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汉文化吧 关注:66贴子:1,041
  • 14回复贴,共1

【秋雁城雨】2015年2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秋雁城雨#●服饰篇【秦汉服饰————深衣与裾】
先秦主流服饰分两种,一种是所谓“上衣下裳”,既上下衣服不相连,另一种则是上下相连一体的服装,就是所谓“深衣”,这两种服饰的流行,历经了数次此消彼长的反复,战国到东汉,深衣一直占据主流。
在后世对深衣的解释中,既“裾”的概念经常被引用,但对“长裾”“直裾”的概念大量含混,错误的解释。使得人们对于深衣的了解相当困难。
东汉时期,裾已经有两种解释,《说文》认为裾是衣袍统称,另一个则是扬雄的《方言》和刘熙的《释名》为代表,认为裾就是后裾,这种含糊其辞的循环解释让后人难以明白,同时还产生了扰乱视听的作用,结合考古发现,扬雄和刘熙所说的裾指的是汉代深衣的衣襟的边,襟也分左襟和右襟。
衣襟直边,穿上后有一条边垂直于地面,则是直裾,如果衣襟成尖角状,穿衣时将衣襟在腰间盘绕用腰带固定,就是所谓曲裾,穿深衣时会被缠绕到后背,所以扬雄刘熙说它是后裾。
深衣准确形象唐代以后渐渐不为人所知,清代学者不察,给裾衍生出“衣服前后片”这种荒诞说法,近人无良,更进一步捏造出“衣服前后片的衣襟”这种不知所云的解释。这种不负责的说法不足为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2-03 19:17回复
    #秋雁城雨#●服饰篇【绅士由来】
    古人衣襟右掩,即右袵,用绦系结,束在腰间。《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可见左袵不是中原习俗(上古死者才左袵),带有两种,一种丝织大带,一种皮做的革带去大带束衣的,叫做绅,绅也特指束余下垂的部分。
    古人常说“搢绅”,意思是把上朝所执的笏插在腰间,这样搢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是由此发展而来,革带叫做鞶,用来悬挂玉佩等饰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2-04 21:54
    回复
      #秋雁城雨#●服饰篇【饰品之玉器】
      古人非常珍视玉,玉器不但用于祭祀,外交,社交等方面,也用于服饰。《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可见佩玉是贵族很看重的衣饰。据说礼服有两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一套,由璜,琚,瑀,冲牙组成。走起路来冲牙和璜相触,发出悦耳的声音。
      此外书上也经常谈到佩环,佩玦,妇女也有环佩。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2-05 21:09
      回复
        #秋雁城雨#●服饰篇【胫衣】
        过去有裳无裤,文献中有绔字,又写作袴,根据字音,也就是后世的裤字,但是上古所说的绔并不等于今天所谓的裤,《说文》:“绔,胫字也。”可见当时所说绔,很像今天的套裤,所不同的是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绔的作用是御寒。
        有裆的叫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2-06 21:41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明朝开国功臣之——沐英】
          沐英(1344年-1392年)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朱元璋养子。
          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从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十八岁的沐英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
          1376年(明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9月,沐英因义母马皇后(朱元璋的孝慈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
          《明史》:黔宁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旗常炳耀,洵无愧矣。独黔宁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
          《剑桥中国明代史》: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2-08 19:24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明初第一先锋——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汉族,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2-10 20:55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明初五大战将————李文忠】
              (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时,李文忠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2-16 22:20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明初名将————蓝玉】
                定远人。蓝玉是明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洪武十四年(1381),以征南左前将军之职随颖川侯傅友德征讨云南,云南境内全部平定。此后任命蓝玉行使总兵官职权,不久即在军中升任为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蓝玉奉命帅师十五万征讨,擒获其次子地保奴、王妃、公主以下百余人。擢升为凉国公。中山王徐达和开平王常遇春死后,蓝玉数次总领大军,多次立功。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缳状告蓝玉谋反,刑拘下狱,诛杀九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一位锦衣卫指挥蒋谳指控蓝玉谋反,并在蓝玉府库内搜出近万把日制武士刀之说,朱元璋立刻以“谋反罪”处死蓝玉,抄其家产,诛其三族,此案连累约两万人被杀,史称“蓝玉案”。未久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也在一两年内相继被杀。《国榷》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庚申条写:“会宁侯张温、都督萧用等以党诛。”至此,明初开国功臣几被杀尽,仅存汤和、耿炳文等人。朱元璋最后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2-16 22:20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古来功臣之冤,未有如颍公之甚者——傅友德】
                  明朝开国将领。汉族,宿州相城(今安徽省淮北市)人,迁居砀山(今属安徽)。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傅友德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最大的战功是和冯胜一起,远征北元,而后以少胜多,七战七胜。
