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越吧 关注:235贴子:394
  • 0回复贴,共1

丁小蛙“上海给了我人生的精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丁笑娃,1972年出生,原籍浙江乐清。由于她从小受妈妈的影响,四岁就会唱越剧。五六岁时的丁小蛙常常被涂抹上腮红,在大人们面前来上一段《盘夫索夫》。十二岁在镇上的一个演唱团里上台演唱《宝玉哭灵》。她清亮的小嗓子,毫不怯场的台风,在家乡的小镇上可是小有名气的,在妈妈的那帮越剧票友中间,她算得上是个“角”了。

于是在1986年,小蛙长到15岁的时候,乐清越剧团在全省招生,她被录取了。这在她是很自然的事,而对他人而言,竞争其实是挺残酷的,在3000多报名者中,仅有30名是幸运儿。在浙江嵊州艺校培训的两年中,有人因为没有发展潜力而被再次淘汰,也有人因为耐不住学戏的寂寞与练功的辛苦而放弃了。而小蛙,这个不声不响挺文静的小女孩,却坚持了下来,两年后成为乐清越剧团的尹派当家小生,活跃在浙江各地的舞台上。

1995年,小蛙到上海探亲。不逛街,不买衣服,小蛙直奔上海静安越剧团。“越剧界的很多前辈都是在上海成就艺术造诣的,我特别想瞧瞧,出了毕春芳等越剧名家的上海静安越剧团是什么样子的。”机缘巧合,在排练场,小蛙遇到了静安越剧团的两位团长。这次见面让两位团长要定了丁小蛙。乐清越剧团自然不肯放走人才,小蛙也对家乡恋恋不舍。这时,乐清市委书记的一句话,“人才应该流动起来”,让小蛙下决心“闯上海”。没想到,她当时还是上海越剧界引进的为数不多的“外援”之一,在市人才交流中心接受面试时,主考的除了有关领导,还有她仰慕已久的毕春芳和戚雅仙。在上海排的第一个戏是《花为媒》。大热天,在松江的一个空厂房里,全剧组的人进行封闭式排练。“一上来就感受到了在上海搞艺术的辛苦,要求特别严。”从小学唱尹派的她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改学毕派,难度可想而知。所幸有杨文蔚老师不断地细心教导小蛙。作为毕春芳的第一代大弟子,杨老师也已是年近花甲的人了,但她仍往来于市区与松江,一字一句,一举手一抬足,为小蛙悉心辅导。

1995年的9月,小蛙在中国大戏院开始了她在上海的首场演出。刚出场一个亮相,台下就响起一片掌声。“我吓坏了,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让观众喝倒彩。在温州演出,都是整场演出完了之后,观众才鼓掌。”上海观众的热情让小蛙始料未及,整场演出中,掌声不断;演出结束,更有戏迷上台献花。戏一连演了数场,场场爆满,有的戏迷连看几场。观众给丁小蛙的评价是:无论唱腔还是扮相都像极了毕春芳,但又不乏有创新的地方。前辈们也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傅全香感慨系之:“看来,越剧事业还是很有希望的,希望就寄托在为观众所喜爱的越剧新秀身上。小蛙,你要好好演下去,为越剧事业注入活力。”戚雅仙拉着小蛙的手:“你演得认真,演得投入,音域宽广,运腔自如,很有发展前途。”而毕春芳更是在几天后欣然收小蛙为徒:“我好多年没有收过一个徒弟了,今天收小蛙为徒,是因为我心中对振兴越剧事业又燃起了希望,对越剧事业后继有人又恢复了信心。” 上海观众的热情与认可,前辈艺术家的鼓励与指点,这正是小蛙在上海这个大舞台迅速成长的动力。

1996年,她就在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脱颖而出,因在《光绪皇帝》中扮演光绪皇帝而荣获二等奖。

“上海是海,是各种艺术形式的融汇之地。”在上海,小蛙有机会欣赏各国各地、各种各样的艺术演出。小蛙甘于研习戏曲的那份平淡,但她从不排斥其它艺术种类,每年的国际艺术节,像《大唐贵妃》这样的盛大演出,都让她激动不已。“越剧不断地创新发展才有生命力。”

1999年10月,丁小蛙又被引进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两次随团赴香港演出,《玉簪记》中的王公子,《碧玉簪》中的顾文友,都让香港观众记忆深刻。

2002年4月,小蛙接到剧团通知,要她饰演古典浪漫梦幻越剧《蝴蝶梦》的主角庄周与楚王孙,一饰二角。二十几天就要抓出这台戏去广州等地演出,怎么办呢?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她就靠着一股拼劲,不怕苦、累,虚心听取导演陈薪伊、技导刘永珍的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到天津、北京演出时,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肯定,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小蛙戏演得好,歌也唱得美,近年来录制了个人专辑CD、VCD、DVD,还参加拍摄电影,在《少林武王》中饰演梨花一角,颇得好评。

小蛙说:“竞争让我更成熟,上海给了我人生的精彩。”是的,这精彩的后面,她付出了很多很多。这精彩,是辛劳的回报。


1楼2007-12-25 19: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