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能量再见吧 关注:237贴子:8,383
  • 6回复贴,共1

【每日学点小知识】山海名邦,天下绝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大名楼”之说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只有三大名楼,依其成名的时间顺序,先后为: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昌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
而“四大名楼”则在三大名楼基础上加上可与之匹配的名楼,因而说法不一,各有定论。
其中,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四川绵阳越王楼,山西永济鹳雀楼,此三楼成为“四大名楼”热门之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16 10:12回复
    【滕王阁】
    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
    滕王阁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江西第一楼”之称。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7-16 10:13
    回复
      【黄鹤楼】
      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
      相传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建成1800年来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7-16 10:13
      回复
        【岳阳楼】
        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
        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7-16 10:14
        回复
          【蓬莱阁】
          因苏东坡执登州军州事“在任五日,挥毫走笔,瀚墨流芳”而闻名
          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6年(公元1061年)。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边,临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绝壁,山岩纹理是暗红色,故有此名。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一代文豪苏东坡知登州军州事,虽在任五日,却挥毫走笔,瀚墨流芳,遂使蓬莱阁得登龙门,成为天下绝胜。――――――――――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7-16 10:15
          回复
            【越王楼】
            以收录154篇历代文豪题咏越王楼的诗词占众楼之首而闻名,
            越王楼系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公元656年-661年)所建,耗银50万两,历经三载建成,楼高10丈。后毁于明末清初战火。
            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黄鹤楼112篇,滕王阁86篇,岳阳楼、鹳雀楼虽有名诗文,但并不多),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诗文作者档次最高,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算得上“天下诗文第一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7-16 10:15
            回复
              【鹳雀楼】
              以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诗词而闻名,
              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 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7-16 10: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