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手绘吧 关注:259贴子:279
  • 7回复贴,共1

【转】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以为愿意分享自己故事和经验的大神,或者是,大哥哥,读他的故事收益颇多,拿出来给大家分享
原文链接http://johdu.lofter.com/post/1cc1199f_3a1481a
同时在这里向他表示感谢


1楼2014-12-27 00:13回复
    ——致奋斗在工业设计及其他设计领域的同学
    我是一名八零后工业设计师。八零后,是被拍死在沙滩上的一代,前辈们已经将就业奋斗的框架搭了起来将多数的我们禁锢。后辈们看到被拍死的我们,及时对人生从新规划转型。只剩下我们留在而立之年长叹。
    (图为我最新的设计 NOKIA LUMIA 730/735)
    工业设计是一个外表光鲜,实际很苦的专业。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下,工业设计被发展成一个几乎注定是悲剧的专业(之后会解释)。圈里人都知道,仅从收入上看,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而绝大多数人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
    我的故事,就是从最底层的暗无天日的时候开始的。先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下
    从入大学开始算的话到目前在工业设计之路上走了十年整。在同一个城市,一所二本学校,一个设计公司,两个外企间经历着多数工业设计专业同学都会经历的折磨,迷茫,痛苦,心酸。
    我的发展之路是典型的:没有名校,没有创业,没有留学,没有家里人的赞助,有的只是自己的汗水和泪水。
    然而我的发展之路又是非典型的:因为我是幸运的,在这十年我斩获了Reddot , IF , GoodDesign (下一个目标是IDEA),收入也相对比较满意。
    我以上写的这些,如果让你认为我在炫耀而产生不快,那么我表示抱歉。我没有一点要炫耀的意思,而且事实上我也没有炫耀的资本,因为在我身边,比我强的人比比皆是,我从心里用尊敬和佩服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努力追赶他们(我会在之后的章节提到他们)。这些关于我自己的介绍的作用就是让看这篇文章的你知道,我的话也许不全是屁话,或许有一些值得一看,又或许能让你在迷茫中看到一丝曙光那是最好不过的。
    我争取每天更新,直到写完整篇。
    我本来是想匿名写的,但是由于过程中的几个公司太独特,如果想保持故事完整性的话还是会被很容易识别出来,索性就半公开的写出来了。文中提到的朋友们如果看到了请别见怪。如果你需要我删除关于你的部分请私信


    2楼2014-12-27 00:14
    回复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贰•转机)
      如果看了上一篇,大家应该也能猜到,我去了LKK设计公司工作。在从学校去LKK的过程现在想想都是很传奇的,因为无论怎么想,都觉得是巧合...
      在上文我说到LKK设计公司的创始人贾伟给我们当了一个学期的老师,还记得那门课是每周三晚上,老贾(后来去公司以后大家都用昵称,之后的文章老贾就是贾伟完全没有不敬的意思)每次都是从公司下班来给我们上课,课上总是带来当时LKK最新的项目的报告和他口述的设计流程。老贾的口才他很好,上他的课有一种去新东方的感觉,除了能接触到一线的设计以外,还给了我憧憬成为设计师的美好生活的未来的原材料。
      一次课后,老贾给我们留了作业,大概是设计水杯的前期准备,作业提交的内容是大家收集能带给自己灵感的图片。一周过后,又该上课了,我发现自己完全忘了做作业,只好课前花了半个小时找了很多乱七八糟的图片硬着头皮上课。课上大家轮流上讲台讲自己的图。其他同学找的基本都是各种水杯,或者印在水杯的图案。等我上台的时候我真是觉得有点丢脸,因为我仓促准备的东西思路都很奇怪,比如说我记得当时有一张地毯的图片,我的思路是——我喜欢地毯带给我柔软的感觉,想利用地毯上羊毛的机理与被子结合又隔热又软和温暖。没想到一轮下来,老贾很开心,连连赞赏,说我思维很跳跃,顺口说了一句我不知道是玩笑话还是认真的:“来LKK实习吧!?”反正我当真了。
      讽刺的是,由于在学校专业上能混个靠前,所以我真的以为自己特牛,完全不把找工作当回事,不可一世简直逆天了,真想回去抽抽自己。就在老贾邀请我之后我都没急着去,我心想:原来找实习这么简单啊!以后去的时候再说!而且那个时候很少出去学校转,还不知道LKK是业内的大公司,以为是众多小设计工作室的一个呢。就这样我完全没当回事,拖拖拉拉一直一两个月,我才跟老贾提起之前他邀我实习的事情,他二话没说,给我一个联系人,让我第二天去公司。这已经是大四下半学期的事情了
