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想象吧 关注:141贴子:2,150
  • 0回复贴,共1

《道德经》第十章 (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空海法师在《老子道德经精髓》中的讲解: -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柔致,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第十章里,老子就是跟大家介绍有为法的修行方法究竟是怎么样的。
“载营魄抱一”,用现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就是:我们要来到身心灵的统合,身心的合一。简单地讲就是身心合一,展开讲就是身心灵的统合、合一。
“载营魄”讲的就是身心,把它细分就是身心灵。“抱一”就是合一。我们具体讲就是:你能不能来到,你的身跟心完整地对交?
一般人常常是,你的身是在这里,而你的心却是跑到过去或冲向未来。一般人的心很少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一般人的心很少跟他的身对焦。所以一般的人常常是身心分离的,人在这里,心却在那里想东想西,想未来,或是忏悔着过去,懊恼着过去。
所以很多人他变成这样啊:忙忙碌碌地过一生,也盲盲目目地过一生。不是说绝对,不是说全部,我讲的是很多人。我们对盲盲目目过一生的人,我们说他的一生就像行尸走肉。
行尸走肉,就是在描述一个人的心跟身是分离的,身在这里,但他的心却跑掉了,跑到过去,跑到未来,或是在构筑他所要的一个梦幻世界。
很多修行人,他就觉得这个世间是苦海,这个世间很不好,这个身体是罪恶啊,所以他否定这个身体,否定这个世间,然后他的修行是遥寄未来的世界。这样你的心都是冲向未来,而没有活在现在。你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活在现在,你就不可能见法,因为法就在眼前,就在当下。大自然的真理实相,它就是在眼前,在当下在流露啊,毫无遮掩,只在于你有没有身心宁静下来仔细去看而已。
所以老子首先就希望大家:你要身心合一啊,你要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啊!所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你能不能不再让身心分离,不要再活在梦幻世界呀!你身心合一你才能够看清楚眼前当下,以及大自然在跟我们启示什么,大自然的特征特性是怎么样的。道就在眼前,你要身心合一你才能找到道啊!
“专气柔致,能如婴儿乎?”我们能不能心不要散乱,能不能不要活在过去,活在未来?我们要这样一心把心清静下来。专气就是专心,心不要散乱。致柔,就是要让我们的身心逐渐地柔软下来。
一般人,他常常会有很多的不满,或是看不惯眼前的一切,所以他就是一直地逃或是一直地冲。要逃要冲你就会用力,所以你越逃越冲,你的身心就会绷得越紧,时间久的话,它就会僵化僵硬。身心柔软不下来,就是因为你有太多的要和太多的不要。你不能够接受眼前的一切,所以你应该专气致柔,身心柔软下来,停下来,慢下来,静下来,载营魄抱一,然后心清静下来,不要再跑了,不要再冲了,像婴儿那样柔软下来。老子很强调能够回到婴儿,能够回到赤子之心。
那为什么老子希望我们能够回到像婴儿那样的赤子之心呢?小孩子的心灵是维持在比较接近“道”的心灵状态。小孩子的心灵是比较单纯的,有着单纯的心,比较清静的心,所以小孩子看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的新鲜。小孩子的问题特别多嘛,他们会问东问西,因为他们很好奇很新鲜。你带小孩子到公园、动物园或户外去,他们看什么都好高兴,好新鲜,因为他们没有带什么成见。一个新鲜的心灵来看眼前的万事万物,他们会觉得好新鲜,好新奇。所以你们看,大人带着小孩子出去游山玩水,小孩子总是蹦蹦跳跳,很快乐,还唱歌;大人却总是说:“你好烦哪,你能不能静一点好不好,你能不能乖一点?”
