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笑月弯吧 关注:17贴子:371
  • 7回复贴,共1
不是潘多拉,却想有那么个魔盒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7-12 00:16回复
    宝黛初见的第一次流泪
    虽然绛珠仙子下凡是为了“还泪”,然而当真宝玉和黛玉见面时,先哭的人却是宝玉。
    这段描写以退为进,层层皴染,非常好看:先是让宝玉去庙里还愿,没来得及参加黛玉的接风宴,只通过王夫人的描述来形容其作派:“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他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又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只休信他。”——这番话,倒有些像和尚的谶言:不见外姓人,不许闻哭声。
    因有王夫人的这番铺垫,黛玉便误信为真,当丫鬟笑着说“宝玉来了”时,黛玉还在腹诽:“这个宝玉,不知是怎么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接着书中用一大段溢美之词细写宝玉穿戴面貌,不啻翩翩浊世佳公子,非但不是什么“惫懒人物”,还极俊秀风流的,最重要的,是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到像在那里见过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古往今来的一见钟情,必先取决于心有灵犀,黛玉所思,正也是宝玉所想。不同的是,黛玉只在心里吃惊,宝玉却很肯定地说了出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被贾母质疑“胡说”后,自己大概也无法解释,只好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认识的,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三生石畔灌溉之恩,距此时已是七八年过去,更是前生之事,可不是“远别重逢”么?
    宝玉视黛玉与众不同,不仅因其美,因其才,因其弱,更因了这份亲。
    于是他凑上去问人家读什么书,又问人家叫什么名,再问表字。因黛玉说无字,宝玉便卖弄学问:“我送妹妹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少时读这段只觉有趣,并不以为有什么大不得的特别之处。然而后来读《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蓦然间再想起宝黛初见,宝玉赠字“颦颦”,忽觉云垂海立,心惊意动。
    宝玉彼时只有七八岁,自然绝想不到这句“笄而字”,然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人的夙世姻缘,却早在那一刻已经印证;更令人感慨的是众人也都未作异议,后来还跟着宝玉唤黛玉“颦儿”。不但宝钗、探春等如此,连贾母派菜时,也会吩咐“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
    小小孩儿随口的一句玩笑,居然大家都认了真,这就好比后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命宝玉题名对联,原本只是考核他的功课才情,后来却也当真錾在石柱廊楣上,正式成为大观园题名。可见红楼竟无一废语。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7-12 00:17
    回复
      黛玉葬花
      说“黛玉葬花”是《红楼梦》诸场景描写中最美的画面之一,大概不会有人有异议;但若是问书中关于黛玉葬花的描写与提示有几处,只怕大多读者都会愣住,一时算不过来。
      第一次正面描写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正是宝黛两小无猜,情浓意洽之时。纵然已经读了几十次红楼,但每每再读到此处时,我还是忍不住赞叹作者文笔之妙绝: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时间、地点、人物,场景、行为、心理,无一不到。惟美还在其次,尤其那一种情趣,难画难描。几句话写得美景毕现,仿佛读者已身在其中,又想赶紧找本《会真记》来翻读,又想帮忙收拾落花去漂水,又忍不住回头四顾,看那黛玉来了没有。
      而黛玉不负我心,果然肩担花锄,手执花帚而来,锄上还挂着个花囊——宝玉只是触景生情而有送花入水之念,而颦卿却早已有备而来,不但有想法,而且有计划:“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真真如花解语更惜花也!
      庚辰本在这里接二连三有侧批、眉批曰:
      “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
      “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
      “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可见早在三百年前,书未成时,读者已经认定《黛玉葬花》是一幅绝佳仕女图了。
      蒙府本甚至在修造大观园时有一行批语说:“观者则为大观园费尽精神,余则为若笔墨却只因一个葬花冢。”可见葬花笔墨虽少,在书中的分量却是举足轻重。
      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正与花神同日。所以很明显,黛玉便是花神。而宝玉绰号“绛洞花主”。一个花神,一个花主,这两个人一同葬花真是再合契没有了。也由此可见,宝、黛两个才是真知己。共读西厢一段,是两个人最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表现。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7-12 00:19
      回复
        葬花的第二处描写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一次连具体的日子都点出来了,乃是四月二十六日饯花神,意即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卸任,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而在这个饯花神的日子里,书中浓墨重彩,不仅写了黛玉葬花,更有一首千古绝唱《葬花词》。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知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神林黛玉葬的是谁?是花,还是她自己,或者离恨天、薄命司、大观园里所有姹紫嫣红的女孩儿?
        所有人都知道,《葬花吟》是黛玉自伤身世的谶语。然而还不仅如此,庚辰本有回前批说:“《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甲戌本回末则批:“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可见此曲不仅是黛玉自己形容,还是所有薄命司女儿的共同祭曲。而宝玉哭得恸倒在后山下,也不只是哭黛玉、哭贾府,更是为天下薄命女儿一大哭!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7-12 00:19
        回复
          书中除了这两处正面描写的葬花之外,还有龄官画蔷,被宝玉误会,“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
          后文又借鹦鹉之口,再次念出《葬花吟》中最重要的句子:“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曹雪芹大概惟恐读者会淡忘或忽略了葬花的细节,再三再四地重复提醒,借《葬花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黛玉死在春残花落之时。而且不仅是黛玉这个花神,其他诸女儿也都在这个日子之后走向式微,换言之,贾家败了,大观园散了,十二钗虽非各个都夭逝,却也是在春末遭难之后,不复桃红柳绿好时光。
          那么明显的暗示,连鹦鹉都记住了,学会了,现在的一些红学家们却总是假装看不到,听不见,硬要说黛玉死在秋天,而且是沉湖而死,难怪越剧《红楼梦》中最经典的“宝玉问紫鹃”中有一句唱:
          “那鹦鹉也知情和意,世上的人儿不如他!”
          说得真是对极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7-12 00:19
          回复
            我怎么感觉看的不是这个版本~楼主文笔真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7-13 18:10
            收起回复
              芳名背后是……
              《红楼梦》一开始,就写贾宝玉的小厮各种顽劣,“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文中说:“这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又说“宝玉还有三个小厮:一名锄药,一名扫红,一名墨雨,这三个岂有不淘气的,一齐乱嚷……”四个顽童把学堂闹了个天翻地覆,再对照他们那文绉绉的名字,总不免哑然失笑。
              “茗烟”指的是茶上的雾气。古人有诗曰:“白云堆里茗烟青”,宝玉亦曾写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可见无论是作者,还是宝玉,都恋恋于茶雾之美,只是这种极静态的雅致,实在安不到活蹦乱跳的茗烟身上啊。
              锄药扫红等等,自然更不能人如其名,但宝玉给他们起这些名字时,大概也没想着要名副其实,在那时,下人的名字由主子随意指定,主要用来体现主子的趣味与审美。
              贾宝玉的小厮是这等锄药扫红的风雅,丫鬟的名字,就起得更为用心。袭人姓花,名字里有个“花气袭人知昼暖”的典故,贾政听了都摇头,骂宝玉专会这些“精致的淘气”。而晴雯、麝月、秋纹、碧痕,等等,更是透着富贵小闲人的文青气质,一听就知道,背后有个专爱吟风弄月的主子。
              就像琼瑶喜欢让主人公叫什么“梦竹”“慕天”“雨薇”“吟霜”之类,宝玉的小厮和丫鬟的名字,看似大雅,实则大俗,当曹公写下当初那精致又无聊的用心,脸上应有自嘲的笑容。千帆过尽,沧桑阅遍,再看那“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所谓风雅,真是不忍卒读,又令人感慨万千。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7-13 2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