      在这里,我真心感谢老贾的知遇之恩,不知道他有没有机会看到这篇文章,尽快他可能已经忘了当时的细节,但是他的一个小冲动,给了我一个小宇宙爆发的奇点。
      第二天一早,我八点就来到公司,LKK上班时间是9点到晚6点。那时的LKK还在DRC创意产业基地,门都是玻璃的,我居然看到有两个人在地上睡觉。我的到来吵醒了他们,不过他们也没怪罪,热情的给我开门,给我找了个地方让我做等联系人。后来才知道,打地铺的是当时公司的CAID的两个兄弟。
      不一会,设计师们陆陆续续的进来了,我坐在公司走廊里蛮尴尬的...这时有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后来我们叫他道哥)走过来问我在等谁,顺便给我拿了本书看,我的心一阵暖暖的,后来道哥一直在我心中都是标杆一样的存在,热情,温和,修养,设计大牛,给我拿本书问我两句话这简单的行为,对当时紧张坐在角落的我来说是极大地关怀,从这以后我对所有晚辈都是希望能像道哥一样,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有时候你的帮助对你来说不算什么的事情,往往可以对被帮助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跑题了,回来)我说明来意之后他问我有没有带作品,现在想想我的回答简直叼炸天:“老贾直接让我过来,我没准备东西”。于是道哥也没办法,只能放我在这里先等等联系人了。后来等我留LKK工作后看到其他实习生来面试叼炸天的作品集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啥也没带真是明智的——至少不漏丑。我想如果当时我真的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很可能就不会有这个实习的机会了...
      过了一会,当时公司的行政来了。他打了电话给老贾(估计是上课累了睡了懒觉还没到),老贾口头通知她把我安排到当时的ID一组。不一会,一组组长松哥(因为他的名字顺口,所以没有昵称,为了人家的隐私我就叫他松哥吧)走了过来,跟我聊了几句,说从今以后跟他混。松哥是一个帅哥啊,作为男生都觉得他帅,而且当时他已经得了红点!之后他领着我,去认识团队其他成员。第一个是坐在他附近的勇哥,也是设计大牛,后来得了IF,勇哥是个有个性的人,当时给我一种不好接近的感觉(后来发现玩起来不是人)。还有一个资深前辈,我们都叫他电哥(完全是昵称了),他的强项在于设计电动工具,强大的造型能力是他的特点同时勤奋,爱思考。而我作为实习生,是当时团队的第三人。如果你问为什么ID一组人这么少,其实那时候是特殊时期,连续有跳槽的前辈,他们的名字都是传说(全都IF,红点挂名)!但是不久以后团队迅速扩展成5-6个人那都是后话了。

      (图为当时的LKK工作环境,我也在里面哦)


      4楼2014-12-27 00:16
      回复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叁•LKK Design实习期)
        前面的章节我介绍了如何进入LKK design的过程,本章将会详细说在LKK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
        我从实习开始到离开,在LKK共就职三年,这三年应该说是LKK大爆发的三年。这三年LKK从一个微微领先于业内其他公司的二三十人规模团队扩充为我走时的百人规模团队的过程相对于LKK其他历史时刻是飞跃式的,因为它逐渐脱离了底层竞争的苦海,显露出头角,真正完成了异军突起。虽然目前LKK的分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花,人数也不听增长,但是在我的看来,这些都是在LKK成为业内领头羊之后顺理成章的事情。我的故事,就是对LKK崛起的这段日子的见证。
        我在前文提到过,我去的时候属于LKK一个变动的时期,刚刚成立了平面设计部门(也叫品牌设计,后来的名字更是高达上,并衍生出很多其他子部门)。而ID这边刚刚走了几个大牛,他们的传说在我刚去的时候不停地被大家提起,更多的听到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个大奖,IF,Reddot!我相信大家都是跟我一样,内心各种羡慕崇拜,并以默默以他们为目标去奋斗。LKK就是这样一个公司,它给你希望,每个人都是为希望奋斗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
        闲话先告一段落,现在说说我的情况。我之前说过,其实我是由于一种机缘巧合才得以进到LKK这个团队的,其实我的能力完全不能胜任工作…我的强项在于各种软件,和对设计品味的感觉。但是严重缺乏设计的技巧和造型能力。相信很多在校的同学会对这个感兴趣,我稍微细说一点。
