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吧 关注:7,023贴子:40,160

【中医学习】论脏腑病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脏腑病症
人体的机能活力,由五脏六腑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着。脏与腑相比较而言,五脏属里,主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属表,主传化物而不藏,为阳。若从五脏能升发清阳之气,六腑能降泄浊阴之气的功能来看,又可以把升清者称为阳,降浊者称为阴。五脏之中,各有阴阳所属。具体到每一脏腑,也有阴阳之分,正所谓“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其中把肺比作天,主阳主气,居于上焦。把肾作为地,主阴主水,居于下焦。脾胃互为表里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阴,它的职责是把精微之气运送到肺,胃主阳,功能是接纳、输送饮食。心为“君主之官”,如同太阳一样居于上焦,为神之居所,血之主,脉之宗,以心气下行为顺。肝主风、主木,居于上焦,性喜疏泄,升发化阴;胆附着于肝之上,为少阳之府,性顺下行而温煦肾水。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为元气之别使,起始于命门,生之于胃,统之于肺,升由命门而至肺,降自肺而归命门,这就是气化的场所,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
脏腑病症都源于气机升降失常,疾病的发生,无论外感,还是内伤,都是邪气损伤正气,出现脏腑失调、气血不和、气机逆乱、阴阳失衡等种种症状,但其根本病机还是不离阴阳升降,即清阳之气不升或升发太过,浊阴之气失降或降下过度。阴阳容易分辨,但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难以辨别。上、下、开、合容易感知,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却难以识别。阴升阳降,是指真阴真阳,“真阳非壮火食气之阳,真阴非坚凝寒结之浊阴。”只有识别脏腑真阴真阳升降之机,才能明了疾病的来源和消除的方法。升降不离上下,上下不离开合,开合不离阴阳,阴阳不离内外,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总归一气。如:呕吐、呃逆、不寐、痰饮、吐血、咳喘、噎膈、反胃、胁胀(痛)、眩晕、头痛等病症,反应各不相同,或寒或热,或实或虚,各有原因。病症不同,得病的原因也不一样,但皆为气机逆乱所致,升多而降少。呕吐、呃逆、噎膈、反胃,都是胃气上逆所致。
——节选自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转自微信号中医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6-28 08:03回复
    一,中医说“心”
    心的形状像未开放的莲花,心脏位于胸腔内,在肺的下面,膈膜的上面,腧穴在脊柱的第五椎,募穴在腹部的巨阙穴,属于少阴经,常少血多气,祖国医学认为心为藏神之所,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入静状态下,忘记自我意识,进入无我无物之境,就通于神明。“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中包括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等,也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到的“神气”,狭义的神是指所主的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神志能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人的忧愁思虑恐都可损伤到心气。
    心主血,血为荣,血虚就不能滋养五脏六腑,心火受伤则不能生脾土,脾主肌肉,这样就会造成形体消瘦。脾土伤肺金不得生,肺主气,主皮毛,主治节,就会造成卫气不营于外,毛发脱落。肺金受伤以后就不能生肾水,肾主封藏,封藏的是阳气,这样就会造成阳气外泄,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肾水即伤,其子肝木失其养,肝主筋,肝伤则筋缓,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平时若能注意补其心气,则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五气顺布,四时流行,周而复始,如环不息,则百体安泰。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心生血,主血脉,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并维持全身运动的功能,脉是血液运行中的通道,血液运行到脉管中,主要靠心气的推动来完成。所以,心与血脉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人体心血的旺衰、血脉的盈亏,都可以从人体的面部上反映出来。如血气旺盛,则面色红润、精壮力足;血气不足者,则面色苍白甚至于产生心悸等症状。
    心还主藏神。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等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虽然是大脑的功能,但与人体五脏有关,而主要是靠心的功能来完成的。因此,心的功能正常,则神态清楚、精神。一旦心的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心慌意乱或精神失常等症。心还主开窍于舌的作用。人体内脏器官状态如何,常经过某一外部器官反映出来,若心血不足,则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等。见舌质淡白,一般伴有心慌心悸等症状。因此,古人有:“心开窍于舌”和“心为舌之苗”的说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6-28 08:04
    回复
