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想象吧 关注:141贴子:2,150
  • 2回复贴,共1

《道德经》 第三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 第三章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设立名位、名号或职位,这样大家就不会去争夺那些虚名了。
2、不贵难得之货: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当作珍贵之物。
3、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4、不见可欲:不显耀可能引起贪心的事物。
5、虚其心:使他们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让人们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无私的养育,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道” 的精神。
6、「实其腹」:有两重含义,一是让众生、百姓吃饱肚子,生活上有基本的保障;二是让众生、百姓有内涵、有智慧。
7、「弱其志」:让众生、百姓身心越来越柔软,我慢越来越少。「世间法」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世间法」是越修越厉害,我慢越来越大; 而真正走在解脱道上的人,我慢是会越来越少的。
8、「强其骨」:就是教导众生、教导百姓要有「道骨」,就是要有气节。「道骨」跟「我慢」不同,我慢是从「自我」出发,去炫耀我是、我能;但是「道骨」却是不一样,「道骨」是指修行人要有气节,要有“罗汉托空钵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9、「无知」:这里的「无知」的「知」不是佛教所讲的「智慧」,这里的「知」是指一般世智辩聪的聪慧、知识。「无知」就是不要去用勾心斗角、世智辩聪、尔虞我诈…那些。
10、「无欲」:就是要淡薄各种欲望。
11、「使智者不敢为也」:就是让那些喜欢耍心机的人不敢胡作妄为。
12、「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也就是解脱者用“无为”来治理天下,则天下太平;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然后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去做,事情就能够办得好。
13、「无为」:以「无我、无私」的心灵境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情叫做「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真正要了悟整个大自然的真理实相,只有真正体会到大自然、天地的「无我、无私」的精神,才能够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做出「无为」来。“无为”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无我、无私」的,做什么事情就默默去做,自己觉得该做,就去做,里面没有争逐个人的名利的想法,也没有展现炫耀我是、我能、我慢的念头。
[译文]
不设立名位、名号或职位,这样众生就不会去争夺这些虚名了;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当作珍贵之物,这样众生就不会想要窃为己有了;不显耀容易引起贪心的事物,这样众生的心就不会被迷乱了。
如果让真正有智慧的“解脱者”来治理政治或是教导众生、百姓的话,他就会教导众生、百姓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无私的养育,虚心向大自然学习“道” 的精神;让众生、百姓吃饱肚子、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还要有内涵、有智慧;让众生、百姓身心越来越柔软,我慢越来越少;还要教导众生、教导百姓要有「道骨」,要有气节。
教导众生、百姓去了悟到大自然的真理实相,众生、百姓就会自然的放弃那些尔虞我诈,自然的就能够淡泊,能够知足,真正知足就会常乐。并且要让那些喜欢耍心机的人不敢胡作妄为。
圣人,也就是解脱者用“无为”的原则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圣人以无我、无私的精神,顺应自然的规律来治理天下,则天下就会太平。同样的,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以无我、无私的精神,顺应自然的法则,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去做,事情就能够办得好。


IP属地:辽宁1楼2014-07-04 16:32回复
