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历史吧 关注:1,012贴子:4,060
  • 3回复贴,共1

云南蒙古族的姓氏源流分布及特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简介】马世雯(女(白族),云南洱源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1楼2014-12-08 11:46回复
    摘录部分 仅供参考。。。
    。。。。
    云南蒙古族的姓氏源流分布及特点
    从姓氏方面考察,进入云南的蒙古族及其后裔现有旃、伙、杨、官、华、朵、招、期、普、禄、奎、赵、王、马、余、伍、铁、方、海、鲜、他、元、滕、包等。不同历史时期进入云南的蒙古族,其姓氏既与故乡有着渊源关系,也同样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2楼2014-12-08 11:47
    回复
      。。。
      (七)“铁改余”(余姓)姓氏源流及分布从!%世纪)%年代起,居于云南曲靖、文山、宣威等地及居于四川省、重庆市、甘孜州泸定县、乐山、盐源县、凉山州越西县、西昌地区和居于贵州省大方县、道真县等云贵川三省的一些保存有清代至民国年间《铁改余氏宗谱》的余姓,称其先祖为蒙古族的情况,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及一些民族工作部门的关注。在余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余姓先祖铁木建(见)是铁木真后裔,铁木建有九个儿子,一个女儿,九子一女婿均经科举入仕,有“九子十进士”之美称。因功高震主遭人陷害,九子一女婿出逃,至一渡口准备渡江,被人盘问姓名,铁氏兄弟无准备一愣,这时江中跃起条大鱼,急中生智,说姓“鱼”才得以渡江脱险。为谢大鱼救名之恩,子孙将“铁”姓改为“余”姓。后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因人多招人耳目,决定分散逃命,临分手时,为以后子孙相认,作诗一首,挥泪告别,隐姓埋名,逃匿四方。约定今后子孙能背出“十言盟誓”诗者,就是“铁改余”的后代。另一说为元末时,红巾军农民起义军追捕蒙古贵族,铁家出逃,正如家谱中记载有“红巾赶散入西涯”之句。分手后,九子一婿有的留安徽,有的逃至四川华阳、内江、峨眉、宜宾、长寿等地,继而一部分又迁入贵州、云南。至今,无论在云南还是省外四川、贵州,只要说是“人未余”(不是本姓余),而且有家谱记载祖先为蒙古人的(奇吾温胡人),又会讲“铁改余”的传说故事,能说清是哪个兄弟后裔的,均视为一家人。不少余姓村寨过去均保存有家谱,曲靖市麒麟区余家屯《铁改余家谱》云:“我余之祖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人出焉。”在曲靖市沾益县秧田湾小哨,立于民国八年的余姓墓,上书余姓“乃奇渥温胡人也。”在宣威市迤谷村也有立于清道光年间,且有类似字样的余姓碑文。在数本滇东、滇东南文山州余姓蒙古族保存下来的家谱中(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开头就写明其渊源、族别。近些年,他们中的一部分得到相关部门批准,恢复了蒙古族的民族成分。


      3楼2014-12-08 1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