        1首先说我的软件,我小学就开始接触电脑了,初中就网吧混了(我那年代的网吧还不能叫网吧,只是局域网电脑屋),一路到大学已经是会用会装机懂原理,对软件理解和学习相对于很多大学第一次拥有自己电脑的同学来说已经是遥遥领先了。而且我本身对设计兴趣比较浓厚,空间感强,遥想当年我高中物理可以拿满分,数学也是很高的分数这些都得益于我的空间想象力,那你可能问了,为啥作者还是二本呢?那是因为我英语高考才66(满分150)。诸多因素结合,我的建模和渲染PS在年级内绝对是最牛没有之一,直到后来进入公司,我的软件水平也能压制绝大部分设计师。这个东西比较好理解我就不展开说了。
        2对设计品味的感觉,这个东西是设计师最重要而且最难培养的东西。你拿一个产品出去给人家看,永远有人说好看有人说不好看。那如何评价一个产品是不是好看呢,设计师是不是有品位呢?用最功利的话说就是“如果你觉得好看的东西,社会主流财富聚集阶层也觉得好看,那么你的品味就好”,这句话是我自己说的,背后的道理请大家自己品味吧,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我以后会讨论这个问题。说到这里,很多上学的同学都会问我“怎么培养对设计品位的感觉?”为了不让大家闹心,我在这里啰嗦一下回答这个问题,但之前我要先声明,我之后的言论没有对任何人的歧视,我只是陈述一个我认为最接近事实的真相,即对设计品位的感觉是你生活环境塑造的。中国最先进最高端的设计,产品都是最先从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进入中国的。作者本身是北京城区长大的,我从小每一次出家门,逛商场,游玩,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拉近我跟世界品味的距离。其次,大城市的物质极大丰富,就算我不买,我看过的各种美啊,丑啊的东西很多,渐渐形成了我对美丑的评价标准。
        试想一个非洲的孩子,父母用着山寨手机,家里唯一的电器是彩电,而且还是非常便宜落后的一款,那你如何让他们有跟发达国家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一样的设计的品味?归根结底,品味是一种见识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本能自然就能让你分出美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今后我会展开说,求关注。那么,生活在农村和小城市长大的孩子就没有办法吗?答案当然是有的,品味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丑的东西有可能有人觉得不丑,然而美的东西往往大家都觉得美(丑和美脱离人群其实没有界定,我就粗暴的以主流上层的审美为标准吧,大家别介意)。所以对于品味还没有达到社会主流的同学提高品味就要跟随大家都觉得美的东西,不要抠小众觉得美的东西(举个例子,有人就觉得山寨机好看,就是能把山寨文化发挥到极致)。当你发现个产品高达上,你喜欢,好好想想你喜欢哪,什么东西吸引了你的内心,其实好产品对大家的吸引力基本是无差别的。有可能的话自己用软件实现试试,或者拿出笔花两笔,就这样慢慢的以年为单位看,你应该能感觉的提升。其次,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你在农村或者小城市想看到高端的东西都少,举例来说北京满街都是奔驰宝马奥迪及各种进口豪车,而小城市大多都是被中国车企蹂躏过的二手设计,在小城市呆久了,你只能分别国产车的美丑,但是大城市的人却会说进口车比国产车美。也许有人会说我扯淡,因为大师往往都是做小众的或者某一种特定风格。我赞同这种观点,虽然大师也是做小众但是他们和做“丑的小众产品”的人的区别在于,大师饱览了所有设计之后才寻求自己的风格,他们是踩在大众审美的肩膀之上的创新而。话题跑远了,这些话题都是很有意思的,如果支持的人多我一会会讲。感觉自己在品味被碾压的同学也不要过于悲观,其实在我后来的日子,我也是被碾压的对象,只不过碾压我的都是美国新加坡和北欧人,即使是现在我也只是只能追随他们的脚步,绝谈不上超越呢。
        3设计的技巧和造型能力,这个当时是我的软肋啊。上学的时候以为自己有好想法好点子就行了,做设计的时候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光有好点子你做出的东西外观跟屎一样也不行啊。说得不客气点,我在LKK的第一个设计真的跟屎一样。以前觉得大师的东西那么简单,有什么牛的啊?等到真自己做的时候发现画出来的叫一个烂,做出一个产品比挤牙膏还难,挤了出来还发现是屎。这个要怎么提高呢?往后看吧