    空海法师在《老子道德经心声》中的讲解: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就是直接讲「出世间法」的道理。一般「世间法」是要表扬好人、表扬孝子、表扬贤者,或者要订出一个圣位。像以前的科举制度,主要目的就是要笼络人心。统治者订出状元、探花、榜眼等位置,然后让大家在那里争夺。但是不管再怎么争夺,你都还是在皇帝统治之下啊。只要一订出什么官位、职权,大家就会一直往这方面去争夺,在争夺的过程中就一定会勾心斗角。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因为当标出一个神圣的果位之后,众生就会一直要争夺这些,然后就会勾心斗角。
    当然「出世间法」的《解脱道》除外,因为成为“解脱者”是没有名额限制的。如果有名额限制的话,大家就会彼此排斥。「世间法」一定会有名额限制的:只能够有一个状元,一个榜首;只能够有一个董事长,一个总经理。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之下,大家都一直要往最高荣誉的地位争取,在争夺的过程之中,彼此之间就会勾心斗角,互相排斥。就算再怎么慈悲,只要你要争夺那个位置,往往就会伤害到其它同仁。
    「不尚贤」不是说公司都不要制订职位,让大家都不分阶位。而是说,纵然在表相上订出种种名相不同的阶位,但事实上大家都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彼此尊重,尊重每一名员工,大家都各尽其责,而不是一定要争到什么位置,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假如有一张山水画在这里挂着,大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啊,所以也不必去为它买保险,做保全。但是,如果这幅画被标榜为现在身价最高的毕加索的名作,那么这一张画就会很危险了,必须要投保高额保全,而且还要做很严密的保护,怕会被偷盗。因为众生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很强,一幅价值百万美元的名画,如果偷窃去贩卖,这样就发财了。所以当你为一件物品标出身价多高之后,它就不安全了。
    只要大家把一种东西标出是珍贵的之后,那么它的境遇就糟糕了!比如燕窝,大家都觉得它是很珍贵的东西,于是那些燕子就惨了。燕窝是燕子的唾液,海燕在悬崖峭壁上吐唾液,是为了燕子在生蛋以前,做为养育下一代的窝巢 。如果它的窝巢被人类偷盗之后,它的下一代就会被牺牲掉,就算它想要重新再吐,吐完之后它的命也就没了。人类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把燕窝标出是珍贵的,那些燕子就会遭殃。
    事实上,老子对世间,对众生心态,看得非常的深入、非常的清楚:当一标榜出什么是最高、最贵的,众生就会抢着要。现在假设一个是以玻璃仿制的钻戒,一个是水晶仿制的钻戒,另一个是真正的钻石钻戒,从外型看起来完全都相同,如果没有经过专家鉴定,外表贴上的标签注明都是玻璃、水晶的,那么大家都不会觉得珍贵,也不用保全;但是如果经过专家鉴定出来,其中一个是真的钻石做的,而且还是英国皇冠上面的东方之珠做的,价值连城,价值几亿美元,糟糕了!如果这一颗宝石归属在哪一个普通人的身上的话,他的生命就会危险了。如果不鉴定出非凡的身价,那它也就不起眼了。
    但是对法界、大自然而言,钻石、水晶或是玻璃戒指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法界是完全平等的。把它们放在大地上,就算几百几千万年,大地还是一样地平等对待它们,没有区分的。但是人类就划分出「物以稀为贵」,这是最贵的,价值上亿美元,当你划分出它的价值之后,众生就要抢、要争、要夺。不要以为拥有“葵花宝典”就可以到处炫耀,越是拥有珍稀的物品,你的生命越是不保。老子对世间,对众生的心态看得很清楚,所以提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只要标榜出什么是珍贵的,大家就不会去争夺。如果你的家里是 「金玉满堂」的话,那就会很危险了。


    IP属地:辽宁2楼2014-07-04 16:32
    回复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刚好是相反的。现在「世间法」的商业广告都是越来越夸大,设法要打动消费者的心,你的心动了,就会「心动不如行动」啊!现在整个产品广告设计的趋势,都是如何增长我们的欲贪,而当我们的欲贪越多,心境就会越乱,越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现在物质文明越发达,社会的人心反而是越不单纯,越来越复杂。像以前在乡下的村庄,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像土鸡一样到处跑,没有大人照顾,也不需要象现在这样,小孩子得大人护送去上学,还要接回来,但是也没有绑票事件发生。大家到处串门子,反正你的家像我家,我家像你家。现在如果回乡下老家,白天都没有关门的,除了晚上睡觉关门以外,大家可以来串门子。
      科技、物质文明越发达,人心的欲望反而越无穷、越复杂。现在科技越高度发展,家里的门锁、警卫系统越来越严密了,那么科技的发达到底是让你过得越舒服、越安心,还是让你越紧张、越忙碌、越不安呢?
