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吧 关注:8,453贴子:239,143
  • 251回复贴,共1

【厚德载物】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种种个人拙见(晚清为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知为何光绪吧讨论宫廷史的贴子偏多,鉴于此,建立本楼发表一些在下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浅见。由于楼主还是高中学生,虽然爱好历史但是了解并不十分深入,所以有些观点难免片面,希望各位指正。若我自己观点变化,也会对之前的言论做出更正。
此贴不定时更新,我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或者课外阅读之时若有所感会尽量贴过来分享。
欢迎各位吧友参与讨论,如果有可以为本人观点证明或证伪的史料,欢迎通通扔过来~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8-12 19:00回复
    2.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已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
    革命和改革只是不同的方式而已,真正的历史潮流应该是政治民主化。二十世纪初,革.命的呼声确实很高,似乎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于慈禧政府的立宪政策不能使民众满足。如果当时的中央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和诚意带领中国走进真正的君主立宪制度,那么革.命的呼声很可能会削弱很多。其实立足于当时中国国情而言,君主立宪应该优于武装革.命
    因为革.命产生的政权更替可能会导致权力转移的混乱,从而产生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总体稳定的割锯因素。事实上,民国混乱不堪的历史印证了这一点,革.命之后,中国自己反而无力继续有序地展开近代化建设。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8-12 19:38
    收起回复
      3......(民资的发展等)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这一观点看起来完全正确,但其实很像是一个悖论,近代中国收到帝国主义的入侵后,如果要实现民族独立,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以及全民族的觉醒。但若没有省略号里的那些,实力和觉醒又从何而来?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8-12 20:01
      收起回复
        4.关于戊戌变法措施的思考
        首先,文化教育的改革应该先于政治改革而行,而不是文教改革与政治改革齐头并进。文教改革的展开将有助于政治改革的进行,减小政治改革的阻力。
        其次,关于文教改革,并不能在一开始就急于废除八股,而应该在允许八股继续存在的同时,建立完整的近代学制,给予学堂毕业生之于科举考试出身更优等的待遇。这样一来既能够使大小学堂逐渐被民众接受,又不至于彻底断绝旧式读书人的生存之路从而遭到激烈的反对。此外,中国政府并不应该过于热衷高等教育的展开,而应该特别强调基础教育的开展。这不仅仅是因为基础教育能够为高等教育输送必需的生源,而且基础教育有助于广大下层民众开启民智。


        9楼2014-08-15 15:57
        回复
          权且就你提出的前两个问题做出我自己的一个看法解答:
          第一,你所谓的官方教科书上的提法是偏政治化的,但请注意,这并不是割裂了中共与现代化的关系。同样源于官方教科书"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辛亥geming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它们都是中共能出现的前提……但是还必须考虑另外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否真正被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否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即使是某共,完成这些任务也到了1956年,从这两个问题去想,诚然之前的努力奠定了基础,却并未真正触及封建生产关系以及双半社会的实质,没有真正意识到群众的作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8-15 17:09
          收起回复
            还有我比较看好楼主对于百日维新的这个思考,当时的维新措施是“慢病下狠药”,太过火,但是总的初心是好的,万岁爷的心就是太急了……一些配套措施也没有跟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8-15 18:56
            收起回复
              插一句,我认为戊戌变法的致命伤在于光绪帝没有抓住军政大权。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4-08-16 14:25
              收起回复
                回复 海外红军 :你先说的英国虚君日本实君的啊,我觉得你这么说太不妥了,英国也有过实君,日本后来也成了虚君,为什么偏说英国虚君日本实君?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4-08-18 21:27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4-08-20 1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