                  洪武五年,傅友德率领五千骑兵攻打西凉,击败元将失刺罕;后攻打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并杀敌五百余人;攻打甘州,元将上都驴迎降;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卜颜帖木儿开城投降;别笃山遇元岐王朵儿只班的元军主力,击溃元军上万人,抓获平章长加奴二十七人,马驼牛羊十余万。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傅友德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
                  明朝建立后以功封颍国公,承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丽江王,谥号“武靖”。
                  朱元璋:“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王士祯:“古来功臣之冤,未有如颍公之甚者!”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沉沉大泽乡。
                  颍川汤沐尽,空羡夥颐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2-16 22:20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明初五大战将————冯胜】
                    冯胜 (?—1395),明初大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回族。安徽定远人。冯文质次子。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他与兄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义军,从破滁州、和州,拔采石;取太平、镇江、宜兴、绍兴、晋大元帅。兄卒,袭职,为亲军都指挥使,从战鄱阳,下武昌,庐州,取江西诸路。与诸将收淮东、取泰州、湖州、平江,功仅次常遇春,迁右都督。从大将军徐达北征,下山东诸州郡。明洪武元年(1368),兼太子右詹事。引兵取汴梁、洛阳、陕州、潼关,继征山西,擒元右丞贾成,左丞田保保。二年,克凤翔、巩昌,逼临洮,降元将李思齐。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出西安,破扩廓帖木儿,封宋国公。二十年(1387),拜征虏大将军,讨金山之元将纳哈出,降其众二十万。二十五年(1392),奉命籍太原、平阳民为军,立卫屯田。二十八年(1395),因坐蓝玉案奉召还京(今南京),赐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2-16 22:21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明初第一战将——万里长城之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出身农家,少有大志。1353年,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徐达一生追随朱元璋征战南北,战功赫赫。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一道卉流下碧湍,
                      西风激浪响潺匕。
                      此时莫入吟翁耳,
                      正送将军海上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2-16 22:21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抗倭名将————戚继光】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微山。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著名战役: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2-17 19:30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熊廷弼】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将领,字飞百,号芝冈,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遭诬劾去职。天启元年(1621年),清兵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与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魏忠贤袒护化贞,委罪于他。五年(1625年)被冤杀,并传首九边。著有《辽中书牍》、《熊襄愍公集》。
                          (PS:由于过年期间想彻底放松一下,所以“秋雁城雨”断更近半月,今天开始恢复更新!!萌萌哒(๑• . •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2-26 19:15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汉族广府人,民族英雄,抗清名将,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有贯争议)。
                            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 。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并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赴任后持尚方宝剑将东江毛文龙设计杀害。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磔刑。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他的肉,南明永历皇帝率先为他平反,到了清乾隆时期,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2-27 21:22
                            回复
                              #秋雁城雨#●名将篇【满桂】
                              满桂(1594—1630年),蒙古族,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明末抵抗后金的名将。满桂幼入中国,家宣府,善骑射,为人忠勇,不好声色,能与士卒同甘苦,入伍后以军功先后任总旗、百户、守备;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逐渐崭露头角,历任游击、参将等职;天启四年(1624年)署总兵衔,是“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功勋卓著。崇祯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630年1月28日),满桂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壮烈殉国,崇祯命礼部侍郎徐光启致祭,追赠少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3-01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