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回忆录吧 关注:9贴子:747
  • 1回复贴,共1

【古代小说】期末论文:多情才子曹子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4-06-22 14:39回复
    多情才子曹子桓
    曹魏开国皇帝曹丕不可说是《三国志演义》中着墨较多的角色,全书直至第三十二回末才提起这位曹操立的这位魏世子。而结识曹丕的第一个片段便是“曹丕乘乱纳甄氏”。 这个本应美好的爱情故事,却最终以赐死结发妻子而终结。而这也就奠定了大多数人心中曹丕恶毒,狡诈,薄情,寡义的形象。
    与众多人一样,第一次接触曹丕,是在小学课本的《七步诗》上。只要是留心过这篇诗文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龌龊的皇帝怕自己才情过人的弟弟篡位而迫使其弟七步成诗的故事。然后老师告诉我们这篇诗文讲述了一个兄弟相残的故事,曹丕是个心狠手辣残害自己亲兄弟的阴毒小人。当然,至此以后,课本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一篇与曹丕相关的诗文,小时候读三国也只是看个热闹,并没对这个着墨不多的皇帝产生什么兴趣,所以我对曹丕的印象也就停留在了一篇《七步诗》的阶段。
    却说《三国志演义》中对曹丕的描写,概括起来大概是六件事:纳娶甄氏,争夺储位,残害兄弟(曹植曹彰),篡汉自立,三伐东吴,薨。其中夹杂了一些蜀,吴之人对曹丕的侧面评价,算是完整的描写出了一个鲜活的人物。但罗贯中对曹丕的刻画显然是有局限的。
    “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卞氏哭谓丕曰:‘汝弟植平生嗜酒疏狂,盖因自恃胸中之才,故尔放纵。汝可念同胞之情,存其性命。吾至九泉亦瞑目也。……’
    曹丕闻知父丧,放声痛哭……”
    此上摘取了演义中的四个片段,从中不难看出罗贯中笔下的曹丕是工于心计,却极为缺少主见的,甚至说来是有些愚拙。而丧父后的放声痛哭和不顾及兄弟之情的杀害更是把曹丕置于了虚伪小人之地。我猜想罗贯中写出这样一个曹丕的形象,恐也是为了将三家归晋的缘由做个提前的铺垫,毕竟小说的写作始终是为了一定的写作目的,做出人物性格的取舍来成全一部情节紧凑的小说,也并非不可。
    那么《三国志演义》究竟对曹丕这个形象做出了怎样的取舍呢?
    《三国志》文帝篇开篇便讲到“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作为梗概性的话语来看,能对曹丕做出一个粗略的概述——文武双全的才子。而这些在演义中基本是一笔带过,这也使得曹丕的才情很少为人所知。
    历史上的曹丕有着很强的文士气质,这也是由于曹操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建安九年,曹丕随曹操入邺城,自此之后与邺城文人们饮酒赋诗几乎成为了曹丕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使得少年的曹丕有了作为诗人所需的基本能力——对周遭事物的敏感。而这种悲春伤秋的敏锐多情与他所处的特殊地位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两面性。


    IP属地:北京2楼2014-06-22 14: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