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式除尘器吧 关注:700贴子:6,188
  • 7回复贴,共1

科美公司煤粉防爆布袋除尘器0515-8991006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科美公司防爆袋式除尘器结构设计新技术
王乃军13951559367
(盐城市科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盐城)
用于水泥工业的袋式除尘器主要有反吹风式和脉冲式两种,其中脉冲式又分为气箱脉冲和喷吹式脉冲。以前由于反吹风式的滤袋较长(10m),在处理大烟气量的场合相对占地面积较小,多用于窑系统的除尘,而脉冲式的虽然有很多优点,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滤袋较短(2-3.5m),多用于处理小烟气量的场合。近年来喷吹脉冲的滤袋已做到的8M,完全克服了处理大量后占地面积大的缺点,在窑系统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代了反吹风式,因而本文所探讨的袋式除尘器均指喷吹脉冲式。
喷吹脉冲式的滤袋长度从2-3.5m发展到8m是袋式除尘器最重要的突破,这一突破最主要的原因是袋式除尘器结构设计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
1 新技术之一:侧进气方式
进气方式是指烟气进入过滤区(滤袋组)的流动方向。以前袋式除尘器多采用下进气方式(见图1)。这种进气方式有很多缺点,首先烟气在过滤区内的流动方向粉尘的沉降方向相反,清灰时易产生二次吸附;其次,滤袋上下部粉尘粗细颗粒分布不均,粗颗粒多在底部而细颗粒多在上部,第三,受烟气在滤袋之间运动速度(上升速度)的限制,滤袋间距不能太小。这些缺点随着滤袋的长度增加而增加,这就是当初滤袋被限制在3.5m以内的原因。而侧进气方式与下进气方式完全不同(见图2),烟气不再通过灰斗而是直接从过滤区的侧面进入,再从过滤区向下运动,相对于过滤区来说,烟气是从侧部进入的,所以称为侧进气方式。侧进气方式有很多优点,首先,烟气在过滤区内的流动方向与粉尘沉降方向一致,提高了清灰效果;第二,烟气直接从侧部进入过滤区,滤袋上下部的粉尘颗粒分布均匀,粉尘层的阻力低,清灰容易;第三,烟气直接从侧部进入过滤区,烟气在滤袋之间运动速度与滤袋的长度无关。这些优点正好与下进风方式相反,而且滤袋越长优点越明且,从而解决了滤袋长度的问题。
2 新技术之二:喷吹技术的突破
喷吹技术的突破一是高性能的大规格脉冲阀的出现,如澳大利亚高原公司开发的3淹没式脉冲阀,相对于2.5"的角形阀来说,不但规格增加了,而且直接安装在分气箱上,所以喷吹阻力小,喷气量大。目前他们又开发出4"甚至更大规格的淹没式脉冲阀,可提供更大的喷气量。高原公司早已开发出8-12"的脉冲阀,用于鲁奇回转管喷吹脉冲技术中。
另一个突破是对喷吹机理的认识的提高,以前人们担心滤袋增长会影响清灰效果,喷吹气流不能有效到达袋底。通过实验室试验证明,滤袋的清灰强度最薄弱的部位不是袋底而是袋口,袋底的清灰强度仅稍低于滤袋中部,说明长袋不是清灰的障碍。也有资料认为,清灰时袋口以下0.5m处压力最大,底部其次,而中部最小,虽然与前面说法不同,但袋底不是最薄弱的结论是一致的。澳大利亚高原公司的计算软件也表明,只要喷吹装置合理,8m长的滤袋清灰时的袋底压力完全能达到2000Pa的要求。更有意思的是,同样的喷吹装置,对6-8m的滤袋来说,清灰时的袋底压力值变化不大,也证明了清灰能力不是袋长的障碍。有人担心滤袋增长会增加袋口风速,从而使阻力增大并加速袋口磨损。根据富乐公司的当初的技术,要求脉冲式的袋口风速控制在3m/s左右,后来人们发现,袋口的磨损取到5m/s时对阻力并没有明且影响,而袋口的磨损或损坏主要是清灰气流的冲击,与袋口风速关系不大,说明袋口风速也不是长袋的障碍。
3 新技术之三:整体净气室结构
考虑到运输条件和成本,大部分袋式除尘器的花板、喷吹管等都在现场安装,这样很难保证花板的平面度和喷吹孔与花板孔的对中质量,而这一切又与滤袋的寿命密切相关。试想,如果喷吹孔与花板孔对中不好,甚至喷吹孔不垂直与花板,那么在喷吹时强大的喷射气流很容易将滤袋吹破,更谈不上清灰效果,现场因为这一安装问题造成事故很常见。
如将花板、喷吹管等在工厂内组装成整体结构发运到现场,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整体净气结构。整体净气箱结构虽然运输成本较大,但工厂内的专业生产能力保证花板、喷吹管等关键部位的组装质量,这对保证清灰效果和滤袋寿命致关重要。且整体净气箱结构安装方便快捷,便于现场维护,让用户真正能够放心。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5-03-12 08:44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7-16 21:23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18 17:53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7-18 20:46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7-24 07:04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7-24 20:56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7-24 20:57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5-08-30 04: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