。贾母再有私心,也不能不考虑将来的子嗣问题。林黛玉这样的身子如何能为贾家传宗接代?而一旦没有嫡子,不仅黛玉自己,连宝玉将来在贾府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子孙一代不如一代”?


                    10楼2014-03-31 09:27
                    收起回复
                      黛玉在中秋夜联诗时最末一句“冷月葬花魂”已经暗示她香消玉殒的日子临近了,此点周汝昌老先生有精僻论述。在宝玉润色晴雯的祭文时,黛玉说“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可见黛玉对于“木石”已经相当自信了,因此当着小丫头的面也不怎么避讳了。可当宝玉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时,黛玉“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孤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乍一看,好似黛玉疑心宝玉晴雯有儿女私情,细一想,宝玉和袭人秋纹等人有私情可说是公开的秘密,而黛玉并没有“狐疑”,反而大方地称呼袭人“好嫂子”,因为黛玉明白主子下人的本质区别。况且贾府的规矩是“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什么臭规矩,不败家才怪),晴雯的次序在袭人之后,即使与宝玉真有私情,黛玉也犯不着“狐疑”。曹公故意让黛玉有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是在暗示,这一句明言晴雯而暗指黛玉,预兆黛玉不久将归入“黄土陇中”,最终“我本无缘”而导致“心事终虚化”。


                      11楼2014-03-31 09:27
                      收起回复
                        在黛玉香消玉殒后,“木石”成空,王夫人自然又升起了“金玉”之望,此时的贾母贾政反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反对的理由,只能同意“二宝”结亲,况且贾母本来就是欣赏宝钗的。宝玉虽然痛不欲生,但他懦弱的性格决定了他一定会在家人的逼迫下答应成亲。宝钗的做法不仅无可指摘反而令人感叹,好姐妹萧然长逝,她的恋人也是自己心爱之人,她去“补缺”自在情理之中。她期盼时间能抚平宝玉的心伤,谁知宝玉千古痴人,宝钗纵然“齐眉举案”,宝玉依然“意难平”反致“终身误”。再往后,家族因获罪而被抄检,浩劫开始了,所有的亲情爱情都在波涛汹涌的漩涡中沉没无迹了!


                        12楼2014-03-31 09:28
                        收起回复
                          写的真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3-31 09:33
                          收起回复
                            没有80回后,谁都不知道结局是怎么样的,到底是黛玉死,贾母支持娶宝钗的,还是贾母死,王夫人他们让娶宝钗的,都是猜测罢了。


                            IP属地:四川14楼2014-03-31 09:50
                            收起回复
                              好帖不少啊,慢慢看。


                              IP属地:辽宁15楼2014-03-31 0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