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布袋戏吧 关注:196,092贴子:3,575,551

[科普]霹雳某些人物情节的联想·第67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比玄同偶头的三个造型,还是喜欢高马尾吖~(@^_^@)~


1楼2014-10-20 19:40回复
    2楼2014-10-20 19:42
    回复
      抓住神棍一枚!

      君君我把签做好咯,看看行不?
      顺说,我有点强迫症,所以图实际尺寸比较大QAQ


      IP属地:江苏3楼2014-10-20 19:44
      收起回复



        这是《开天记之创神篇》第13章的截图,这是论剑海沉剑湖湖底的情形:在红色沉剑湖的湖底,有众多残剑。
        红色的湖,以及湖底的万剑尸骸,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传说中和地狱相提并论的湖——硫磺火湖。


        4楼2014-10-20 19:45
        收起回复
          “硫磺的火湖”在《启示录(Revelation)》(《圣经·新约》最后一章)中出现过多次。硫磺能着火,《圣经》中最早提及神火是在《创世纪(Genesis)》(《圣经·旧约》第一章),当时神将硫磺与火降在所多玛蛾摩拉和其它二城,使之化为灰尽。
          《启示录》是《圣经·新约》的最后一章,据说是耶稣的门徒约翰所写的,主要是对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接二连三的大灾难,世界朝向毁灭发展的末日光景,并描述最后审判。

          《启示录》第19、20、21章记载了一些关于硫磺火湖的内容,大致如下: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
          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启示录》第14章还描述硫磺火湖是一个昼夜受痛苦、永远不得安宁的地方: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受它名之印记的,昼夜不得安宁。
          ********
          《圣经》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地方:地狱、阴间、硫磺火湖。
          对于地狱和阴间圣经也没有那么清楚说明,我们也无法理解那么清楚,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地方都不是好地方,也不是好去处,同样是痛苦的地方,自从人类先祖犯罪后,不与他犯一样罪的人也都在他的权下,罪是一人入了世界,死又从罪而来,凡是有罪的人都得去阴间和地狱等候神公义的审判。
          而硫磺火湖,这个地方似乎更为可怕,就是死亡和阴间都得扔在这里面,堕落的天使也会在硫磺火湖里受到惩罚。
          ********
          《圣经·旧约·以赛亚书(Isaiah)》记载“明亮之星、晨光之子”因为骄傲而要与神同等,结果被神摔下来,他带领三分之一的天使一同被打下硫磺火湖。
          后来很多人根据这段记载,认为“明亮之星、晨光之子”就是路西菲尔,他因骄傲而带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叛出天堂,坠落硫磺火湖,成为恶魔路西法。


          5楼2014-10-20 19:53
          收起回复
            道友分析的乳齿到位~!~!~!~!


            6楼2014-10-20 19:56
            收起回复
              硫磺火湖是神话传说中的东西,现实中,火山口的熔岩湖很像“硫磺火湖”。

              熔岩湖(lava lake)是由溢出的熔岩在火山口或破火山口洼地内长期保持液态而成的湖。
              火山喷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爆炸式喷发;一种是溢流式喷发。前者是一般人通常印象中的火山喷发形式;而后者的主要形式就是熔岩湖。
              而决定这两种形式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岩浆组成成分的不同造成的。爆炸式喷发的岩浆为酸性岩浆,里面有很多二氧化硅这样的挥发性成分,有点像可乐饮料,在高压下面这些挥发成分是和岩浆结合在一起的。一旦接近地表压力降低,这些挥发成分就和流体分离出来,形成了激烈的喷发。

              而溢流式喷发的岩浆较少有二氧化硅等挥发成分,它们本身也更稀薄一些,在压力下面就像瓶子里的水一样被挤出地表,从而形成了熔岩湖。这种岩浆在遇到水的时候也会爆一下,就像油锅中滴进水一样爆开,但这种爆发只是短暂的。

              上图是尼拉贡戈火山的熔岩湖。
              尼拉贡戈火山熔岩湖(位于非洲中东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堪称非洲大陆的一大奇观。火山坑边缘海拔约11380英((约合3414米),熔岩湖深度达1300英尺(约合339米)。
              尼拉贡戈火山是活火山,也是非洲最危险的火山之一,1948年、1972年、1975年、1977年、1986年、2002年都发生过猛烈喷发。其中,1977年1月火山喷发在近半小时内共造成约2000人死亡。


              7楼2014-10-20 19:59
              收起回复




                这是《开天记之创神篇》第13章的截图,这段情节是红冕边城出了个新人物,新人物有一张令人一见难忘的脸,以及用音乐操控毒虫的手段。
                鉴于以前就说过苗疆蛊毒什么的,现在就说一说音乐控制毒物吧。


                8楼2014-10-20 20:18
                收起回复
                  在印度,蛇类在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印度人崇拜蛇,视蛇为“神”的化身,而眼镜蛇尤受崇敬,被称为“努拉盘布”,即“善蛇”。

                  印度有蛇庙、蛇村、蛇舞、蛇船赛,每年还有蛇节。
                  祭拜蛇神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仪式,许多印度教徒会在蛇节那天给蛇神献上鸡蛋和牛奶作为供品。
                  每年8月份的蛇节,任然庆祝蛇节的印度城市市民不分男女老少,统统会不约而同到郊外去捕一次蛇,他们将捕来的蛇集中放置到一座古老的庙宇里“囤积”。
                  吃过晚饭后,他们就会来到庙宇里,争先恐后徒手捉起一条蛇或数条蛇,步出庙宇外开始尽情狂欢,与蛇共舞。尽管众多人会被蛇咬伤、缠伤,但他们却引以为豪。这些人认为,被蛇咬、缠了预兆着今生今世无灾无病。
                  在虔诚的印度教徒眼中,蛇并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只要人无伤蛇之心,蛇就没有害人之意。外表威猛的眼镜蛇更是财神的化身,只要你善待它,并供它食物,命中一定会走好运。在印度许多农村都有香火缭绕的蛇庙,有些尚未生育的善男信女,为求得一男半女,对庙里供奉的蛇神更是顶礼膜拜。