      心脏外面的包膜称为心包,一名心主,中医认为,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漫裹的是心脏;其脂漫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脏相连的是心包。心包居膈上,经始胸中,处膻中位置,位居相火,代君行事。
      除了以上论述的心主神明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主血脉,血液运行,全凭心气推动。血液环流目的,是将谷精与清气输送到各脏,成为五脏功能活动的能源。由于心主血脉,舌质浓淡可测阴血盈虚,故谓心系开窍于舌。
      现代医学认为,心系是由心脏、心包、血管、舌窍四个部分组成的,心是这一体系的主体。与心相连的血管遍布全身内外,是输送营血到达全身又将血液回流到心脏的网络,称为循环系统。心的功能虽然是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但发生病变,首先是阳气的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血能环流,全赖心脏搏动。心脏的搏动,又是靠“心主阳气”的功能来实现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阳中之阳,心也。 “阳中之阳”就是指心脏中存在着的“阳气”,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水的温煦等,都不能缺少这种阳气。这种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与生命攸关,所以心脏成为五脏之首,故称君主之官。
      ——节选自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转自中医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6-28 08:07
      回复
        脾在完成对饮食的运化之后,还要把形成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心和肺,通过心肺的“主血脉”,“朝百脉”作用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以供各组织器官利用。中医将脾的这个上输精微物质的作用称为“脾主升清”,“清”指的是清气,也就是饮食经过消化而形成的精微物质——气。
        气是人体生命原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物质,通过气的运动,脾才能将外界的各种饮食转化为人体所需要和能利用的各种物质,也只有通过气的运动,脾才具有了将饮食中吸收转化来的精微物质向全身传递的动力。也是因为气具有固摄血液的作用,藏气的器官——脾,也就具有了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不致于溢出脉外,所以中医称“脾统血”。
        脾是血的生化之源,又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若脾不统血,就会产生便血、女子崩漏等病。脾还和人体的肌肉、四肢、口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若人体脾脏运化功能正常,人体则肌肉丰满、口味正常。如果脾脏运化失调,则出现肌肉萎软、四肢倦怠无力、口唇萎黄、食欲不振,口味苦、酸、甘等症状。
        食物由食管输送到胃,经胃初步腐熟、消化,下输小肠,再经小肠消化、吸收,才将糟粕下输大肠,变成粪便,排出体外。这一由上到下所反映的摄入饮食,吸取精华,排除糟粕三个方面作用,简称为胃主纳谷,脾司运化。所谓脾司运化,主要是指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食物从口摄入以后,自上向下传导,胃在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称胃主降浊;小肠运化水谷,吸收精微,上输心肺,水谷精微要经过小肠吸收才能上升,故脾主升清。综合上述,脾胃的功能是纳运升降水谷,其余主气与统血功能都是谷精生化为气以后的作用。谷精化生的谷气与肾精化生的元气和肺系吸入的清气相合,成为五脏功能活动的能源,所以脾主水谷之气;上焦清气、中焦谷气、下焦元气相合的卫气(亦称真气)能够固护精血,不使外泄,故谓脾统营血。脾胃位居中焦,是阴阳升降之轴,不仅自身的功能活动反映了升清降浊两种运行方式,上焦阳气要下济于阴,下焦阴精要上济于阳,也要经过中焦才能使其阴阳相济,令阳气得阴津相济而不化热,阴津得阳气温煦而不停滞,所以中焦的升降功能包括了脾胃自身升清降浊和五脏津气升降两个方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6-28 08:10
        回复
          由此可知,脾胃主纳运升降水谷津气,一旦发生病变,都与水谷的纳运和津气的升降相关。脾主一身之肌肉。肌肉是五体结构中的一种组织。除皮毛、腠理以外,它是体表的第三道屏障。脾胃的纳运功能健全,则肌肉丰腴健美;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则肌肉消瘦、疼痛、不用。故肌肉也是脾胃系统的组成部分。脾胃纳运的水谷自口而入,脾胃的精气又上通于口。脾脉上连舌本,脾运正常则舌能辨味,总之,口是脾胃系统的上窍,手足阳明经脉又都夹口环唇,所以脾胃系统的强弱荣枯可从唇口显示出来,脾胃系统的病理改变亦可从口舌反映出来。脾胃的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水湿,故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消化吸收和水液输布障碍。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虚可导致气虚,血少,脾不统血等证。
          ——节选自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转自中医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6-28 08:10
          回复
            三,中医说“肺”
