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吧 关注:17,038贴子:214,544
  • 33回复贴,共1

轻视太极拳论,只能说明太极拳初学者的无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张三丰太极拳论》
诀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1楼2015-02-23 20:51回复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
    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3楼2015-02-23 20:53
    回复

      《十三势说略》
      武禹襄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之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4楼2015-02-23 20:53
      回复
        如果真正理解了太极拳论在说些什么,你就会明白太极拳究竟应该怎么练,可是有个蠢家伙却说太极拳论看了也没有用。而且这个蠢家伙居然宣传自己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纯功,这真是让杨澄甫等宗师情何以堪啊。


        5楼2015-02-23 20:59
        收起回复
          你只能干登眼孩童对糖与国宝秘笈的比较很无奈!


          来自iPad6楼2015-02-23 21:48
          收起回复
            哈哈,这个贴子还是有意义的,拳论不能轻视,要重视。更要理解其中的含意,并使之上身。但是和马克思主义一样,拳论是指导,是方向。要实现各个阶段的目标,需要有实际的工作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通往理想的唯一正确途径。


            IP属地:甘肃7楼2015-02-23 22:18
            收起回复
              太极拳在更早的以前曾被称为是十三势,它的出现本来只是一种道家修炼的辅助方法。在以前,修士们多以打坐作为修炼的方法而很少活动肢体,长期如此就会出现气血方面的疾病,故因此而出现肢体的导引方法用以修正因长期不动而出现的肢体疾病。其他如易筋经、八段锦都具有这样的意义。
              必须明白的是,太极拳锻炼并不是必须的,打坐修炼在前人来看才是必须的,事实上,就是在今后也同样重要。人的生命之所以能持久,是因为人体内气支持着人的生命能量,没有了内气,人生命也就到此结束。故道家思想认为葆养人体内气才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情,而能否获得生命能量就更为重要了。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就觉得葆养身体变得更为重要,所以太极拳锻炼者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增加,但是,因为不明白太极拳属于什么性质的运动,就把太极拳当成如少林拳一样的拳术运动,因此有人提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口号,有提出每天要练几个小时以上才能证明自己是在练,还有人提出要像陈拳锻炼一样每天必须练满几十遍,才能算是在练太极拳。殊不知,人体内气的特点是惰性,多动的结果必然损伤人体内气,人的生命就会因此而早夭,看看那些练外家拳的,许多人都像人不人鬼不鬼,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他们的气血受得了损伤。
              有许多人,初练太极拳后觉得有效果,再继续练下去,往往会觉得好像进步不明显了,更有的人反而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差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就是人体内气的关系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不运动,人体内气因气血活动太少而使的人的身体变差,稍微运动后,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如果把这运动当成大事情的话,人的气血运动就会因过于活泼而使人体内气受到损伤,人的生命能量就会大为减弱,结果如何,大家都会明白。太极拳锻炼讲究过犹不及,不及是错的,过了同样也是错的。


              9楼2015-02-24 12: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