        介绍清楚了上面三个要素了,我要结合的说一下,做一个设计,首先要有个出发点,比如调研,创意,灵感这些都算是出发点->然后根据出发点造型->之后软件实施(怎么寻找出发点这又是大话题,这里不说了,还是那句话,关注的人多了我会讲的)。有人要问了,刚才说的第二个要素设计品味怎么没提呢?其实这个品味是隐含在造型里面的,品味不能帮助你造型,而且有品位不代表你能做出美的东西,品味只能告诉你你做的东西是一坨屎,需要重做,直到做出美为止。大家可想而知,我一个靠运气进去LKK的设计师有多么的折磨啊,这段时间大概持续了3-6个月,项目从来不会选择我的产品,我沦为为团队提供建模渲染的角色,一度我甚至在想是不是要加入CAID的团队。我记得有一个项目是一个地铁上挂电视的金属壳,你想想电视那东西就一个屏幕,那有什么可做的啊?自我脑子里只要做一个铁皮箱子不就行了嘛?等出方案的时候看到松哥,勇哥和电哥做的东西我惊呆了,人家就是能把一个铁盒子活生生的做出美感和变化,我内心一阵激荡,那段日子,我的设计不停地被否定,不停地重做,不停地加班,即使是这样也没有一个像样的。甚至怀疑我是不是能做设计,我是不是要转行,感觉前途一片灰暗,只有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才感觉到一丝放松(基本一周就回学校1,2次)。团队的前辈对我倒是很和气,他们都说,自己当时也是这样,让我别灰心,可是这对那时的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实在是觉得自己太渣,不能相信自己会跟他们一样。虽然是这样,对于跟我状态差不多的同学,我还是要说:“我以前也是这样”。
        直到有一个项目…(下图)


        5楼2014-12-27 00:16
        回复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肆•LKK Design磨合期)
          前面一个章节说到作者我很纠结痛苦不知如何发展,直到有一个项目的来临让我慢慢走上了正轨。
          但是公司接到了一个U盘的设计,是联想的NBA系列U盘,这个系列到现在还在出,只不过设计每一两年换一次。对于当时的LKK来说,联想是个大客户,大不在于设计费(其实U盘设计费低得很)而在于名气大。相信在设计公司混过的朋友都知道,设计公司最喜欢抱大客户的大腿了,这是一种策略,你获得的不是那点钱,而是宣传的资本,哪怕是小小的合作,宣传出去也是战略合作伙伴啊(笑)。
          对于设计师也是一样的,谁都想做一款能在市面上见到的产品,想想也许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能用上你的设计,那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的设计师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耀啊。此外,对于自己的作品集也是极大地加分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项目是全公司几乎是所有设计师都参与了的项目,各种过程就不赘述了,总之我的设计被采用了,是一个可换壳的设计,外观基本就是个方块(虽然比例之类的有精心的调整,但是还是个方块)。这个设计被采用的原因就是因为适应了球队多,销量不好控制,U盘芯可以换壳利用这一点,这无论对消费者的选择或是商家的清理库存和产品多样化的成本都是双赢的,这就是我做设计的方法,多思考,从消费者,商家,用户体验等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我只是简单一说,其实学问大了,成熟的设计团队之所以成熟就靠这个)。
          从这个项目以后,我的信心有所增加,仔细一想可能是因为之前做的的项目都距离生活比较远,都是些医疗,钣金,设备。信心这个东西很重要,人是可以自我预言的,很多事情你觉得你行,就能增加你办成这件事情的几率。如果你自己都觉得不行,那各种暗示,决策都会偏向于负面,最后就真的办不成了。
          之后的项目,虽然还是多数被刷下来,但是质量渐渐有了提升,大家也开始真心的赞扬我了(之前都是安慰的啦,当真我就二了)。在项目做越做越多的过程中,我开始学会了设计师一谈就色变的——借鉴。
          那时在公司做项目,首先立项,跟大家交代是什么产品,大概是什么功能等背景因素。之后是调研,那时的调研还很粗浅,基本是完全针对造型的,大家就是找一些感觉不错可以应用在该项目上的产品图片,说难听点就是可抄的设计的图片。我开始对这个事情是非常反对和厌恶的,其实现在内心也是这样,但是在经历了各种打击,落选,重做之后,内心的道德的声音越来越小,正所谓衣食足知荣辱,设计选不上都要下岗了管不了那么多了,也开始借鉴呗。