            肺脏如悬磬,是其他脏腑的华盖,其腧穴在脊之第三椎,其募穴在胸旁中府,属手太阴经。是经常多气少血。肺系是由鼻窍、咽喉、气管、肺脏组成的管道系统,是大气出入的通道,是体内与体外气体进行交换的器官。五脏均赖肺系吸入清气才能进行活动,其代谢所剩浊气又赖肺系排出体外,故有:“天气通于肺”之说。肺藏魄,魄为阴神,肺为金,魄下行,属欲念。魄的强大会直接对肾有好处,金克木,魄的强大对魂有制约的作用。肺系有主气、主表、治节诸脏、发音等功能。
            肺主气,气为人之本,肺主气,心主血,肺主气与肺朝百脉有关。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肺气能协助心脏调节人体气血的循行。血之运行赖气之推动,而气之输布亦赖于血之运载,两者结合,才能敷布到全身,两者密不可分,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说法。若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而导致心脉瘀阻。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气受水谷之气的资生,而水谷之气,也赖肺气为之输布,其水液的运化,亦需肺气的通调,若脾气虚弱,可致肺气亦虚而出现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等证。
            同时,水谷运化后的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为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主呼吸,再经过心脉而传播给各器官组织,濡养四肢百骸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肺气运化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出现呼吸无力或短促,以至身倦无力,语言低微等气虚不足之病状。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容易伤肺,燥邪入侵,人经常会口干舌燥、干咳少痰或者痰粘难咯、大便干结等症状。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6-28 08:12
            回复
              肺主宣通、肃降的作用,这里的宣通、肃降是指吸收和排出的意思。在肺气的作用下,生发的气血和津液得以传播全身,内而脏腑筋络,外则肌肉皮毛,无处不到。若肺气得不到充分的生发,就会产生胸满、鼻塞、咳喘,甚至气逆等症状。所谓“肺主降”,是指在肺气的作用下,上焦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至膀胱,使小便通利。所以称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通调水道是指肺气有促进和推动维持水液新陈代谢的平衡作用,这一功能,是由肺气的运化来完成的。正常的升、降,则肺气出入通畅,呼吸均匀。如果这种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等等。肺气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调,就会产生小便不利和水肿等疾病,肺开窍于鼻,鼻是呼吸的主要器官,肺气出,升降正常,则呼吸顺利,嗅觉才灵敏,否则,会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嗅觉不灵甚至导致鼻炎、鼻癌等不良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只有维持肺脏自身功能的正常,才能使机体免受外邪侵袭,并将脾胃消化吸收后的水谷精微通过宣发肃降功能而输布周身,濡养机体,无用的水液排出体外。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中医里最基本的观念,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人要与自然的变化相同步。天地变化最明显的单位是年,组成年的单位中有个最基本的单位就是气,在气这个层次上,人体靠肺来与天地自然保持一致。天地有四季,人有四个大关节,天地有二十四个节气,人有二十四个小关节、二十四根肋骨,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关节可以说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的敏感程度是由肺来掌管的,肺能敏锐地感知节气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使人体能适应各种气候环境。天人相应,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实在这个肺主气,肺主治节上面。“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施术的原则是“节节放通”,就是为了与肺主气,肺主治节的这个功能相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6-28 08:13
              回复
                肺的左下侧,是脾胃之所。脾在胃的上方,与胃膜相连结,胃的上口是贲门,水谷之气由贲门进入肺,由肺散入诸脉,胃的下口是幽门,水谷的残渣由幽门进入小肠,小肠的下端是阑门,滓秽由此送入大肠,水液由此进入膀胱,清浊由阑门分开。
                肺的右侧连接心系,背通脊髓,下通于肾。心系一分为二,一条向上与肺相通,另一条自心入肺的两大叶之间,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通脊髓,与肾系相通,其系从肺两大叶穿向后,附脊处,正当七节之间。
                ——节选自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转自中医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6-28 08:13
                回复
