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联教育吧 关注:95贴子:670
  • 0回复贴,共1

博联教育专家指出央财法学考研复习备考的关键指标——理解力和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何取得央财法学考研的成功?很多同学向博联教育反应,央财法学考研的题目很简单,但为什么实际得分并不高。语言学上,有一个关于“理解力和产出力”的理论。博联教育把这个理论引入到复习备考中。理解力与产出力的关系:第一、理解力是基础,决定着产出力的多少;产出力是目的,只有知识的产出,才能够得到分数,进而反映出理解的多少;第二、理解力和产出力相互促进。下面博联教育具体阐述一下这个理论。
第一、理解力是基础,决定着产出力的多少;产出力是目的,只有知识的产出,才能够得到分数,进而反映出理解的多少。万丈高楼平地起,千年屹立靠地基。高大的建筑物都有一个牢固的地基做保障,地基的牢固决定大厦的规模与高度;如果地基不牢,再雄伟壮观的大厦也会坍塌。所以,要想建造起一座举世瞩目的大厦,就必须打好地基。而在央财法学考研复习中,理解力就起着地基的作用。很多人根据央财法学纯主观题的特点,就感性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考央财法学只要把教材背诵下来就可以了。其实这个结论,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第一点、哪怕央财法学只考纯主观题,只考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也不仅仅是只要把教材背诵下来,就能搞定的一门考试,对于央财法学考研的题目的特点,之前也已经分析过。研究生是选拔性考试,肯定不是单纯考察的记忆能力。第二点、把教材背诵下来,也基本上算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央财法学考研考9门,至少需要背诵几百万字,怎么可能背诵下来。所以,准备央财法学考研的考生们,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复习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复习。在复习的第一轮,也就是建立“知识树”的过程中,一定要侧重对知识的理解,重点强调理解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第一步是先把书读薄,第二步就是再把书读厚。而第一步“把书读薄”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体系化的过程,因为众多的知识,只有进行体系化才能够简明,并且容易理解。就拿法理学的第一章内容来说,很多考生在刚开始复习的时候,都会比较迷惑甚至是反感这样的法理学。但是如果进行理解力的强化,梳理出知识体系以后,无非就是三个方面: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知识树建立了之后,对于这章的内容把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然后到了第二步就是“把书读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是重点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就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法的概念,反映到名词解释上,也许就是一句话,但是真正背后的思想流变或者是概念的多义性,却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的。对于这个点的“理解力”就反映在了西方法学的不同流派对于法的概念的争论,法的多义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概念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当然,这个理解力,没有硬性的标准。因为体现在法的概念背后的“西方法学不同流派对于法的概念的争论”就会有成千上百的专门教材的论述。当然,我们不必,也不可能理解的那么深刻,但是只要侧重这方面的理解就会对以后的复习大有裨益。我们可以形象的对这个问题做个比喻:理解力这个地基,决定了你总分的高低。如果你不进行理解的记忆,也许,十米以下的大楼,你可以盖起来,但是,一旦考的知识要求你盖二十米的,由于你缺少理解力这个地基的支撑,所以,你就没有办法回答出来。现在有着充足的备考时间,所以,在复习的前期,特别是第一轮,一定要尽可能的把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为后期的强化和冲刺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二、理解力和产出力相互促进。以上我们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理解和产出的重要性,但是从整个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来说,前期的备考,是侧重理解,后期的冲刺是侧重记忆。但是两者必定是相互促进的。往往一些考生,复习并没有一年的时间,或者也并没有完整的经过三轮,在前期对教材浏览了一两遍之后,就快到考研了,或者只有两三个月,这时候,也要进入强化记忆,因为记忆能够带动理解,而且在后期,鉴于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进行强化记忆,不让自己对备考的知识进行消灭,很容易担心复习不完,或者产生焦躁。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进行了强化性的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拉动理解。博联教育的老师经常说,“得法是成功的关键。”但是博联教育的老师也说过,“方法是用来用的。”如果不用,再好的方法也只是空中楼阁。博联教育希望能够有一些前瞻性,能够在此刻压力还不明显,备考还不紧张的情况下,就尽快的投入到行动中,赢在起跑线上。
当然,再好的方法,如果不靠人的执行和努力,一切也只是空谈。博联教育的崔老师打过比方,这就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你通过导航仪知道该如何从这一点到达另一点,而且是最佳的路径。但是,你不发动汽车或者你的汽车没油了,就是有再好的路径和方法,你也只能是原地不动。所以,方法很重要,但是努力更重要。备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过程,所以,如何能够在复习上持之以恒,并且通过最佳路径去备考,在下期的采访中博联教育会进行详细论述。


1楼2014-10-23 13: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