          人是复杂的动物,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道德的立脚点,尽管有时候有些牵强。现在我就给“借鉴”正一正名。设计历史其实是不断发现美的历史,哲学上说咱们人类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发现,因为无论是道理还是美的事物就在那里,咱们只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既然是发现,就有局限,世界上的规则的形体就那么几种或者说几十种,前一两个做出那个完全没有被人所发现的形体的人的确是大师,后人做出了其他的没被人发现的形体也成为了大师,那么当大师们把基本能想到的美东西都给呈现出来以后怎么办呢?对于咱们普通人总不能为了不雷同而把自己搞丑吧?比如现在的手机,受科技的限制,大屏幕已经占据了手机的主要面积,从正面看包住手机屏幕的外型线就那么几种,还要考虑拿在手里的感受等等其他因素,苹果第一个做大屏手机,他只是做了一个合理的设计,但是这种合理性其他厂家也可以想出来的,可悲的是在大众眼里其他人都是抄(当然有的真的是抄)。你可能会说,有人没抄袭啊,比如诺基亚等等,的确是这样,但是这种发现是需要运气和积累的,有的公司就是没有这么强的设计实力你总不能不让人家做自己的产品吧?说极端一点,正方形在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了啊,但是大家还在用就不算抄袭吗?难道我为了避险就不能用正方形了吗?就算我不用,那其他的形状不也是一样的情况吗?
          话说到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节操并澄清一下“借鉴”,我认为借鉴和抄还是不一样的。首先我说一下什么叫抄设计,有的设计师真的是把其他产品拿来照猫画虎做了一个产品就拿出来,比如找个体量很大的工业设备的缩小就是个医疗产品,又或者直接拿个同类产品小改一下细节就拿出来的这种做设计的方式我认为就是抄设计。这种抄设计我是坚决反对,而且从来不做的。而借鉴不太一样,对我来说借鉴的意义更多是学习,看到一种设计的风格觉得很好,把这种风格的精髓提取出来运用到形体完全不同的产品,又或者是看到某个细节打动我,然后我记在脑中,在之后的设计中呈现出来打动别人。借鉴的产品,往往让外人看了出处也不觉得有什么关联,就是借鉴的高境界了。而且一个产品中可以有多个元素都是借鉴过来的,比如有的细节是产品甲,色彩产品已,材质产品丙等等。总之借鉴的东西一定是打动那一瞬间的设计载体,不局限于任何形式,甚至有时只是一种感觉。各种大师都说自己怎么找灵感等等,其实也是一种借鉴,只不过借鉴的对象不仅仅产品了,而是自然及一切能看到的东西,这种应该是借鉴的最高级形式了。回到我刚才说的,借鉴是一种学习,现在看来,很多形体都在我脑中了,甚至慢慢的也能从其他领域开始借鉴了(比如自然),造型能力就这样被借鉴培养出来了。
          至今,我尽量还是不去借鉴别人的设计,因为在内心深处,还是觉得道德上对不起自己。尽管有些时候看到好的东西还是忍不住用一下,但是我都是带着一颗罪恶的忏悔的心情。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宣传借鉴有理的事情我是做不来的,因为我的底线在那。大家共勉吧,尽量在能自己走路了以后就不要人扶了。
          随着做的项目多了起来,借鉴运用的比较好了,基本可以拼凑出脑中美的产品并且实现出来了,这时迎来了我的设计爆发期。
          发现自己写的太慢了…LKK只是一小部分居然写了这么多了。
          (图为之后设计的一个U盘,下面会讲)


          6楼2014-12-27 00:17
          回复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伍•LKK Design稳定期)
            有了之前痛苦时期做铺垫,之后就是比较快乐的发展期了,不停地做项目,不停地学习,不停地玩,不停地交朋友。也许能找都工作的人都是比较努力的吧,那时候我身边的同学早就成天泡WOW,DOTA,而公司里面的前辈们最多也就玩《魔兽争霸》对战,而且基本都是被人虐的水平。后来大家混熟了以后被某兄弟带进了WOW的世界,每天白天一起上班,下班组队升级打副本,大家一起升级做任务的日子好快乐。其实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出来,前辈们也是牺牲了自己的娱乐时间换来的工作啊,我们玩WOW的时候已经开了70级了,已经是WOW火了两三年之后了。扯远了,回到设计上来吧。
            那时公司规模小,老贾跟大家是在一个大办公室里,成天称兄道弟的,气氛很好,每周一都有个设计部全员会,基本就是老贾跟大家过一下项目,然后说一下公司发展,最新的决定,又或是心得的分享和闲扯,那时项目选中被老贾夸两句我是很开心的,毕竟是我的上级,我当时设计圈里最高端的人物了。有很多时候,大家开会时的一个小想法又或者是老贾自己的灵光一现,老贾觉得好就立即想办法执行,虽然一路走来老贾的决策有好有坏,但是他的执行力让每个决定是有结果的,虽然结果的好坏参半,但是总比停在原地不动更能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市场,俗话说试错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现在看来,老贾最值得我学习的东西一个是不停地折腾的精神,绝对不安于现状。一个是执行力,任何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很快就要实施。