还有,大人带着小孩子游山玩水,大人总会觉得,这个我看过了,那个没什么啊,你们小孩子总是这么无聊啊,这个我们上个月已经看过了,这个没什么啊,那你怎么还那么高兴?包括玩游戏,小孩子总是玩得很陶醉很快乐;而大人呢,一玩游戏,就很容易起冲突,不然就是玩方城之战,然后在那里动脑筋,会有许多的得失之心,所以老子希望我们能够回到赤子之心。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大人是为人师表啊,我们是可以教小孩子啊,小孩子应该跟我们大人看齐学习啊!但是我跟大家勉励的一点是,事实上大人是应该跟小孩子学习啊!学习小孩子他们的单纯,他们的赤子之心和他们的纯真。人越经历社会上滚滚红尘的历练,如果你没有把持住的话,往往我们的心灵就会被污染得越多。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你要修道,要恢复道,那一定是往返璞归真的方向走,一定是要逐渐地恢复我们的赤子之心,恢复我们清静没有染污的心。一定是这样。
所以,如果大家会看的话,小孩子流露出的那一种天使的脸孔,纯真无邪的脸孔,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可以让我们照。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清除。清除我们心灵上的、心里的那些污垢,清除我们心灵里的那些不正确的观念知见,能不能使我们的心灵来到没有瑕疵?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前面讲的是净化我们自己,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成长,这一句话讲的是,当我们为百姓服务,为众生服务,为家庭服务,为家庭成员,为亲戚朋友服务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秉持一种无我无私的精神?“爱国治民”,那都是在付出行动。
“能无为乎”,这个“无为”不是说没有作为啊,不是说不要去做啊,而是说,我们去做,但我们能不能来到没有自私之心,无我无私,还有很多的作为。就好像父母亲对小孩子太过溺爱,总是管东管西管的太多,所以让小孩子觉得好烦啊,所以小孩子常常是被爱得很痛苦,很有压力。这就是你在爱国治民时,你付出爱的当下欠缺智慧,你没有体会到那种无为的精神。小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付出,但是我们的很多付出,是小孩子不想要的,所以当你付出很多爱时,他们反倒觉得你是唠唠叨叨的。
你付出爱,但如果你不能体会到什么叫“无为”,你觉得,“我这是在关心你啊,在为你好啊”,但因为你体会不到无为,所以什么是应该付出的爱,什么事不必多关心,不必多关怀,不必多讲话,这个分寸如果没有拿捏好的时候,你总是用你的知见,用你的习气去运作,小孩子就会被你爱得很痛苦,家庭的另一半也常常会被你爱得很痛苦。
所以我们真的要体会到,能够“为”,也能够“无为”。当然这里面要有智慧去分辨,什么是该提的,什么是该放的。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讲的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我们的五官,我们的六根。每天我们的眼睛向外看,耳朵向外听,嘴巴要讲话,这个叫天门“开阖”。我们一般人眼睛看出去,就是在审判别人的是非好坏;这个对,那个不对;这个应该,那个不应该;这个是美,那个是丑;这个是好,那个是坏。我们的心里面背负着很重的包袱,觉得这个不符合我们的框框,当然你觉察不到这个不符合自己的框框,然后你用你自己的意识去判断: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对,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然后进一步就是,我要替天行道,我认为不对的,我就要教训你,我认为不好的,我就要纠正你。结果人世间就不断地在冲突,你看不惯别人,别人也看不惯你。
一般人总是看不惯别人,然后去过问,去干涉别人;同样的,别人也看不惯你,一样的要干涉你。所以你会觉得痛苦,别人也会觉得痛苦,那结果是都在那里互吐苦水。
老子就跟我们勉励,“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个“雌”是跟“雄”来对比的:“雄”就是刚才讲的那一种强势啊,要去干涉,要去过问啦,看不惯啦;而“雌”呢,就是那种阴柔,柔软柔和,而且含有一种慈悲,含有一种大爱。
每天我们的五官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六根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展现出慈悲、大爱、柔软,能不能用柔软的心来接触人、事、物,用慈悲的心、柔软的心来善待人、事、物?能够这样,那你的内心世界就会越来越祥和,冲突就会越来越少。这是成圣之路啊!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所以老子很容易被人误解,也是因为道德经太简短,但高人出招那就是干净利落。
问题是,就因为老子的语言太言简意赅了,所以一般人要了解“道德经”里面的深意不容易。包括老子讲“无为”啊、“无知”啊,很容易被众生理解成,认为老子在推行愚民政策,认为老子不希望我们开启智慧,不希望我们有智慧。真的绝对不是这样!
老子要我们,不要去学那些世智辩聪的狡猾狡辩啦,不要去学那些学了后认为自己饱学多闻,然后总是看不惯别人,认为自己学问高,那个就是世智辩聪的智慧。你学了那些,对你本身反而会造成你跟众生在冲突。老子反对的是那些狡猾的世智辩聪,老子绝对不是要让你不要有智慧。不是这样。老子的智慧是世界顶尖的,一流的。
他这里提到,你能不能来到明白四达,也就是了悟宇宙的真理实相,真的了解宇宙的真理实相,了解生命的实相,真的很有智慧,也很慈悲,也就是真正成为一位开悟者,明眼人。
“明白四达,又能无知乎?”也就是说,你在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你不会展现那些世智辩聪,不会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不会在那里气势凌人;你展现出来的是,我们虽然有实力、有智慧,但这个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为了服务众生的,是用来利国利民的。
这里都是老子在跟我们讲,怎样真正地走在“道”上,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你能够真的这样做,你就能!因为你的身心逐渐地宁静清静,所以你就能逐渐地体会到“道”的特征特性是怎么样的,然后你就能展现出道的德行。这个就叫做得道之人,他就自然地就会展现出这样的德行出来。


IP属地:辽宁1楼2014-11-16 23: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