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关注:232,626贴子:1,257,204

“文论”杂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者牢记:你不是来这里学东西的。
写文章可以学,写“好”文章,只能靠“悟”。
什么是“悟”?很惭愧,我也不知道。我还没有“悟到”。
我觉得,“悟”是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展出来的,独属于个人的方法。
读书或者看一篇文章,我们会突然觉得“就是这样。”“我怎么没想到,可以这样。”同时回顾自己以往的作品,也会感到自己的缺失。
这就是感悟。这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可是再进一步问自己,“这样”到底是什么?怎么用?我们又会茫然。“这样”的感觉在我们脑海里,可自己应该怎么用“这样”,我们似乎仍然没有头绪。
尽管如此,感悟仍然是“悟”最好的启发。只要感悟常有,“悟”的可能性自然也变大。所以,我寻找一些可能产生感悟的段落。这自然是为我自己准备的。同时我也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再次提醒读者:你不是来这里学习的。
不要在意,原文或者我的感想对不对。
只要记住,看一遍以后,没感觉就点“叉”,明天再看。
有感觉,马上回想自己以前的作品,体会新旧两种不同感受。再进一步,想想怎么改进自己的旧作品。如果你做到了,恭喜,你离“悟”又近了一步。


1楼2014-04-05 17:18回复
    《词径》 http://www.xiexingcun.com/Cihui/lidch/lidch000.htm
    词成录出,粘于壁,隔一二日读之,不妥处自见。改去仍录出粘于壁,隔一二日再读之,不妥处又见。又改之如是数次,浅者深之,直者曲之,松者炼之,实者空之。然后录呈精于此者,求其评定,审其弃取之所由.
    很多网友问,怎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这就是答案:写出来。即使无人问津,也要写给自己看。


    2楼2014-04-05 17:20
    收起回复
      近人作词,尚端庄者如诗,尚流利者如曲。不知词自有界限,越其界限,即非词。蔗乡云:无才固不可作词,然逞才作词,词亦不佳。须敛才炼意,
      我觉得,追求辞藻,未必不可。毕竟学文有多重方式。找不到“意”,先练练文笔,也是不错的选择。


      4楼2014-04-05 17:23
      收起回复
        作词十六要诀:清、轻、新、雅、灵、脆、婉、转、留、托、澹、空、皱、韵、超、浑。
        天之气清,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五采陆离,不知命意所在者,气未清也。清则眉目显,如水之鉴物无遁影,故贵清。
        没完全看懂。大概是说,文章的立意要明显,能够让读者一眼看透。写得过于花俏,读者会失去关注点。
        ------------------------------------
        重则板,轻则圆。重则滞,轻则活。万钧之鼎,随手移去,岂不太妙。
        举重若轻。好说不好做。
        ---------------------------------------
        陈言满纸,人云亦云,有何趣味。若目中未曾见者,忽焉睹之,则不觉拍案起舞矣,故贵新。
        同样易说难做。
        ---------------------------------------------
        座中多市井之夫,语言面目,接之欲呕,以其欠雅也。街谈巷语,入文人之笔,便成绝妙文章。一句不雅,一字不雅,一韵不雅,皆足以累词,故贵雅。
        我就是做不好这点。
        -------------------------------------------
        惟灵能变,惟灵能通。反是则笨、则木,故贵灵。
        莺语花间,动人听者,以其脆也。音如败鼓,人欲掩耳矣。故贵脆。


        5楼2014-04-05 17:24
        收起回复
          《词论》 http://www.xiexingcun.com/Cihui/lidch/lidch001.htm
          学词先以用心为主,遇一事、见一物,即能沈思独往,冥然终日,出手自然不平。次则讲片段,次则讲离合;成片段而无离合,一览索然矣。
          触景生情,之后需要构思谋篇。这是正式文章的写法。平时的心情文字,想到直写即可。
          --------------------------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
          感怀要有新意。散文的好处,可以只表情,却把意藏起。以情代意,方为新意。
          -----------------------------
          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刚写文,最好是练文笔。不可追求华丽,以清新巧思取胜。
          刚写文,要明确立意所在。围绕立意写文,文章才不会真在“散”掉。
          ---------------------------------
          “八”以下,讲诉各位词人风格。对我用处不大。
          读者如果有意学习,可以从连接进入看原文。挑选自己喜欢的风格,再去找词人的作品看。