                  《黄帝内经》上讲“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根、源,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人在母体内还没有形成之前,先结胞胎,内有两肾和脐带,肾属水,水生木,肝脏形成;木生火,形成心脏;火生土,于是生成脾;土生金,肺也形成了,五脏生成以后,六腑、四肢、百骸随之而成。人以肾先形成,所以说先天之本在肾。肾主封藏,精之处。肾所藏的精就是指肾阳、肾阴,它是生命的原物质,是生命孕育、生长的最初始物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所在。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指的就是肾中的阳气。肾阴与肾阳在体内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保持相对平衡这一状态,又叫做“肾气”。它是人体生长、发育、强壮、衰老的关键。肾藏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藏先天之精,它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有关;一是藏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它是饮食物的精华部分,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要发挥它的生命力,必须有后天之精的供养;后天之精所以能够化生,又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资助。二者不是孤立分开而是互相资生,互相联系的。精的产生、贮藏和转输,皆由肾所主宰。因此,临床常见的遗精、阳萎、精少不育等症,都与肾脏有关。
                  肾是阴阳之宅,主髓而出伎巧,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能生化气机,它所生之气即肾气。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成熟和衰退。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的精气,有肾阳和肾阴两个方面。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它对人体的各脏腑的组织起着滋润养育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主水,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而藏起来,因此五脏旺盛,肾才能外泄精气。肾中的肾阴和肾阳,维护着各脏腑阴阳的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形成肾阴虚或肾阳虚,出现内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红少津等肾阴虚证候;或是出现疲惫乏力、形寒肢泠、腰酸腿痛和萎弱、小便清长或不利、遗尿失禁、舌质淡以及机能减退和水肿等肾阳虚的证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6-28 08:16
                  回复
                    肾有主骨,生髓的功能。主骨生髓是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功能的另一个方面。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水来充养。肾精充足,骨髓的生化才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养而才能坚固协和。若骨髓虚少,骨髓的生化不能充分滋养骨骼,就会出现腰膝疼软,甚至发育不良。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髓水上通于大脑,大脑为髓水聚结而成。大脑的功能是主持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因脑髓是有赖于肾精的不断生化维持的,所以,大脑是主人体整个精神思维活动的,如果肾精不足,就会产生头晕、健忘、失眠、思维反应迟钝等症状,还可以产生头发枯黄、脱落、耳鸣、听力减退等,都与肾的精气旺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肾为人体一身之本。
                    肾阴阳失调时会导致各脏腑的阴阳失调,肝失去肾阴的滋养,即称作水不涵木,可出现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心失肾阴的上承则引起心火上炎,或导致心肾阴虚;脾失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五更泄、下利清谷等肾阳虚之证;心失肾阳的温煦则会出现心悸、脉迟、汗出、肢泠、气短等肾阳虚之证;肺失去肾阴的滋养,则可出现咽燥、干咳、潮热、上火等肾阴虚之证。
                    ——节选自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转自中医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6-28 08:17
                    回复
                      五,中医说“肝”
                      肝的位置居于肺下,其腧穴在脊柱的第九椎,募穴在乳下期门穴,属足厥阴经,是经常多血少气,肝脏虽然居位于人体的右边,但气化实行于左,人禀受天地的灵气而生,人身为一小天地,想要知道人身的气化,可先观天地的气化,肝脏具有生发之气,在天地应于春季,在日应于木日,气化运行的路线,就像春天从东边而来,日出从东边升起,天地从左边而升,就像人体的左边。《黄帝内经》中讲,圣人面南而立,左为升,右为降。
