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汉文化吧 关注:66贴子:1,041
  • 0回复贴,共1

屋漏与红酥手纠正的纠正(节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敏《古诗文中易误词语例说》中把杜甫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中的“屋漏”解释为西北角,该文还将陆游《钗头凤》中的“红酥手”解释为一种点心。为此,还引用宋人周密《齐东野语》笔记中的记述来证明红酥手就是当年一道美点的名称。
笔者对这两例纠正都不敢苟同。
屋漏确实有房子西北角的义项,《尔雅·释宫》对室内四角的解释是“西北角谓之屋漏”,说明“屋漏”一般是指“室内的西北角”。但是随着语言运用的发展变化,“屋漏”大约从汉代就开始用来指“屋破漏雨”,成为主谓结构的短语了。西汉刘向《说苑》有句云:“屋漏者民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句中的“水浅”、“树高”、“德厚”都是主谓结构的短语,“屋漏”与它们对举,当然也是主谓结构的词组,即“屋破漏雨”,全句的意思是“屋子破了漏雨百姓就要离开它”,如果解释成“室内的西北角”,那是说不通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屋漏”用作“屋破漏雨”已是很普遍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祖广行恒缩头,诣桓南郡(桓玄)。始下车,桓曰:‘天甚晴朗,祖参军如从屋漏中来。’”意思是说天气这么晴朗,祖广参军怎么老缩着头走路,好像刚从漏雨的屋子里出来一样。《南史•江子一传》:“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这里的屋漏也是屋子漏雨。《南史·丘巨源传》:“(源)少好学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时人以比高风。”《颜氏家训》有句云:“灵床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晒之。”这些句子中的“屋漏”都应理解成“屋破漏雨”。可见,“屋漏”解释成“屋破漏雨”是有根据的。
而且屋漏解释为屋子西北角并不符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义。杜诗中的屋漏就是屋子漏雨,非常直白,也符合当时的情境。读过这首诗的人不会不知道杜甫当时所处的境况:秋风阵阵,黑云翻滚,“雨脚如麻”,暴雨如豆,杜甫的小茅屋怎禁得起如此狂风暴雨的袭击,屋顶的茅草早已被大风卷走,“卷我屋上三重茅”,“三”言其多,说明屋顶遭风破坏之重。屋上茅草被秋风卷走,诗人四处搜寻,加上年老体衰,当然无暇虑及屋上是否会漏雨。而夜晚大雨聚降,梦中被漏雨淋醒,首先感觉到的自然是“床头”屋漏,怎会平白无故的顾及所谓的“西北角”?如果把“屋漏”释作“室内的西北角”,显然于情理不合。再从诗句间的逻辑关系看,“风卷屋茅”与“床头屋漏”是有直接联系的,是因“风卷”而导致“屋漏”。而诗人由自家的“屋漏”想到天下的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热切期望,这才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如果把“屋漏”这一引起诗人联想的关键词语随意曲解,那对理解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无益的。
红酥,又作红苏。形容红润柔腻。唐元稹《离思》有“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之句,明代徐渭《寄赵君时将买妾戏赠之》:“宫髻一鬟堆燕雏,胭脂两朵晕红酥”之句。很明显红酥没有点心的意思,而是形容肤色的。红酥手是以部分代替整体,通过红润白嫩的手来写唐婉之柔美。陆游与唐婉在沈园相遇,唐婉在征得现在丈夫的同意后,给陆游送去了一壶黄藤酒,并亲自把盏敬酒,这让陆游顿时好像回到了当年的恩爱幸福之中,更加引起了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很显然,引燃陆游感情之火的是唐婉这个人,这个人的肤色、美貌,而不是唐婉送来的点心。


1楼2014-06-27 09: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