      像我以前在读经济学的时候,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要用消费来剌激经济,提升经济成长,所以鼓励大家不断的消费。
      事实上,因为实际需要而消费是对的,但是为了商品的流通,为了赚更多的钱,然后鼓励大家铺张浪费,地球的资源就会在我们这一代跟我们的后一代挥霍殆尽。我们能不能为我们的子孙想一想呢?整个地球资源不光是只供给我们 享用啊!人类要珍惜大自然的资源,该用的,我们才用。大自然供给我们所需的,但是能够省就要省,省所该省,用所该用,所以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果让真正有智慧的解脱者来治理政治或是教导人民,他会把握「虚其心」,教导人民能够看到整个法界对我们的重要,慢慢地去学习着感恩,不要增长我慢,一方面要有惭愧心,一方面要懂得虚心 学习。
      「实其腹」众生如果吃不饱,其它的人文、是非、道德就免谈,因为众生饥饿、吃不饱,就会抢夺,所以,要让众生基本所需稳定,生活上能够过得去。
      「实其腹」的另外一个深义就是:一个真正的圣人在治理、教导人民的时候,是让众生生活安定而且有内涵、有智慧。「实其腹」也包括有内涵、有智慧,不单单是肚子吃饱而已。
      「弱其志」就是正确教导,使人们正确地修行。「出世间法」修行是让一个人的我慢越来越少。如果一个人是正确走在解脱道上的话,我慢是会越来越少的。《阿含经》指出,「解脱道」就是去除十个结,一个结、一个结地去除。真正走在解脱道上的人,我慢是会越来越少的,这就是「弱其志」。「世间法」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世间法」是越修越厉害,我慢越来越大,那是不一样的。
      「强其骨」是教导众生,教导百姓要有道骨。修行要有道骨,包括弘法,跟众生互动,都要有道骨。「道骨」跟「我慢」是不一样的,不要混为一谈。我慢是从「自我」出发,去炫耀我是、我能,但是「道骨」却是不一样。在《阿含解脱道次第》课程讲过阿罗汉讲经说法的几个原则,要有“罗汉托空钵也在所不惜”的决心,你才能够弘传真正的法。
      如果讲经说法的背后有名利心,就会考虑怎么讲经说法,人家的供养才会多,布施才会多,就会顺着众生的需要在讲。不是引导众生趋向解脱,而是顺着众生的欲望在讲,讲一些众生听起来很高兴、很喜欢的内容。尽量去称赞他、吹捧他,让他听了越来越高兴,然后就一大笔、一大笔的钞票,一直贡献出来,于是宗教就变成像现在这样变质的宗教了。「强其骨」就是要有道骨。
      像佛陀或是老子,本身都没有累积财富的。佛陀到临命终的时候,也是「两袖清风」、「罗汉脚仔」(一贫如洗),就只有身上的一些衣物而已。他没有山头,也没有道场可以传承给弟子。在佛陀大般涅盘的时候,包括后来主持整个经典集结的大迦叶也不知道,是到后来才知道的。他们本来就是到其它比较远的地方去弘法去了,后来知道佛陀涅盘了,才回来的。佛陀都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可以给他们继承的。佛陀就是有道骨的圣人,真的就只是为了“弘法”。只是在讲法的时候,众生有因有缘,有适当的地方,我们就来一起听法、修行。众生所提供的一切,都只是用在利益众生闻法、修行上面,这样而已。他没有个人的私人财产,这就是「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很多人常误认为老子是在主张愚民政策,于是都会加以批判,认为老子这样的教育就会变成「使民无知」——没有知识、无欲。不了解其深义的人就误以为老子是着重在愚民政策。
      日前有一位学员跟我互动,他已经是学佛十几年的老参。他听说要「证初果」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在书本上提到「证初果」之后,再回来看这一本书,你的体会会更深。他说「好像要证初果不会很困难 ,但是又不敢发愿要证什么果,觉得如果发愿要证果,是不是我慢呢?」我就回答他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要证果是非常、非常困难;如果有正确的闻思基础,要证果是很快的:你能够真的随时归零的话,证果是非常快的,就是所谓「不待时节因缘」。
      问题是你信不信,愿不愿意真的把「自我」交出来?这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有因有缘,大家真的愿意的话,我们都是直接讲「无上道」,所谓「直趋无上道」,也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讲的「直截根源佛所印」。
      我希望,如果我们有因缘,那就直趋解脱之路,直趋解脱道,不要在支流末节上面绕。如果要我跟大家讲支流末节,当然也可以,但是我是觉得已经有很多人在讲了,我们可以把这些都省略掉。
      我希望真正讲出来的是中上方面程度的内容,以协助佛教不断在质的方面,以及证量方面的提升,能够真的「为法做见证」,而不是在支流末节上面下功夫。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样的因缘,能够随时归零、身心柔软,直接进入「直截根源」的解脱路,这样进步就会很快。
      包括《道德经》在内,都是直接讲出了「究竟法」,老子的出招更是干净利落。我们真的要身心柔软,才能够看到老子高明的地方,那真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地挖宝,好好地珍惜。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一般的人都会错误解释老子的这段话,认为老子好像老谋深算,怎么能要别人「无知无欲」呢?
