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境琴心吧 关注:67贴子:7,251
  • 5回复贴,共1

【转文】“80后”为何集体怀旧:因成长单调却经历丰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注明:选自凤凰网
原文来自:2011年04月26日 08:19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丹韵


IP属地:湖北1楼2014-12-14 19:27回复
    ● “80后”出生于集体主义的营养水,吸收新的开放多元潮流,再到如今面临个人奋斗的竞争环境,这样的落差,也是造成他们谈起童年就津津乐道、倍感温馨的原因。
    ●今天 “80后”的怀旧,不是那种厌世、颓废、消极的怀念,而是有感情要发泄、要沟通、要满足的一种生活方式,绝非沉溺于过去、看不到未来、退出舞台的沧桑感。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于海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
    解放观点:微博和论坛中, “80后”发布小时候的玩具、零食、怀旧贴和成长话题,总是被争相灌水,跟帖无数;网店中,“80后”怀旧主题的物品也是卖得很火爆;视频网站,类似的怀旧短片比比皆是……“80后”刚年近30,那么早就集体怀旧,究竟意味何在?
    于海: “80后”的成长背景非常特别。中国社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从原来的教条僵硬、不关心世俗价值,逐渐发展为富足多元、关心每个人感性权利、追求个人幸福。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启蒙热等,一波接着一波,个人创造力开始释放,城市增加了各种新机会,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全社会处在发展的共赢阶段。几乎所有家庭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改善,孩子可以读大学,农村知青可以回来,大众关心大师,青年人充满理想,讨论文化,醉心于国家的未来蓝图……
    尤为特殊的是,那时的计划经济,仍然给人某种稳定和保障,而同时,市场经济的活力又被唤醒。因而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既衣食无忧,又享受着市场经济的最初活力。他们实际上没有受过苦,但他们的成长经历很丰富。出生以后,刚刚经历的社会转型,正在从单一向多元文化发展、从国家塑造人生一切到主动自我设计,一步一步变化,告别了原来的匮乏。可以说, “80后”生活在释放人性的时代,童年的回忆,充满美好温暖的东西,还带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比如当年的小孩很流行看《小鹿纯子》、 《一休》等电视剧,虽然假,但深入人心。
    与此相比, “90后”的经历可能更加单调。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大家都忙着赚钱,社会的价值观反倒单一起来。市场经济开始出现失败者和获益者,理想主义的情怀渐渐淡出。 “80后”一般是上中小学以后才开始有自己的卧室,“90后”一出生基本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了。因而,“90后”更认为生活的一切理所当然。你不能说“80后”的道德是全面的,但至少他们的道德是正常的,比起父辈来,他们拥有更正常的同情心、更正常的公民心。比起 “90后”,他们又拥有更丰富的转型变化经历。
    解放观点:因而有人认为 “80后”的怀旧,其实是在减压,把自己置入童年单纯美好的场景中,以减轻现实压力。您怎么看?
    于海:怀旧一定是出于对比。比如上海上世纪90年代的怀旧,始于大发展时期。这种怀旧不是挽留,而是面向未来,拿过去的辉煌作为未来的蓝图。之后诞生了上海怀旧的代表作之一 “新天地”,让过去市井的石库门,成为时尚之地。
    同样, “80后”的怀旧,也是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大学扩招、自主择业、商品化浪潮,要求现在的 “80后”房子要自己买、职业要自己找。他们本来是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走过来的,童年面临的是各种发展希望,就连上大学也比较顺利,就一代人而言受教育水平迄今为止最高。可一旦毕业,忽然发现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什么都要自己追求。城市急剧的白领化、金融化、服务化,既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经济的诱人和残酷,一切都趋向商品化的世界,是他们的父辈从未有过的。作为大部分已经工作的 “80后”,今天实际上经历了两重世界。童年的怀旧,自然对激烈竞争的现实,有巨大安抚作用。
    解放观点: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 “80后”的成长过程往往缺乏心灵沟通,如今在网上与陌生的同龄人一起怀旧,是否也是童年的孤独感、归属感的释放?
    于海:大多数孩子和父母交流都是有限的,独生子女更减少了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如今触景生情,共同怀念小时候吃过的跳跳糖、用过的铅笔等,引发沟通热情,其实还是一种友朋的感情。本来天南地北分散的“80后”们,由于共同的物件,仿佛找到了交流的伙伴,这仍然属于青春期的情感。今天已经工作的 “80后”们,一毕业就埋头打拼,沟通机会可能更少。因而年轻人有更大的动力想去表达些什么。
    此外, “80后”的童年,仍然留有集体主义的痕迹。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方面集体给予的保障依然有效,一方面自主设计人生的理想开始萌芽。九十年代后,大部分市场导向的机构,不再有共同体的温情,讲究个人绩效,高度商业主义。因而 “80后”工作了以后,就发现与童年的生活完全不同,掉进了丛林法则。他们出生于集体主义的营养水,吸收新的开放多元潮流,再到如今面临个人奋斗的竞争环境,这样的落差,也是造成他们谈起童年就津津乐道、倍感温馨的原因。可能 “90后”心理上更能适应当下的社会变化。
    解放观点: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更替频繁,也让“80后”生出一种早已历经一个时代的沧桑感。时代更迭太快,是否也是年轻人早早怀旧的原因?
    于海:确实如此。如果生活一直没有变化,目前的生活就是过去的延续,也就不需要怀旧。一般怀旧总是经历很长一段时间,饱经沧桑以后,才会冒出来。因为曾经有过的东西不存在了,今后也不会再拥有,上了年纪又不得不退出今日世界的创造舞台,怀旧自然就开始了。比如我们这一代人怀旧,会怀念红色歌曲。这种沧桑感,必然和时代变化有关。
    以此来看, “80后”目前就如此怀旧,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东西,大多已经消失。他们的人生经历才三十年,但已经从新旧制度并存的时代,一下子被推到一个竞争的新时代。不过,我看他们未必变得沧桑。现在的 “80后”正是事业的上升期,对人生充满谋划,野心勃勃,面向未来。所以,今天 “80后”的怀旧,不是那种厌世、颓废、消极的怀念,而是有感情要发泄、要沟通、要满足的一种生活方式,绝非沉溺于过去、看不到未来、退出舞台的沧桑感。毕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童年经历,对他们的未来帮助不大,怀旧只是感情的需求,不是认知的需求。说到底,也就是年轻人日常情感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IP属地:湖北2楼2014-12-14 19:28
    回复
      我是90后,我也很怀旧,二三十年前的经典,依然会被我翻出来回顾,而每一次的回顾,都会让我陷入其中,举几个例子:
      82版《西游记》六小龄童,迟重瑞,马德华,闫怀礼,主演的
      每年的寒暑假,每一次的重播,我都会看,虽然说,那是的技术不如现在,但是,那个时候是最真实的,那时候的演员也是最敬业的
      93版《包青天》金超群,范鸿轩,何家劲,主演的
      虽说,这一部剧的重播率不高,可是,当年创下236集的记录,,在当年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风靡了整个东南亚


      IP属地:浙江3楼2014-12-15 10:02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北4楼2015-08-31 0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