          7楼2014-04-06 17:56
          回复
            《嵩庵论词》 http://www.xiexingcun.com/Cihui/lidch/lidch004.htm
            东坡《定风波》云:'尚余孤瘦雪霜姿。'《荷华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东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又云:"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雪霜姿”,自身入景,非一般人可学。
            “不犯本位”,意指不可点题。比如写“阳光照耀小树”。若点出“教师之爱”,便落了下乘。
            ----------------------------------
            陈氏子龙曰:"以沈挚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则用意难也。以儇利之词,而制之必工炼,使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圆润明密,言如贯珠,则铸词难也。其为体也纤弱,明珠翠羽,犹嫌其重,何况龙鸾?必有鲜妍之姿,而不藉粉泽,则设色难也。其为境也婉媚,虽以惊露取妍,实贵含蓄不尽,时在低回唱叹之余,则命篇难也。"张氏纲孙曰:"结构天成,而中有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如巧匠运斤,豪无痕迹。"毛氏先舒曰:"北宋,词之盛也,其妙处不在豪快,而在高健;不在艳冶,而在幽咽。豪快可以气取,艳冶可以言工;高健幽咽,则关乎神理骨性,难可强也。"又曰:"言欲层深,语欲浑成。"
            “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道尽词语用意。
            以艳引,以隽刻,以奇胜,以豪夸,以苦合,以痴缠,凡此种种,偏缀于没要紧语间,文章自是“言欲层深,语欲浑成”。若更上一层,“豪快可以气取,艳冶可以言工;高健幽咽,则关乎神理骨性,难可强也。”
            ------------------------------
            忠愤之气,随笔而出;并足唤醒当时聋聩,正不必论词之工拙也。
            文章风流事。巧思勾勒,妙手挥就,正是闲暇逸致的消遣。
            若为振聋发聩,正应作狮子吼,发铿锵音。所以不论工拙。
            -----------------------
            《金谷遗音》小调间有可采;然好为俳语,在山谷、屯田、竹山之间,而隽不及山谷,深不及屯田,密不及竹山,盖皆有其失而无其得也。
            隽,深,密,方得本意。看事物,抓本质。联想的又一种训练。
            ------------------------------
            孤云野飞,去留无迹,彼读姜词者,必欲求下手处,则先自俗处能雅,滑处能涩始。
            能人所不能,常人难为。


            8楼2014-04-06 17:58
            回复
              《近词丛话》 http://www.xiexingcun.com/Cihui/lidch/lidch007.htm
              古代八卦文。
              古人填词,好用熟调,如草窗诸老,熟于一调,必屡填之,以和其手腕,此长调也。小山于小令,亦填一调至十数,盖亦避生就熟,易于着笔耳。每有所作,辄从事弦管,以求谐律。尝谓词之为道,承诗之盛,开曲之先,不深音韵、不穷律吕者,率尔操觚,恒至伤斲。始宋、元以逮今,海内胜流无不嗜此者,以能审音也。


              10楼2014-04-06 18:00
              收起回复
                赞一个,很好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4-04-07 09:47
                回复

                  《窥词管见》 http://www.xiexingcun.com/Cihui/lidch/lidch009.htm
                  取曲中常用之字,习见之句,去其甚俗,而存其稍雅,又不数见于诗者,入于诸调之中,则是俨然一词,而非诗矣。
                  怎么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多看优秀文章,学习他人用词方法,
                  看到让人叫好的用词,我们通常会引用。更好的办法,是化用。审其词,得其神。只是简单模仿,达不到化用的效果。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我写”牡丹红遍洛阳城“,这就是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
                  如闺人口中之自呼为妾,呼?为郎,此可词可曲之称也。若稍异其文,而自呼为奴家,呼?为夫君,则止宜在曲,断断不可混用于词矣。如称彼此二处为这厢、那厢,此可词可曲之文也。若略换一字,为这里、那里,亦止宜在曲,断断不可混用于词矣。大率如尔我之称者,奴字、你字,不宜多用。呼物之名者,猫儿、狗儿诸儿字,不宜多用。用作尾句者,罢了、来了,诸了字,不宜多用。
                  散文中,选词相对简单,尽量用“雅词”。


                  12楼2014-04-07 18:42
                  回复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切勿泥定即景咏物之说,为题字所误,认真做向外面去。
                    现代文不必强求。只想写写景,未必要抒发什么情。倒是从景物描绘中,会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并非刻意追求。
                    ---------------------------------------
                    意之曲者词贵直,事之顺者语宜逆,此词家一定之理。不折不回,表里如一之法,以之为人不可无,以之作诗作词,则断断不可有也。
                    文求曲,情须直,意贵藏。
                    ------------------------------
                    一气如话四字,前辈以之赞诗,予谓各种之词,无一不当如是。如是即为好文词,不则好到绝顶处,亦是散金碎玉,此为一气而言也。如话之说,即谓使人易解,是以白香山之妙论,约为二字而出之者。千古好文章,总是说话,只多者也之乎数字耳。作词之家,当以一气如话一语,认为四字金丹。一气则少隔绝之痕,如话则无隐晦之弊。大约言情易得贯穿,说景难逃琐碎,小令易于条达,长调难免凑补。
                    刚说要曲,马上就直,还能靠点谱吗?
                    一气之说,是指文章的情感表露。好文章的情感环环相扣又层层推进,一贯到底,非读完不能释卷。所以太监最招人恨。


