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吧 关注:5,404贴子:130,874
  • 4回复贴,共1

【转载】八旗满洲的民族成分 瀛云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偶然看到,不知这篇有没有人贴过。看这个成分,也许对搞清良妃身份有点帮助,蒙古血统的人也可以属满洲八旗的。另外满洲八旗里还有俄罗斯人,传说中八爷和八福会说俄语看来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再八卦一下,满洲八旗里有朝鲜人,看老四的长相,俺猜他娘是朝鲜来源
正文在二楼。


1楼2014-10-12 05:37回复
    八旗满洲的民族成分
    瀛云萍
    “八旗满洲”编成时,总共是402个牛录,其中女真蒙古混合牛录308个、纯蒙古牛录78个、纯汉人牛录16个。后来又加入了朝鲜人和俄罗斯人。总的说以蒙古族的成分为最多,其次是女真人的成分,再次是汉人成分,再次是朝鲜人成分,最少的是俄罗斯人成分。
      一、蒙古人的成分
    初编八旗时308个女真蒙古混合牛录,以女真、蒙古各占一半计算,应当是154个女真个牛录、154个蒙古牛录。154加上78个纯蒙古牛录等于232个蒙古牛录,占总数402个牛录的半数以上。
      属到蒙古语支的达斡尔族,也是八旗满洲的成员之一。他们是太祖太宗两世先后经营黑龙江女真、东海女真时,收入八旗的;清代的吉林将军长顺就是达斡尔族,他姓郭博罗氏,属八旗满洲正白旗。
      乾隆二十二年顷,八旗满洲中还有单由蒙古族编成的牛录三十五个和两个“半牛录”:即镶黄旗满洲旗分中九个,正黄旗中八个半,正白旗中二个,正红旗中一个,镶白旗中四个,镶黄旗中一个,正蓝旗中八个,镶蓝旗中二个半。他们是属于满洲旗分的,与“八旗蒙古”不同。
      这些满洲旗分中的蒙古佐领,有详记其来源。如镶白旗满洲都统下第五参领的第八佐领“系国初从察哈尔地方来归之人丁编立……”(见《八旗通志》卷七“旗分志”七)。又如正黄旗满洲都统下第五参领的第八佐领“系康熙十八年将淮噶尔玛索诺木额附之蒙古及公主随嫁满洲编为佐领……” (见《八旗通志》卷四“旗分志”四)还都不是初编八旗时的蒙古之裔。
    二、汉人成分
      明末,原居辽东的汉人,在明清换鼎的连年的战争中,除逃亡者外,其余都投归满洲,编入八旗。八旗的人口由初编八旗时的402个牛录计,每个牛录约300兵丁,合120,600名兵丁。当时三丁抽一,则全壮丁数为361,800名。每丁以有眷二口计则全人口是1,085,400人。
      在这百万人口中,编成佐领的汉人是16牛录,4,800名兵丁,14,400名壮丁,43,200人口。此外则是战争俘来为奴的汉人,计算在满洲人口户下,不计其数。仅举一例,可见一斑,清太祖武皇帝实录》55页室记有“毁抚顺城,上率大军还,至抚顺城东之野,各营兵齐集出边,至甲板驻营,论将士功行赏。以俘获人三十万分之”。仅这一次战俘就有三十万加入“八旗满洲”人口中,等于全八旗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各次战争的俘呢?由此可见“八旗满洲”中汉人成分之大了。
      八旗满洲中的女真人到底有多少呢?初编八旗时的402个牛录中,一个纯女真牛录也没有,由308个女真蒙古混合牛录中,分出一半计算,是154个牛录,合4万6,200名兵丁,13万8,600丁壮再乘以3,等于41万5,800人口。这41万5,800人口中,除了被俘的汉人外,其奴隶主贵族平民以上的“女真人”也不全是女真血统。如董鄂部是八旗满洲中,女真人口的主要成员之一,但他们却是赵宋皇族的后裔,是女真化了的汉人部落。
      这段的证明,是清代满人昭梿的《啸亭杂录》卷十《宋人后裔》条记曰:“两汉以下,唯宋室最为悠久,虽屡遭变迁,其业犹存。即亡国后,其裔亦未遭酷毒者。按野史谓元顺帝为天水苗裔,事虽暗昧,未必无因也。近日“董鄂治亭”制府考其宗谱,知其先乃英宗越王之后裔,后为金人所迁,处居董鄂,以地为氏。数百年之后,尚有巍然兴者,何盛德之至也。”。
      文中“董鄂治亭”即铁保(公元1752~1824年),字冶亭,一字铁卿,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姓董鄂氏。为清代乾隆四大书法家(成、刘、翁、铁。)之一。这是说清代大书法家铁保,自己考证自己的家谱,确知自家董鄂氏是宋宗英之后裔。非其他史学家考证所得者之可,当然是可靠的。
      考宋徽钦二帝北狩时,宋宗室除康王外,举族三千多人皆同俘,从亡东北,迁于松花江畔的五国头城,即今牡丹江入松花江口的伊兰县地。这批人的子子孙孙都同化于女真人中。
