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吧 关注:3,591贴子:53,282
  • 14回复贴,共1

关于晋文公请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见于国语


IP属地:北京1楼2015-02-06 16:15回复
    土地是实在的好处,而晋文公此时尚未称霸,就请遂,未免着急嚣张了点儿,为什么晋文公一开始放弃土地而请遂呢


    IP属地:北京3楼2015-02-06 16:17
    回复
      @晋国督戎


      IP属地:北京6楼2015-02-06 16:19
      回复
        @元宇天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2-06 16:20
        收起回复
          晋侯请隧中的“隧”不当作墓道讲——作者:段清波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06.02.24


          IP属地:重庆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5-03-22 13:04
          回复
            长期以来,人们对春秋时期晋侯请隧中的“隧”几无二致地被当作墓道来理解,但这种见解和考古发现之间却相去甚远。最近我将与此有关的文献仔细梳理了一番,觉得从东汉开始,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就已经莫辨曲直,我以为,晋侯请隧中的“隧”不当作墓道讲,这里的“隧”是天子都城外的一种行政建制,即乡遂制度中的“遂”,而诸侯国除鲁国外是不得使用的,这种认识在三国韦昭注《国语·周语》时就已经提到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3-22 13:04
            回复
              晋侯请隧的故事发生在僖公25年,即公元前635年,事见《左传》和《国语》。《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日。王章也。”《国语·周语卷二》:“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不许。……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周襄王不仅不许晋文公用隧,还给他讲了一番上纲上线的大道理,这让为周王室建立了功勋的晋文公无可奈何受地归去。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3-22 13:06
              回复
                历代均有一些鸿学大儒对此条文献或与此相关的文献作过不同程度的考释,自东汉经学家贾逵(贾侍中)开始,多数人将上文中的隧当作墓道讲,并认为这是周王专用的墓葬形式,诸侯国君的墓葬不得使用墓道。
                贾逵注《国语》:“隧,王之葬礼,开地通路日隧。”
                晋代杜预沿袭贾逵的说法,在注解《国语》时说“阙地通路日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
                对此,唐人孔颖达补充到:“阙地通路日隧也。天子之葬,棺重礼大,尤须谨慎,去圹远,而阙地通路,从远地而渐邪下之。诸侯以下棺轻礼小,临圹上而直悬下之。故隧为王之葬礼,诸侯皆悬柩而下,故不得用隧。晋侯 请隧者,欲请以王礼葬也。”
                而唐人贾公彦对隧的理解更进一步,认为隧固然是周王使用墓葬形式,但诸侯国君也可以使用,只是王使用的称隧,是其上有负土、暗的进入墓室的道路;诸侯国君的墓道称羡道,是其上没有负土、也即开口呈露天状的墓道,他在注《仪礼·既夕礼》中说:“羡道谓入圹道,上无负土为羡道。天子日隧,涂上有负土为隧。僖二十五年晋文公请隧弗许是也。”又在注释《周礼·冢人》中说:“天子有隧,诸侯以下有羡道。隧与羡异者,隧上有负土,谓若郑庄公与母掘地隧而相见者也。羡道上无负土,若然,隧与羡别。”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3-22 13:07
                回复
                  上述解释被今天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广泛地予以认同,或认为能否使用墓道是作为王的政治待遇;“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被当作使用隧(墓道)扩大了墓葬占用土地面积来解释。
                  然而,数十年来的两周考古中,我们发掘的为数众多的高等级贵族墓葬资料却与此大相径庭,我们从没有发现隧道形式的墓道,周公庙亚字形大墓的墓道和以前发现的斜坡墓道也没见什么区别;虽然发现了大量双墓道形式的诸侯国君的墓葬,但也发现没有墓道的诸侯国君的墓葬,晋侯墓地中的晋侯多为南北向的双墓道(中字形),说明诸侯不使用墓道“皆悬柩而下”至少不是常态。
                  有学者推测,认为晋侯请隧的“隧”为墓道的数量,而不是墓道本身,他的请求是希望将原本就享用的双墓道的形式升格改换成四条墓道。但最近洛阳勘探调查的战国时周王墓葬却只有两条南北向的墓道。因之,何为隧,其形式如何,使用范围,等等这些问题的的确确长期地困扰着我们。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3-22 13:08
                  回复
                    晋侯请隧中的隧若作乡遂制度中的“遂”讲,则困惑我们的大部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晋侯挟功自傲,宁愿舍弃周王赏赐的大片土地,转而请隧,首先说明是否用隧和墓葬占用的土地面积无关;再则天子和诸侯墓道数量的多寡固然有着制度上的规制,但具体情况如何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可资说明,尤其是战国洛阳的周王墓仅有两条墓道的现象令人费解;周公庙四条墓道大墓的发掘,似乎说明至少最高等级的墓葬其墓道和诸侯墓葬的墓道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仅有大小长短之分。晋侯所请的隧如果理解成乡遂制度的遂,就能理解为何周王对晋侯所请之物而作的责难了。原来,晋侯是想通过僭用周王所用的管理制度,进而达到在政治上对周王地位做以挑战,难怪周王会如此大为恼火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3-22 13:13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3-26 12: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