            又是一个联想U盘的项目,就是我上一篇传的那个U盘图片。这个项目其实很简单,就是给联想设计一个经典款U盘。然后就是正常做项目,又是大半个公司参与这个项目,我又一次被选中了。这次项目是老贾亲自给联想提案,在提案的PPT里面,我的PPT是页数最多的。这就不得不说以前的提案方式,在最初期的时候,一般都是先介绍一下设计的背景,风格什么的,之后就各自的一张自己做的效果图,或者配上几个字,顶多再来两张细节的渲染。而我的这次提案,把产品设计的亮点用两三页量化出来,基本风格就像是现在锤子宣传手机的感觉,画两条炫酷的线,标个尺寸。现在看起来这个简直土掉渣了,但是在那个时候在LKK还没有先例。其实我当时的设计真的是用了各种黄金比做的,但是我真心怕别人看不出来,必须给人家一个选中我的设计的理由,因为在众多丰富多彩的设计里面,简洁的设计往往容易被忽视。
            我认为美的设计往往符合了某种黄金比,但不是一个东西你标出了黄金比就是美的(甚至都不是黄金比而是你自己测量出来的什么比例)。举个例子,比如成功人士能提取出来很多相同的优秀特质,比如勇敢,聪明,机智,诚信等等(我瞎列的),但是不代表你具有这些特质你就能成功——这跟黄金比在设计中的应用是一样一样的。所以作为成熟的设计师,看设计应该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人类的基因和情感都是类似的,所以越是原初的感觉反而就越权威。尤其是自信设计感觉好的朋友,你的品味并不是你当前的判断,而是你几十年或者的积累在潜意识里做的判断,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判断是十分可靠的——好看就是好看,不是你一忽悠丑就变美了,如果一忽悠你就觉得丑的变美了,那只能说明你被忽悠了。继续说我的故事,我这次的项目被选中应该多少归功于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设计。当时老贾提案回来很高兴,很认同我的方式,甚至提出应该成立一个设计研究的部门,专门提供这种方法的指导。也许有人会说我太臭屁,开设新部门跟我没关系,但是我想当时老贾多少受了这次提案的影响吧,当然,这也很可能是我自己的意淫。无论怎样,后来真的开了设计研究,这个部门的开设开始的工作真的是为设计提案做PPT,就是把设计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了这个部门之后的提案难度,和成功率都大幅提高。慢慢的这个部门自己成员努力发展,将部门的职责扩大了,真正做成了脱离设计造型之外的咨询策略那都是后话了。不过从设计研究成立开始,LKK真正的和其他国内设计公司拉开差距并开始有跟国际设计接轨可能性了。
            时间飞逝,LKK又一次转型,要搞事业部模式,当时除了平面设计和设计研究,还要在ID里面细分。由于医疗的客户非常多,公司决定成立医疗事业部,当时挑起这个事业部的项目经理金姐找到几个之前关系不错的同事商量成立新的事业部,其中就由我。由于我之前的ID一组在这轮变化中要划分成设备类产品组,我也没有多想毕竟医疗比设备还有点意思而且还有潜在拿大奖的机会,就答应了金姐的邀请。
            新的事业部成立了,当时LKK已经占据了DRC创意产业基地的整个半层楼(5间办公室,我刚去的时候才2间)。我们几个小伙伴有了单独办公室和会议室,其中有我,金姐,勇哥,童童(也是个奇葩),还有个结构工程师,成天说说笑笑没人管心情不错,做活也来劲。金姐很照顾我,把我当弟弟,做项目慢慢都是我去提案,跟客户谈设计,慢慢的我也可以撑起半边天了。
            不久,公司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包括这次变动,陆陆续续有很多设计师离职了,勇哥在得了一个IF之后也被挖走了,其实有很多设计师我都没介绍,但是你可以想象,一共ID十几个,我们都一起吃饭一起玩,一起扯淡,大家都很熟的,他们走的时候我的感觉非常不好,我讨厌这种离别,讨厌这种生活的变化,尤其是不知道要变到哪里去的时候。但是对于他们,都是好的未来,因为他们不是创业就是去别的地方做设计大拿,只留下我成为当时的寂寞“老人”。这是大概是我在LKK第二年的时候了。第三年,将是我们这批人挑设计大梁的时候了…
            (图为在医疗事业部得的红点。惯例,之后讲)



            7楼2014-12-27 00:17