                      肝为藏血之脏,是冲脉之本。司血海而主疏泄。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流的作用。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制约阳气的升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其次,肝的藏血还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当机体剧烈活动和情绪不稳定时,肝脏就把贮存的血向外输送以供机体的需要,当人体在安静的时候,由于活动量小,机体外周的血液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藏于肝,所以说“人卧则血归于肝”。全身各部化生的血液,除营养周身外,其有余部分,在女子则下注血海而为月经,上行乳房而为乳汁。肝之藏血功能,又取决于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还有着协助排泄月经、分泌乳汁、促进受孕的作用。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畅达,则血脉疏通,经候如常。肝气一旦郁结,最容易影响的就是脾胃,而气又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当肝气郁结不通的时候,胃部也会发生血液流行瘀滞,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胃部的积块。胃部有积块就会影响脾胃对饮食的运化作用,导致痰饮、食物残渣在体内过多积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6-28 08:18
                      回复
                        肝血的旺衰对人体运动的影响极大。古人有“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之说。其“筋”,是指一种联系关节、肌肉、筋络,主管人体运动的组织。肝之所以主筋,主要是人体全身的筋络依赖于肝血的滋养。因而人体关节的运动,虽然是筋的作用,但实际上都是肝血旺衰的表现。如肝血旺,则精强力壮,爪甲坚韧,肌肉丰厚,身体健壮;若肝血衰弱,不能养筋,则出现全身无力,爪甲薄而软,还可出现手足颤抖,肢体麻木或伸屈不利等反映。肝气郁结可进而影响脾胃,出现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疏泄失调,胆液外溢,则可能出现黄疸。
                        眼与肝有密切关系: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养份),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两眼红赤。肝还主开窍于目。人体脏腑的精气,经过血脉运注于目。为此,目与五脏六腑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主要是肝,因肝贮藏血液,其脉上连于目之故。古人有:“肝受血而能视”。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也能表现于目的病变上。如肝火上升,则出现眼目红肿;肝血不足,则可以产生眼目干涩,视力模糊等症。
                        肝藏魂,“随神往来谓之魂”,魂乃神之变,是神派生的,魂和神一样,都是以血为主要物质的。心由于主血,故藏神,肝藏血,故藏魂。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藏,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证。肝藏魂,魂为阳气,运行不休,魂上行,肝为木,魂的强大将有利于心神的生发(木生火),理性与智慧就会昌明。中医称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对全身各脏器之间起着疏导、协调的作用。中医学将肝的这个特性称为“肝主疏泄”。肝主疏泄作用不但表现在对脏腑的疏导和调节上,更表现在使情绪舒畅、畅快上。肝是靠什么来完成“疏泄”呢?这就要归肝所藏的物质——血。有了“血”,肝就具有了疏导脏腑、舒畅情绪的资本和能力。血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作用?血是人体一切脏腑组织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人类精神意识活动的能量提供者,所以血对人体脏腑组织和精神活动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6-28 08:19
                        回复
                          肝在中医上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罢极之本”。罢极,就是一个状态发展到极点之后向另一个状态发展。人体阳气随着四季更替会出现生发、旺盛、收敛、潜藏的过程,其中由旺盛到收敛,从潜藏转向生发,这是人体阳气变化的两个“极”,这个“极”的变化,由肝来掌控,所以中医说肝为“罢极之本”。
                          西医认为肝脏属免疫系统,胆属消化系统,肝脏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但是中医却认为,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进攻和堆积的垃圾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当药物、酒精等有毒的物质进入人体时,由肝脏负责分解毒素,再经肾脏把分解后的物质排出。长期使用药物及酗酒将造成肝、肾负担,西医认为肝脏和肾脏属无痛觉神经的器官,所以当发觉肝脏或肾脏有异常反应时往往已经是肝硬化、肝癌末期了。
                          ——节选自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转自中医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6-28 08:19
                          回复
                            ----未完待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6-28 08:21
                            回复
                              留名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4-06-29 22: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