                  9楼2014-10-20 20:21
                  回复
                    千百年来,在印度,舞蛇是一项传统娱乐项目,表演舞蛇也是许多印度人赖以谋生的手段。
                    表演中,眼镜蛇的颈部在抬起后会膨胀开,颈部的颜色也会由黑色转为褐色,再由褐色变为浅褐色,在阳光下,其颈部甚至呈现出半透明状。此时的眼镜蛇似乎会根据笛子的音拍舞动蛇身。

                    可根据动物学专家的分析,眼镜蛇根本听不见人类听力范围内的声音波段,即它们事实上听不见舞蛇者吹奏的乐器。
                    蛇的听觉很不灵敏,只能听到频率很低的声音,所以它不可能对玩蛇者吹奏出来的音乐有所反应,更不用说随其节奏跳舞了。
                    动物学家说,眼镜蛇确能感觉玩蛇者的脚在地上轻拍、木棒在蛇筐上敲打的震动,一旦蛇感到有动静,它会从蛇筐里摇摇摆摆地探出头来,寻找出击的目标。
                    而蛇之所以要左右摇摆是为了保持其上身能“站立”在空中,这是它们的本能,跟吹奏音乐无关。因为一旦停止这种摆动,它就不得不瘫倒在地。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眼镜蛇的“舞蹈”实际上是一种防御姿势,眼镜蛇是靠察觉乐器的摇晃而相应地做出摆动姿势。
                    蛇虽然听不到人类听力范围内的声音波段,对于从地面传来的震动却很敏感,所以人在荒凉草地上劳动或行走时,用棍棒敲打地面或故意加重脚步行走,就能把蛇吓走,这就是"打草能惊蛇"的道理。


                    10楼2014-10-20 20:25
                    收起回复
                      实际上任何音乐对于蛇都是一样,并没有一种最吸引蛇的音乐。在舞蛇人手里,眼镜蛇顶多只是对它看见的长笛有反映,而不是对长笛发出的声音。

                      如果眼镜蛇觉察到可能有危险时,这些似乎对音乐“着迷”的眼镜蛇就会直立起来,对着长笛的运动开始扭动他们的身体,在人们看来好像它们在随着音乐跳舞。如果这时它们对长笛发动攻击,舞蛇人将会惩罚它们,这样眼镜蛇就再也不攻击长笛了。
                      大部分眼镜蛇的毒牙被拔掉了,即使没有被拔掉,它们攻击的范围也有限,只能攻击到它们体长范围内的“敌人”,就像你将肘部放在桌子上打你自己的手一样。眼镜蛇的天性是防御,而不是攻击。

                      至于居中的蝎子,蝎子是没有耳朵的,可以说,蝎子也没有听觉,听不出音乐曲调什么的。
                      蝎子、蜘蛛等昆虫是靠身体上的绒毛(例如腿上的绒毛)感应声波带来的震动的。所以人走路产生的震动,声音带来的声波都会让蝎子产生反应。不过,似乎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声波可以吸引蝎子的。


                      11楼2014-10-20 20:27
                      收起回复



                        这是《开天记之创神篇》第13章的内容,失忆的素还真遇到了被泰山石镇压的奇怪少年,从抢先骗来看,素素拔下了泰山石上的令旗,解放了被镇压多年的奇怪少年……话说《西游记》色彩要不要这么浓重,素素似乎是唐僧的角色,而奇怪少年则是孙悟空了。
                        之前也有跟道友说过要八一八孙悟空相关的故事。


                        12楼2014-10-20 20:48
                        收起回复
                          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关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
                          近百年来,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型有多种学说。
                          ********
                          孙悟空文化原型的三大说法:
                          (1)本土说——由无支祁演变而来
                          代表人物:鲁迅
                          “本土说”也称“民族传统说”,始自鲁迅,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qi)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无支祁,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并且亲自下达命令给神兽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这是大禹治水的壁画,左边是大禹召集群神与无支祁战斗,右边是大禹用山石镇压了无支祁。


                          13楼2014-10-20 20:52
                          收起回复
                            (2)外来说——印度神猴哈努曼
                            代表人物:胡适
                            “外来说”也称“印度传入说”,始自胡适,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哈奴曼(Hanuman),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哈奴曼帮助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从魔王罗波那(Ravana)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Sita),烧毁魔王的楞伽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回药草,救治罗摩的伤兵。罗摩为报答他竭力相助赐他长生不老。
                            穿着中的哈奴曼聪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和多次救助罗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其形象通常为一武士,手持硕大棍棒,脚踏楞伽城守护女神,或双膝跪倒在罗摩和悉多面前,双手合掌胸前,其神态虔诚恭敬。

                            (3)混血说——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
                            代表人物:季羡林
                            “混血说”也称“综合典型说”,这种说法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首倡者是持“进口说”的季羡林先生。
                            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
                            换句话说,孙悟空的形象是—个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


                            14楼2014-10-20 20:54
                            收起回复
                              孙悟空现实原型的两大说法:
                              近百年来,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型研究始终包括文化原型和现实原型两个层面,而现实原型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说法:

                              (1)唐代高僧“释悟空”说
                              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
                              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
                              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2)胡僧“石磐陀”说
                              有学者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
                              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于玄奘,石陀磐是玄奘的向导;石陀磐也是个行者;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
                              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15楼2014-10-20 20: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