                    15楼2014-04-07 18:44
                    回复
                      诗词之内,好句原难,如不能字字皆工,语语尽善,须择其菁华所萃处,留备后半幅之用。宁为处女于前,勿作强弩之末。大约选词之家,遇前工后拙者,欲收不能。有前不甚佳而能善其后者,即释手不得。
                      文章的高潮总要放到最后,原因在此。
                      ------------------------------------------
                      即有有意蕴藉,不吐而吞,若为歇后语者,亦不能为蛇添足,才是善于煞尾。有以淡语收浓词者,别是一法。内有一片深心,若草草看过,必视为强弩之末。又恐人不得其解,谬谓前人煞尾,原不知尽用全力,亦不必尽顾上文,尽可随拈随得,任我张弛,效而为之,必犯锐始懈终之病。亦为饶舌数语。大约此种结法,用之忧怨处居多,如怀人、送客、写忧、寄慨之词,自首至终,皆诉凄怨。其结句独不言情,而反述眼前所见者,皆自状无可奈何之情,谓思之无益,留之不得,不若且顾目前。而目前无人,止有此物,如"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类是也。
                      “藏意”。作者所说,全在文中。结尾直接收掉,不要点明主题。
                      ---------------------------------
                      双调虽分二股,前后意思,必须联属,若判然两截,则是两首单调,非一首双调矣。大约前段布景,后半说情者居多,即毛《诗》之兴比二体。若首尾皆述情事,则赋体也。即使判然两事,亦必于头尾相续处,用一二语或一二字作过文,与作帖括中搭题文字,同是一法。


                      16楼2014-04-07 18:44
                      回复
                        内人我之分,切宜界得清楚。首尾一气之调易作,或全述己意,或全代人言,此犹戏场上一人独唱之曲,无烦顾此虑彼。必使眉清目楚,部位井然。大都每句以开手一二字作过文,过到彼人身上,然后说情说事,此其浅而可言者也。至有不作过文,直讲情事,自然分出是人是我,此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矣。因见词中常有人我难分之弊,故亦饶舌至此。
                        同感。
                        --------------------------------------
                        四声之内,平止得一,而仄居其三。人但知上去入三声,皆丽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乎平仄之间。以其另有一种声音,杂之去入之中,大有泾渭,且若平声未远者。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之四方乡音,随地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河汉。而一到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半,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九州八极,无一不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乎平去入之间也。词家当明是理,凡遇一句之中,当连用数仄者,须以上声字间之,则似可以代平,拗而不觉其拗矣。若连用数平字,虽不可以之代平,亦于此句仄声字内,用一上声字间之,即与纯用去入者有别,亦似可以代平。最忌连用数去声,或入声,并去入亦不相间,则是期期艾艾之文,读其词者,与听口吃之人说话无异矣。
                        ------------------------------------
                        二句合音,词家所忌。何谓合音,如上句之韵为东,下句之韵为冬之类是也。东冬二字,意义虽别,音韵则同,读之既不发调,且有带齿粘喉之病。近人多有犯此者。
                        前后用词,须求错落。读文时可以在心里默念。相连的句子,同音字出现马上察觉,这表明具备了一定的语感。
                        -----------------------------------
                        曲宜耐唱,词宜耐读,耐唱与耐读有相同处,有绝不相同处。盖同一字也,读是此音,而唱入曲中,全与此音不合者,故不得不为歌儿体贴,宁使读时碍口,以图歌时利吻。词则全为吟诵而设,止求便读而已。便读之法,首忌韵杂,次忌音连,三忌字涩。
                        韵的运用得当,会增加文章的阅读愉悦感。但我感觉,似乎也不必强求。在现代汉语中,合韵的效果,并没有在诗词中那么强。当然,能够多读一些古诗词会更好,可以培养语感,有效消除文章中的不合韵所导致的读者阅读障碍。


                        17楼2014-04-07 18:45
                        回复
                          楼主你这么有文采是肿么做到的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4-07 19:25
                          回复
                            楼主你这么有文采是肿么做到的嘞[乖] [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4-07 19:25
                            回复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http://www.xiexingcun.com/Cihui/lidch/lidch012.htm
                              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罥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载千百,謦欬弗达,斯入矣。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缋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
                              很多文论就是这样,写起来气象万千,根本不管读者能不能做到。
                              --------------------------------------
                              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


                              20楼2014-04-08 17: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