    而彼时女真人绝大多数都随金帝西南入主中原,居留东北黑龙江流域,只是全女真人人口的一小部分,所以三千多人的汉人部落处在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中,是个不小的数目,后来与女真人共同生殖繁衍成为元明时女真人的一部分。他们女真化后,改原来的“赵”姓为“觉罗”(jiaolao)哈拉,就是今天许多觉罗”氏满族之先民。今天诸觉罗哈拉,都基本上复原为“赵”姓,也有例外的是极少数。在松花江一带的宋裔,一部分后随胡里改、斡朵怜两万府南迁,展转落脚于董鄂地方(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是合乎历史变化情况的。今浑江西来的一大支流—大雅河,原名董鄂(冬古、东果)河。在建州女真分化为许多小部落时,董鄂部就住在桓仁县。今天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饶河一带的赫哲(黑斤、黑津)人,也是八旗满洲中女真成员之一。天聪六年(1632年)赫哲部的乌扎拉族即归服后金,编入八旗。然赫哲族也是女真化了的宋帝后裔。此说的字典籍证明如下: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三有:
      三姓中有民觉罗。国初之黑斤秀而黠者来投、因编为旗。其人以国家有民公之封,自以为宋后,因自名为“民觉罗”(伊尔根觉罗)。
      同书同卷又记曰:
      “黑斤”、乃“徽钦”二字之讹音也。在三姓东三千里外散处,东至海边,以渔为生,即以渔皮为衣,故曰:“渔皮笪子”或谓“黑斤笪子”名异而实同也。茋……余内弟左子恕宜任伯都纳巡检,知之最详,为余言之。
    清姚元之(1776~1852)安徽桐城人。此段记事是根据他内弟左恕宜讲的。左公是任过伯都纳(今吉林省扶余县城北)巡检的。伯都纳与黑斤人居住的地方都在第一松花江沿岸,一水相通,春夏秋用船舶,冬用爬犁,交通便利,连络容易,况左公是地方官,调查研究都远较一般治史者为容易,所以他讲述的资料是可靠的。况董鄂为宋裔出在乾隆承平之世,如非史实,清廷岂有不过问之理。由此看来,满汉两族先人的“交叉迁徙”:女真人向西南迁入中原;汉人向东北迁入松花江滨;又“交叉同化融合”迁入中原的女真人同化于汉族,迁到松花江流域的汉人同化于女真族。至明末清初,女真、蒙、汉混成的“满洲人”再同华北迁来的“汉化女真人混成的汉人”再同化、再融合而形成清代的“八旗满洲”新的民族共同体。所以“八旗满洲”绝不等于任何一个古代民族。有人把“八旗满洲”说成单纯女真人的后裔,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旧《辞海》对“觉罗”一词的解释:
      【觉罗】清室宗族之称号。《清会典》“凡玉牒所载以显祖宣皇帝之本支子孙为宗室,以伯叔兄弟等旁支子孙为“觉罗”按此为官觉罗;又有宋徽饮二帝北狩时所留之后裔,居于三姓(即今吉林省依兰县)等处,清初编入八旗者,亦有觉罗之号,是为民觉罗。
      这段释词与《竹叶亭杂记》卷三所记可互相印证。
    三、朝鲜族成分
      八旗满洲中的朝鲜人成分,主要是天命四年(1619年)收入的。是年三月,朝鲜兵助明军进攻后金,被努尔哈赤击败于萨尔浒后,朝鲜助明军统师姜宏立率残部五千余人降于后金,均被编入于八旗满洲之中,后来他们的眷属也陆续迁来。天命九年(1624年)十二月又有朝鲜大臣韩明梿的儿子韩涧、韩义兄弟来投后金,亦被编入八旗之中。
      到乾隆二十年顷,八旗满洲中还有由朝鲜人单编的六个牛录:即正黄旗满洲旗分有二个朝鲜牛录,正红旗满洲旗分有四个朝鲜牛录。每牛录以300兵计,六个牛录则有兵1,800名,当时是务丁抽一,则应有壮丁14,400名则全人口应为43,200人。其中正黄旗包衣第四参领的第二高丽佐领“系中初编立……”(见《八旗通志》卷四旗分志四);正红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的第十二佐领“系国初从朝鲜来归人丁编立……” (见《八旗通志》卷六旗分志六)。
    四、俄罗斯族人成分
      八旗满洲中的俄罗斯人,都是顺治五年到康熙二十二年间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立的佐领。到康熙二十二年顷,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即由俄罗斯人编成的。(见《八旗通志》卷五旗分志五)。
      有诗为证曰,这就是:民族血统似江流,汇集百川归下游,百川各有源名在,江水谁知是哪流。
      注:本文摘编自“八旗源流”,大连出版社,1991年12月版。作者瀛云萍先生,著书时年近八旬,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著名学者。


    2楼2014-10-12 05:38
    回复
      只知道会说俄语的是九爷~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0-12 07:50
      回复
        嗯,九会的就多了吧,至少还会拉丁文。不过俄语借了蒙文不少词,八那个时代,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没出生,彼得搞不过那帮东正教蒙古后裔,那时的俄语大概和蒙语更近,八学几句应该没什么难的,其实,那时候俄国宫廷里也是懂蒙语的,彼得之前,曾经以说蒙语为荣的,估计和后来他们以说法语为荣差不多。


        4楼2014-10-12 17: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