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枫茹吧 关注:13贴子:121
  • 2回复贴,共1

【转载】每周背诗(3):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豆瓣
原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349902316/
作者:临水


IP属地:天津1楼2014-05-12 18:10回复
    我最早读汉魏诗是大学一年级上文学史课的时候,那时候对诗歌的理解,大概就跟《红楼梦》里初学诗的香菱差不多,稀里糊涂的见了浅近的就爱。汉魏古诗少典故,句式简单,难字不多,用词不繁,而且很多乐府题的古诗中双声叠韵、叠字、顶针等也不少,在声音上回环往复,淙淙流淌不绝,第一次读就这么喜欢上了。
    可是读着读着我才明白,我这么稀里糊涂地喜欢上的汉魏诗歌,何曾浅,又何曾近。汉魏古诗中思索人生的深度与广度,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后来也读了不少其他时代的诗歌。南朝诗的圆转流美,盛唐诗的气象万千,宋诗的家常与理趣,清诗的缜密精严,都各有好处。但始终最爱汉魏诗。人人都知道唐代是诗国高潮,那么汉魏,则是诗国的蓝图下笔之时——尚无规范、戒律、条条框框、横平竖直,也尚无细节和精雕细琢,但它的构想,奠定了这个诗国的精神的高度。汉魏的诗歌,还无所谓声律技巧、无所谓平仄对仗、无所谓兴象意境、无所谓遣语炼字,诗歌中有的,只是面对生死这人生大事时的质朴浑成的诗思和哲思。
    汉魏诗里的世界当然是大的。但那从天到地、从地到天的苍莽无涯,仍然有别于盛唐的波澜壮阔。盛唐诗中也有一个很大的世界,在那个广大的世界里往往也有一个很大的人,意气风发的,纵然是不得意也是勇往直前、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汉魏呢,往往,是一个孤悬于天地间的、没有任何依凭寄托的、孤独渺小的“我”。
    汉魏人的孤独,来源于对人生短暂的发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天地广大,时间恒久。无边的时间和空间里,人生一世,只是忽如尘土。所以汉魏人,诗歌中喜欢说天壤之别。“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君如清路尘,妾如浊水泥”、“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都是空旷天地间的人的隔绝、决绝、孤绝的境地与心情。
    当然,还有这首著名的《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记得一位友邻对我说起一次坐夜行的火车时想起这句诗的情形。是啊,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对孤独的体验的加深,一些少年时代读过的诗句,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们人生旅途中的某个地方,一下子照到我们内心的深处。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绵绵的思念,在莽莽的天地间,是多么小。而人,又是多么远。近前的青草,行人的远道。思念不及,寄托于梦,他乡异县,越来越远,终于还是力所不能及的了。人在辗转不见的天边,可谁知道天的事儿呢。“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现在惯常的解释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游子不在家,使思妇深感世态炎谅,或者比喻游子即使走得再远也应该能感觉到思妇的牵挂。我个人的理解是,思妇的思念和梦境追着游子在他乡异县辗转不见之后,更远的,天边的消息,她再也追不到了。但是,枯桑知道天的风,海水知道天的寒,它们都尚且知道天的消息,那么谁可以为她传递天边的游子的消息呢?所以才有了后一句“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所有的一切,各自都只理会各自的事,天又大又远,肃杀寒冷,游子,思妇,都只是多么小,多么远,多么隔绝。
    后面的八句是happy end还是梦境、是神话,已经不重要了。他乡异县,枯树大风,海水寒天,这样的空间和时间的无涯荒野里,这个近在眼前的有着人间烟火和人情温暖的世界,很偶然,很侥幸,很悲哀,但也很让人依恋。


    IP属地:天津2楼2014-05-12 18:13
    回复
      还是没有授权,侵立删


      IP属地:天津3楼2014-05-12 18: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