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774贴子:2,972,560
一楼献给能不断更新自我的人们。


1楼2014-08-23 12:34回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中有无的概念构成了一切概念的前提和基础。老子无为的思想,更是可以彰显整个道德经思想的精髓。可以达成基本共识的一点是,大家认为“无”的概念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无,不是没有,不是“0”,无为并不是不作为。确实,在古人的眼中,一无所有、没有、“0”这个概念是不成立的,中国人的记数单位从一开始,一至九,九九归一,这是一个循环,真正“0”的概念是伴随着现代数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可以说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里不做讨论。我们要讨论的是道德经中所反映出来的无和有的内涵。


    3楼2014-08-23 12:45
    回复
      无这个字,最早就是舞字,舞蹈这种肢体语言和艺术形式,甚至比语言文字的产生还要早,人们在没有共同的语言文字,或者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所要承载的内涵时,往往用舞蹈这种形式体现和传承下来。至今,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就是他们历史的真实记录。所以无这个字的涵义,就是笼统的、抽象的又是整体的、时空压缩的体现。
      有这个字,相对比较简单,就是用手抓肉体的意思,可以抓住的实体就是有,意义很明确。但要真正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有和无是完全等价的两个概念,有并不是指真实存在,并不是指我们的感官能够感觉到的,我们身体能够把握的有形有象的存在,有是无的分化。宇宙万物从整体上说是无,分开来就是一个个有;万物的共性是无,个性才是有。而要证明这一点,要颇费周折。


      4楼2014-08-23 13:02
      回复
        这是要加精的节奏


        5楼2014-08-23 13:06
        回复
          还好,老子第二章给出了生动的说明,我也是从这一章中体会到有无的。因为宇宙整体是无,所以无是不可讨论的,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个个具体的有来反推到无。首先是“形”这个概念,我们说有一个物体存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形,就是我们眼睛可以分辨的、就是我们可以用长度单位来测量的。那么这个形是如何产生的呢?长短相形也!


          6楼2014-08-23 13:09
          回复
            我们从简单到复杂层层去剖析,第一, 我们说物体的长短是如何知道的呢?是比较,把两个物体相比较,就得出了一个长一个短,可见长短的概念不是独立可以存在的,必然有两个以上的物体,而且这两个物体要有眼睛可分辨的判别,如果这两个物体一样,也是不能产生长短的概念的。第二步,这里的长短相形其实不是说长短是相比较而产生的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说长和短是相互赋予的,就象太阳照在人身上产生了影子一样。这里的形字作动词。


            7楼2014-08-23 13:17
            回复
              分析到第二步,其实就可以推出,一个物体的形状不是真实的独立的存在,而只是万物的一个特性,就象牛头上的一个角一样,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个角存在,是因为这部分和牛的其它部分不同,这种不同才是有。但如果只简单的这样说,可能大家还不能认同,还要继续阐述下去。


              8楼2014-08-23 13:22
              收起回复
                有人说了,长短高低确实要两个物体相比较才能区分的,但物体整个形状,也就是个体形象上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不需要另一个物体来比较,并不需要另一个物体来证明不是吗?也就是形是真实而可以独立存在的,不是吗?其实不是的。


                9楼2014-08-23 13:25
                回复
                  楼主,先打断一下,道德经它首先是写给平常人看,就算是写给帝王看的,也没必要写成那么高深,别扭,拗口的语言文字,很多人都把道德经天马行空的发挥注解,却总不想想写经人真的会这么干吗?一些文字,句子,如果要按照你们的发挥来写,完全可以用更加简明易懂的文字句子来表达,而没必要去转10个弯8个角最终完成你们要发挥的内容。
                  比如:无为,小国寡民,愚民,等等这些,其实本来就是那个意思,你们非得去美化,去修饰成别的意思。如果老子真要写出什么“按规律办事,什么大智如愚”,难道没有更直接,更清晰的语言,词汇,句子来表达?非要搞成非主流文字?


                  10楼2014-08-23 13:25
                  收起回复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道德经本身是一经藏二法,一是入世法,一是出世法,因为二法要互相藏于其中,所以有些段落看起来就不是很清晰,要考发挥和脑补,所以就有无数的各种解老。
                    这也是可能性之一。


                    11楼2014-08-23 13:31
                    回复
                      首先,物体整体的形状,是与宇宙时空这个大背影相比较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完整存在,是与除它之外所有的物体相比较而存在的。这还不算,从彻底的观点来说,单个的物体就是本不存在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认知上的局限性。


                      12楼2014-08-23 13:32
                      回复
                        物体不能独立存在,也就是从根本上说,物体本不存在,在科学没有产生之前,这是一个很复杂,很难以让人相信的事实,还好科学为我们不断展示了其真实性。还是从物体的形上来说吧:我们人类之所以可以看得现一个个的物体,也就是说之所以可以将一个个物体从宇宙大背景下分辨出来,是因为我们能够感知太阳光在不同物体上的反射变化,我们因为感知道光线的变化,从而认定有这一物的存在。这里有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佛教的:幡动风动心动这个公案了。


                        13楼2014-08-23 13:38
                        回复
                          六祖坛经中,庙前的旗幡在随风摇摆,一个人说是幡动,一个人说是风动,六祖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也。佛教公案里解释的神乎其神,说成是一切心想生。其实不是的。让我们客观地分析一下,就知道这里心动的真实意思了。首先,我们都会说是幡在动,这是第一印象,并没有错;第二,当你认真分析就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幡动不是自己在动,是风把它吹起来的,根本是风在动不是吗?就象一个睡死的人,你把他抬来抬去,能说是他在动吗?不能吧!第三,你再分析下去,你还会发现,风动也错了,为什么呢?风你能看见吗?看不见你如何知道风在动呢?不能吧!那我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我们的眼睛看见光线经过幡产生的强弱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加上我们的经验,我们知道了幡在改变位置,也知道了风就是空气在流动,而这种感知光线强弱变化的能力,就是我们心的功能,这不就是心动吗?


                          14楼2014-08-23 13:49
                          收起回复
                            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大象无形,好多人都把它当作是一种比喻,一种极致的表达,其实大象无形正是客观事实。就此展开,我们说人类可以看得见物体是有光在帮忙,而我们知道,我们所说的是可见光,只是光谱中很窄的一部分,假如,我们人类可以看见所有的光谱,会是什么情况?我告诉你,我们将什么也不能看见,这就是无,无即全有也。


                            15楼2014-08-23 13:59
                            收起回复
                              所以我绕这么大的弯是要说明什么呢,还是前面提出的,什么是无,无是整体是抽象是普遍联系是物体的共性;反之,什么是有,有是个体是具象是特殊性是个性。从时空上来说,有是暂时的局部的假象,无是永恒的全体和真实。


                              16楼2014-08-23 14: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