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汉文化吧 关注:66贴子:1,041
  • 10回复贴,共1

隐逸于琴丨中国式雅致生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人做事,是很讲究、很敬业的,做出来的东西,哪怕是一只淘米箩,不谈艺术性,至少是规规矩矩、精致坚固的;写字,即便是帐房先生记流水帐,那字也一定周正精到,毫不苟且的。至于风雅之人做起风雅之事来,比如饮茶、做诗、作画,那讲究就更多。
  讲究得有道理,能更好地支持主题立意;讲究得喧宾夺主了,也能横生出许多的趣味,要往好处说,这还是一种洒脱,是一种对功利的超越。古人正是在这些讲究中体现出从容、优雅的生活质量。


1楼2015-01-29 17:10回复

    弹琴在古代就是一件雅事,是一件有点稀罕的事。从史籍文献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会弹琴的人是相当敬重的,文献中有名有姓的弹琴者,基本上都是精神不凡、学识过人的高人。
      古人用重金买琴、用数十亩良田换一张琴的事情不少见。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像模像样。


    2楼2015-01-29 17:11
    回复

      我们今天可以在传世绘画中看到古人弹琴所处的环境,他们大都在景色优美的地方操琴,或空阔的水边空地,或孤松下的巨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旁边没有闲杂人等,除了一二与弹琴者一样风姿高迈的雅人,便是烹茶煮酒的童仆。完全符合“地清境绝”的要求。
        这样的场景,古诗中也很多见。王维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白居易是“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夜琴兴》)


      4楼2015-01-29 17:13
      回复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命和精神最依恋山水,而自然对人的教益也最大。文献记载伯牙向成连学琴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道理。
          伯牙随成连习琴,三年以后,以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琴技都学到了。成连说要请他的老师方子春教伯牙,带伯牙乘船越海至蓬莱山。成连让伯牙在此等候,他去请老师,便留下伯牙一人在岛上,他自己刺船而去。
          许多天过去了,伯牙每天盼望名师驾临,可眼前只有苍茫大海、群鸟翔鸣。于是,在寂静而又气象万千的山水之间,伯牙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


        5楼2015-01-29 17:14
        回复

          似这种学习策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学画者也有“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的观点。
            古人择景弹琴,其中是有深意的。从浅近处说,这是一种生活趣味,往深处说,这是他们安置精神安妥灵魂的一种独特的生命方式。这种方式有着深在的哲学思索,同时它又是非常审美的。琴始终是作为人与物、与自然、与大道两相观照往来的媒介存在的。
            因此,琴与山水自然共为精神的载体,其本身又都是精神审美的对象,是精神本身。


          6楼2015-01-29 17:15
          回复

            月下抚琴,临流动操,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吸纳着山水品格入琴,并藉琴将他们的精神挥入丘壑林泽。
              在这一精神高度上,六朝人达到了最高境界。而此后,尽管琴与读书人的关系依然密切,但由琴而生发、探讨的哲学高度、精神深度却逐渐衰减,与其他中国古代的艺术一样,走出了由格调境界而意境而趣味的线路,弹琴的地方也渐渐移至雅室之内,也可以说,由“大”走向了“小”,由精神追求变而为生命趣味的讲究。


            7楼2015-01-29 17:16
            回复

              由此一来,琴人之于琴的关系不再像魏晋以前那么深,境界的追求不再像以前那么高,弹琴由境界流于趣味。
                弹琴要择地择境,其实还是对心境、对自己的要求。良辰美景的讲究,旨在让心思安静清爽。如果清景美而心不宁静,目的也不能达到。相反,如果心思清静平和,再喧嚣的地方,依然可以心不旁骛地弹琴。


              8楼2015-01-29 17:17
              回复

                如果没有清静之地便不能弹琴,那么这种心态本身就有点问题。陶渊明说得清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心静是关键。
                  弹琴的讲究还包含对听琴者的要求。有许多琴人可以在一般的地方弹琴,但决不愿意坐中有俗耳。这里既有自命清高的孤傲,更有对知音、对心思能为人所知的盼望。


                9楼2015-01-29 17:18
                回复

                  琴史上不愿为庸人弹琴的事迹很多。东晋名士戴逵是个学识渊博、众艺兼擅的艺术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无世俗名利之想,有高蹈出世之志。皇帝因他的才学多次征召他为官,都被他拒绝。
                    太宰司马请他弹琴,戴逵把琴摔碎,明确表示不愿为王门伶人。戴逵的儿子戴勃、戴也是弹琴名家,也都是隐遁之士。中书令王绥有一次带着一帮人造访戴勃,戴勃正在喝豆粥,王绥说:“听说你琴弹得好,弹一曲听听。”戴勃毫不答理,继续喝他的豆粥。王绥衔恨而去。


                  10楼2015-01-29 17:19
                  回复

                    唐宋时期,有不少琴人成为宫廷、皇帝的琴待诏(即以弹琴技艺为皇帝服务的人)。这些人尽管也是为了讨生活而弹琴,但大多洁身自好、不卑不亢。
                      因此,心是弹琴的根本,只有根本厚实,才有可能传达出有价值的内涵。一切艺术都是如此。从这个道理出发,我们也可以说,弹琴很大的讲究在于养心,在于正心。
                      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意远……


                    11楼2015-01-29 17:20
                    回复
                      已阅,谢谢分享啊~~


                      12楼2016-09-03 2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