      「无知」的「知」不是佛教所讲的「智慧」,这里的「知」是指一般世智辩聪的聪慧、知识。举例来讲,一个人的IQ是180,但是EQ就未必及格;你很会背书,每次考试都第一名、一百分,但是做人方面未必能够成功。世间的聪慧、知识、聪明、世智辩聪…这些,跟佛教所讲的「智慧」是不一样。这两种的区别要分清楚。
      佛教所讲的「智慧」,是一个人了悟真理实相之后,贪瞋痴、我慢完全的止息,大慈大悲地善待一切众生,是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一种「智慧」。老子是期许大家要有这种「智慧」。老子希望大家不要去用勾心斗角、世智辩聪、尔虞我诈…那些。「无知」就是不要去用勾心斗角、世智辩聪、尔虞我诈…那些。「无欲」就是大家要淡薄各种欲望。吃东西是为了「真正需要」而吃,不要为了「欲贪」而吃。
      人跟动物同样吃东西,狮子、老虎、猛兽它们再怎么凶猛、再怎么吃,事实上所吃的都是很有限的,一般动物都是因为实际的需要而吃,它们吃饱就好;但是人类的吃却常常都是为了要满足无穷的欲望,而欲望的吃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那些老虎、狮子不会破坏大自然的平衡,但是人类欲望的吃,却是不断的一直在破坏大自然,一直在啃蚀大自然的资源。人类常常不是因为吃不饱,不是因为真正需要才吃。
      人类是吃得饱,但是又要讲求各种口腹、口欲、口感的享受。假设本来一餐饭只要五十元就可以吃饱,但是你却要求色、香、味俱全,所以一餐饭你得花费到五百元,这样才过瘾。同样的一餐饭,你却要消耗大地资源的十倍,这就是人类贪欲的吃。
      所以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要我们要能够知足。如果欲望越无穷,你的苦、你的烦恼也就会越多,所以解脱者的心灵境界是知足、感恩。
      那种欲望不是用压抑的,「无欲」不是一直要压抑你的欲望,而是让你去了悟大自然的真理实相之后,你自然的就会放弃那些尔虞我诈,自然的就能够淡泊,自然的就能够知足,而真正知足就会常乐。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智者」不是指真正有智慧的智者,而是指擅长世智辩聪、喜欢耍心机的人。「使智者不敢为也」,就是让那些喜欢耍心机的人不敢胡作妄为。
      这里老子就是在解析世间众生的实相:那些耍小聪明、世智辩聪、尔虞我诈的人,到最后都是自讨苦吃。老子把众生心透悉得很清楚。
      如果大家真的能够「为法做见证」,能够把佛法以实修实证体现出来,我们只要显正就好,而不必去破邪。只要真正有智慧,那些喜欢耍心机的人就不敢妄为,亦即「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大自然「无为」、「无我无私」的精神,然后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去做,就「无不治」,事情就能够办得好。包括大家在各种岗位上也是一样,不管是当主管、总经理、经理或是其它的普通职员,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工作做好,而不去争名夺利,该做的就去做,这样的单位团体一定会上轨道,稳健地发展。如果你没有好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尽职,总是在勾心斗角,争名、争位置,人我是非就会越来越多,磨擦也会越来越多。
      包括政治上也是一样。真正大政治家都是为整个国家、苍生在着想,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所以不要一看到「无为」,就认为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消极悲观。
      「无为」的深义,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真正要了悟整个大自然的真理实相,体会大自然,体会整个天地「无我、无私」的启示,才能够真正做出体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做出「无为」来。
      所以,「无为」从另一个层面讲,就是包含了「无我、无私」,做什么事情都是「无我、无私」的。老子所讲的「无为」,是包括「无我、无私」的,做什么事情就默默去做,你觉得该做,就去做,里面没有争逐个人的名利,也没有展现炫耀我是、我能、我慢。你觉得说该做什么,就默默去做,做的当下是无我、无私,这样公司的团队精神就会越来越好。如果一个董事长本身能够具有无我、无私的精神,以爱己之心爱护每一位员工,那么大家就会团结成一条心之。


      IP属地:辽宁3楼2014-07-04 16: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