            回复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拾•Kiitos诺基亚,Holle微软)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从能之前的新闻看到了,先是诺基亚裁员,然后被微软收购,然后又大裁员。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设计也有很大的变动。在这期间我又做了LUMIA730,过程就不赘述了,距离现在太近,怕说出什么机密。简而言之,设计师整体影响不大,毕竟在这里设计是最机密的部门之一,人员流失带俩的风险会太大。带着悲伤的心情,告别了梦开始的NOKIA。对这个公司的感情,不是对工作环境的留恋,而是那种文化,温和,谦逊,诚实着实打动了我,影响了我的人生。那一句“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让无数诺基亚人流泪。其实诺基亚的能力已经有目共睹,一个全新的手机系统从零开始短短两三年就做到今天的规模还,而且是在各种公司巨变中做到的,我想换作其他公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诺基亚集团,在没有手机的岁月里,他们将依然是辉煌的帝国。
              对于我来说,新的时代又开始了。在这里,我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了。
              今后也许会写一些对设计学习就业的建议,和一些个人对设计的见解。一起加油吧


              12楼2014-12-27 00:20
              回复
                非著名工业设计师的非典型发展史(后记)
                啰啰嗦嗦居然写了这么多,大家也大致可以了解我的发展历程了。对于奋斗在设计行业上的同学和朋友们,我希望我的故事可以让你知道未来大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可以走。在设计的路上,我是幸运儿。加入LKK,加入诺基亚,或者是在诺基亚做的项目,有几次重大的职业转折和提升都是靠机遇的。当然,我也是付出了不少努力的,但是有很多和我一样努力的人甚至比我还努力的人很多很多,却没有这么难得的机遇。我不想虚伪的安慰你们说“你们也会有跟我一样的机会的”。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机遇,而努力奋斗就是你抓住机遇的那只手,只要你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当你机遇来临的时候,用力抓住,不要让它溜走。至少,你会成为让你自己满意的人。(推荐一个老歌,偶尔没动力了放出来听听就来劲了《loseyourself》-Eminem,歌词是重点旋律跟歌词很配)
                这里是给朋友们的几条忠告,虽然可能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但这都是我自己写的,我从来不看励志的书,绝不是哪里摘抄来的句子,都是切身的体会。
                找准目标再奋斗,向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做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这一条是针对很多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设计的同学的,如果真的觉得没有兴趣和天分觉得自己不想走下去了的话,及时找准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花钱做做测试吧,这钱值得花),勇敢的调整。
                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即使在绝望的时候,借用新东方的一句话“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停下你就输了,你不知道机会在哪一个转角等着你。
                耐心等待机遇,30岁前挣钱不应该是最大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找更高平台。挣钱是35岁以后的事情,我在LKK的时候也有很多收入更高的小机会,但是以能力提升为衡量标准的话我都拒绝了。
                都上了大学还单身的赶快找个女(男)朋友吧。这是上大学真真正正的正事儿…我不是开玩笑。这里面学问大了,比如忙着约会比在宿舍玩儿强,还能互相激励提升学习的动力,最重要的是,出了校园就没时间谈恋爱了,你也不会那么单纯了。
                干嘛呢?还TM上网?快去找对象去!


                13楼2014-12-27 1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