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想象吧 关注:141贴子:2,150
  • 0回复贴,共1

《道德经》第七章 (2)后半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第七章 (2)后半段
《道德经》第七章 (2)后半段
空海法师在“《道德经》——人类高心灵的灯塔”中的讲解:
-第7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了解这一段,也要先了解前半段的内容。这一章的重点就在于“不自生”,就是不自私,所作所为不是为了个人。“不自生”,就是不是为了个人而做,这一种放下小我,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所作所为为了天下众生,你的这一种胸怀,这一种作为,却能够让一个人的生命长生。真正的长生不老是指这个呀!
不是在那里求个人的长生,否则你再怎么修,再怎么找长生不老药,那都是没用的,没多久,你还是会离开这个世间。顶多多活个几十年而已,而且你死了之后,后代子孙很少会感恩你,祭拜你,
所以老子讲的那个真正的长生,是指能不能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来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你真能做到,那你就能够同天地一样,那你就能够同天地一样长生不死。
我们也讲过,有的人去世后,百代祭祀而不终止,都是因为他的德行,而不是说他修炼得功夫多么厉害,能够几百年都不死。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里的圣人是指有智慧的人。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得懂大自然和天地所跟我们启示,而且又流露出高等的心灵品质,像这样的人,他是“后其身,外其身。”
“后其身”,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把个人的利益得失放在一边,都是为团体,为社会,为众生去考量。
一般人的习性是,做事情首先把“我”摆在前面,我个人要怎么样,我个人要得到什么利益。但是有智慧的人,了解天地运转之道的人,他没有那些自私自利之心。他绝不会消极悲观,他做什么事情,能够无为,又能够无不为。
无为,就是损人害己的事情绝对不去做;争名夺利,勾心斗角的事情能少就少,能够不要就不要。
无不为,就是只要是对众生,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就会默默去做,不推辞,而在做过程中,又是用崇高的心灵、心态在做。这种心态就是把天下众生摆在他的内心世界里面,所考量的就是为大众、为社会、为大家、为整体,把个人的得失,把个人的利益毁誉都抛在一边。
这样的人,一般人如果不了解的话,会认为他很傻啊,一般人都是要自己先得到利益再说啊!正因为这种人无我无私,把众生纳入他的胸怀里面一体考量,因而这样的人他无形之中累积了很多的阴德,所以,就算有一天,他在这个世间缘尽,众生也不会忘掉他。而他活着的时候,因为他总是为众生、为百姓,很自然的,他也会受到大家的爱戴、拥护,他甘居人后,反而众生会把他推到众人之前,也就是说非常尊敬他。
为父母官的,如果他的所作所为能把百姓的问题放在自己的心中,以百姓为考量、为优先,把个人的得失放在一边。能够这样的话,这个父母官一定会受到百姓的拥戴,一定会受到尊敬,所以他反而“后其身而身先”,百姓会尊敬他,会把他推到前面,而不是说,他自私、我慢,觉得自己很行、很厉害:我要在你们之前,你们要追随我。
这一种感恩戴德,百姓把你推在前,恭敬你、尊敬你,那是因为你实际的阴德的流露,德泽了百姓,你不争名不争功、不抢利,无意之中,最后功名利禄反倒都归了你。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把个人的安危放在一边,把个人的利益毁誉放在一边,所作所为,所考量的就是天下众生。父母官如果能这样做,你的生命意义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功效,受你恩泽的众生,绝对不会忘记你,他们会回馈你更多,就算你离开了这个世界,百代子孙也会感恩你。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
体会到了天之道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自然就是会这样,否则你是用自我修出来的,就会带有自我狡猾的心态。所以我们要来到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众生,实实在在,放下自我,放下小我,为众生、为百姓服务,这样的话,你不争名,最后名却归了你;你不争利,百姓自然把利归给你。
你不居功,后代子孙自然感恩戴德,但是你不可以欺骗众生,你欺骗众生,你一定会被时间淘汰掉的。你实实在在地去做,自然的,你的生命就会化为永恒。
所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样的人,他展现出来的那一种高等心灵品质的特征特性,无我无私,结果呢,因为你的德泽、阴德,一直的让众生、子孙受益,所以子孙不会忘掉你,会感恩你,而且你的智慧,你的德泽,会继续再利益子子孙孙。
只要你的德泽,你的阴德利益后代子子孙孙,你的生命就不会消失,你的生命就会与天地同在。就像前面所讲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不为自己,这个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无我无私的精神。
所以老子讲的都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不切实际,那都是高等心灵,高等智慧,而且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去做到。


IP属地:辽宁1楼2014-07-25 23: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