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106贴子:328,317

古汉语新手入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通假字]古文中常用近音或同音字代替本字,这种做替代的字叫通假字,它所替代的字是本字.如汉.贾谊《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其中罢就是通假字,它的本字应该是疲,意为疲敝.读古文遇到通假字,要找岀本字要以本字而读,按本字去理解.
典型例句:(括号内是本字)
颁(斑),辨(辩),辩(辨),承(乘),疮(创),弟(第),盖(盍),戏(麾),介(芥),龟(皲),袴(胯),归(馈),没(殁),饣鬼(馈),畔(叛),逝(誓),时(伺),式(轼),罔(网),无(勿,毋)亡(无)乡(向),喧(谖).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19 20:23回复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复音词的—种,它由并列的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素构成,但是它的意义只偏倚在—个词素上,这个词素的意义,就是这个复词的意义,旯—个词素做为陪衬,不表义.如《史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其中得失是—个偏义复词,木来得指得到或胜利,失为失去或失败,但这个词义为失败,与词素得无关.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8-19 20:37
    收起回复
      @季丶末默默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8-19 20:41
      收起回复
        [连绵词]也叫联锦字.由两个音节构成,两个音节联缀成乂,是—个整体,叵把连绵词折开,当做词组解释.连绵词内部往往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诗经》春曰栽阳,有鸣仓庚.仓庚就是个叠韵连绵词,鸟名.
        典型词:
        瓠落,望洋,须臾,杂遝,踟蹰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8-19 20:54
        收起回复
          [同义词连用]指意义相同或相近词.同义词连用是指同义词临时组合起来使用,如《论语》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比及—词就属于同义词连用.同义词连用时不强调位子与词性大小.
          典型词:
          爱怜,比及,诚令,怨望,犹尚.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8-19 21:28
          收起回复
            顶个~


            月老
            每对新人结婚成功的那一刻,送礼最多的吧友可以获得本次求婚的“月老”称号和成就,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19 21:41
            收起回复
              [本义]古汉语中大多数词不止—个意义,这些意义之间往往存在某种联系,形成—个词义系统.在—个词义系统中,总有—个基本的,中心的意义,这就是本义.探求字的本义,主要从字形入手.如《诗经》: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向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是房子墙上开个窗囗的样子,本义朝北开的窗,句中所用就是本义.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20 07:39
              收起回复
                [引申义]是从词的本义上发展衍化而出的意义.引申有远近之分,近引申义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远引申是从引申义中再次引申而出的.如朝,本义为清晨,从早晨引申出朝见,这种引申是基于当时习惯而被引申出的,所以两者关系并不明显,这是近引申,从朝见再引申岀朝廷,这是远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般是本义发展派生出引申义的—般规律.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8-20 07:53
                回复
                  [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不用介词帮助,直接用在状语之地,这是古汉语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对于这种句子,要根据上下文意体会它的作用.如《史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廷吒之就是在朝廷上叱责他,廷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词叱之所处.还有表示工具,如《汉书》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斩之悥为用剑斩杀他,剑是名词为状,表示斩的工具.有—种是用比喻的方式表示动作的情态,如《史记》俊雄豪杰建号—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云合是像云—样地会合,雾集是指像雾—样聚集.云,雾分别当了合与集的状语.还有—种是用比喻的方式表示对人的态度,如《史记》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注:师在秦汉泛指学者,)师事之意思是象对师长一样对待他.名词作状语,位置在动词前,易同主语相混.区别方法是,凡名词作状语,前面—定另有主语,如果是省略了主语,细读上下文也可以补出.另外许多作状语的名词在语义上不可能与动词搭配,所以不可能是主语.
                  典型例字
                  北,熛,东,风,虏,权,人,日,时,岁,响,鱼鳞,月,,众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8-20 10:14
                  回复
                    我是新人 求帮助 文言文都不理解怎么办


                    IP属地:山东11楼2014-08-24 17:42
                    收起回复
                      很棒,涨姿势了orz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8-28 19:49
                      收起回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本来属于这—类,但有时在—定的语言结构中,可以灵活用为另—类,临时具有另—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随着词性和功能的临时转化,它的意义也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如《史记》:左右欲刃相如.刃本是名词,意为刀刃、刀,在这个句子中作谓语,并且后面带宾语相如,前面有能愿动词欲.可见刃字具有了动词工能,意为用刀杀.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可分三种.一、名为动,二、使动,三、意动.下面楼主就分别具体讲—下这三类的用法特点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8-30 15:22
                        回复
                          [名词为动]这是古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之一,又称作名词动用.它指的是有些名词在某种情况下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和动词义.如《孟子》许子冠乎.冠本是名词,但在这里冠作了疑问句的谓语,意义也变成戴冠.这个冠被当作动词使用.
                          名词为动,一定是指这个词本来是名词,进入—定的语言结构才暂时得了动词的功能和意义.比如上文的冠,如独立地看只不过是名词,进入语言结构后临时当了动词.古文中另外有些词本来就有动名二种意义,这一类词不存在活用的问题.如《史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前两个将是动词,意为率领,后—个将意为将领.此二义固有,我们可以说将字是兼类词,而不能说是活用.区分方法,一、要看这个词是否本来具有动词义,若有不可视为话用.二、要知道名词活用成动词,它的意义在原先名词义的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动词义,兼类词则互不牵涉.一个名词是不活用作动词,要观察上下文观察,看它在句中处何处,前后有些什么词和它结合.比如它后面有代词,或前面有副词、有能愿动饲,或后有宾语受它支配,这皆为名作动的标志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8-30 16:35
                          回复
                            [使动]古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即:动词对它的宾语带有致使之义,如《论语》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鸣这个动词不是小子直接发出,而是鼓发出的,当理解为使鼓鸣.这个鸣在句中带了致使的意义,所以我们称之为使动用法.常见的用如使动的是动词,以不及物动词居多.如《左传》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本为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带了宾语姜氏,姜氏不是动词惊的支配对象,而是惊的施动者,是庄公寤生使姜氏惊.有时不及物动词没有宾语仍可以用作使动,但这个一定会在上文指出,当理解为代词省略.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这更要通过上下文仔细辨别.如《左传》: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不食是自己不吃;食之则是让他吃(楼主以为读Si四声).所以食之的食用作使动.及物动词是否用作使动,关键是看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不是宾语代-表的人、物施行的.如《战国策》: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这里食之是将其食,宾语之是动词食的支配对象,那么这个食就不是使动用法,和上例食之不一样.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之时,也可以用作使动,它的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意思是媪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尊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作动词之时,亦可用作使动.其意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如何如何.如《左传》: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肉在这里用如动词,意为长肉,肉骨是指使白骨长出肉,这便是名为动后又具有了使动意义.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30 18:00
                            回复
                              坐等更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8-30 1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