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吧 关注:353贴子:734
  • 6回复贴,共1

但使飞将在龙城 让唐诗不必成为其它的尤其不必成为名利厌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唐诗吧贴的。除了引了一段唐之韵的解说,其它都是我自己的话。
让唐诗不必成为其它的尤其不必成为名利厌物


IP属地:上海1楼2015-04-15 10:55回复
    出塞——王昌龄 是一首少年儿童时期必读必背的诗。
    大约是汉武大帝电视剧播出之后,出现一种异形生物叫做卫粉,这些人认为把龙城当成外国根本不是问题,关键是飞将一定得是卫青。
    实在是,让唐诗,首先是唐诗,归根结蒂的还是唐诗吧。


    IP属地:上海2楼2015-04-15 10:56
    回复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从边塞出发,常指军队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关,边关,边塞。(唐代的诗人眼中之景是)秦时明月照在汉时的边关。而且,这里仍然是唐时雄关,无他,地形,历史,农耕VS游牧的不同生态环境的天然界线。
      从秦汉至唐,三代都是军队强悍,民众享有和平的时候,其间也不乏外敌被边塞挡住,当然,也有不幸的胡马入侵的时候。秦汉之时的明月与唐时一样,边塞也一样的(位置,雄壮,苍凉),一个国家必须有自保的力量,军队、雄关、后勤、将领、君王等等。
      万里长征人未还。(唐代诗人在边关上,想到的是,)之前由此雄关出征的将士,他们还没有回来,还没有达成出征的目的。万里之远,绝非汉代出征的距离,是唐代最兴盛之时的远征,征人所在已非汉人之地,诗人思想惦念的,是征人的平安,军队的战果还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诗人想到的是)理想中的将领:武艺高超,声名赫赫(飞将)仍在边关(龙城)驻守,但使飞将在龙城。其实突兀,万里的远征,原来,要守的还是家门口。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让外族强盗从阴山(入汉境扰乱和平甚至从此使中原变为乱世
      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中原政权的力量不足以保卫阴山以南的和平秩序。
      比如汉代漠北之战后狄山主张和谈被汉武帝言辞逼问守一障月余竟被匈奴砍了头去,其时正是汉方大胜匈奴大败,但从百姓安居的角度看汉边郡的治安,显然还很不够,同样,汉武帝对和平的定义显然不低于不教胡马度阴山。
      具体到盛唐(安史之乱前),恐怕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即,当时边军将领中胡人被大量提拨,有忠于唐者,也有有祸心者,军队军纪,也是有好的,有不好的。如安禄山军中引胡人反唐,估计在之前双方就有勾结,则当地百姓被唐军胡人或非唐军胡人冲突欺压,恐怕也是露出苗头来了。胡马南来村舍空,多么可怕,但又隐隐可能会发生,在这时,有多少万里之外的功劳,对百姓而言又有什么用呢?
      若专指安禄山的隐患,那么龙城也很清楚了,唐之龙城,有胡马乱华的威胁的,是安禄山三镇之中并非老巢,也非刚刚进入还不能暴露太多的河北,而是安禄山已吞下但仍有大量忠于民族和唐王朝的军民存在的龙城,龙城胡马是安禄山!若龙城守将有忠心,万里长征才有根基,边城不能保,谈什么开疆扩土?安史之乱,龙城仍有忠良,而战事却已使锦绣大唐破碎。不是缺少良将,更不是没有忠良,只是朝中有李林甫,龙城才会有一个安禄山。龙城有这样的安禄山,朝中必有奸臣在。万里长征不断,大唐如日中天,如日将坠!
      龙城,北平郡。比之于汉,是右北平,卢龙塞,于是是大名鼎鼎的李广。不是这首诗成就李广,是偶然的,这首诗用了李广 的典。卢龙塞是古今不变的要塞,必多忠良将,最有名的是李广。于是偶然的,用了李广的典故。
      唐北平郡所在地包括汉代的右北平郡和辽西郡。唐北平郡治是卢龙城,所以,这首诗是唐诗,是对唐代胡马威胁的预感和警醒。卢龙城,并不是李广时代存在的地名。汉代卢龙城所在地是辽西郡治,而右北平在长城以北,卢龙塞在右北平郡,长城以南汉代为辽西郡。汉代的匈奴在北,而唐代的高丽在东北。于是相应的军力布置和行政区划都不同。卢龙城因卢龙塞而得名,汉代,卢龙抗匈奴守家园的是李广,他的形象在唐诗中,代表的是唐代守卫此地的普通却忠诚的军人们。


      IP属地:上海3楼2015-04-15 10:57
      收起回复
        好的唐诗非常多,差不多不够好的唐诗流传下来的机会就要小很多吧。反正,唐诗对于普通人而言,就象海一样博大。
        出塞是中学或小学时学过的名诗。不难读懂,不难背诵,但,要说为什么有人称它为七绝压卷之作,在学习时,最有感觉的一句不是龙城飞将,而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在唐之韵的解说中大意是,这一句,要说内容,就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以下唐之韵〕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已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他只能幻想出现飞将军李广,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就算能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也是“白骨乱蓬蒿”,同样是个悲剧,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处,我们着重从音调的和谐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上唐之韵〕”
        将明月边关与秦汉的历史联系起来,这一句诗一下子就高大上了。呵呵。这话说得不错。有意思的是,这段解说词在MP3中只到有家不能归的痛苦结束。
        我一点一点地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每一点都让我更加明白唐诗真是了不得。
        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而唐,边关的地点不变,天人合一的观点下,那一轮明月不变。那么,一时一地得失而开疆土这种事,就很不对了。
        其二,不叫胡马渡阴山,安禄山起兵,是引了外族兵的。这样,不叫胡马渡阴山还有另一重很现实的含义,为什么这样一条会是我发现的,我好得意哟。
        其三,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飞将在龙城,这不只是写飞将,也是写龙城。山河之利也。


        IP属地:上海4楼2015-04-15 10:59
        回复
          出塞是一首非常棒的诗。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在其编选的《唐诗选》中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这个说法提出之后,先后有十数唐代诗人的十数首诗被提名。文无第一。唐诗是一个内涵意境为重的文体,短短数十字,要真读通读懂读透,不容易的。自以为对此诗有一点点独到的见解 。
          秦时明月汉时关,单论实景,只是一轮明月照边关,有什么呢:其一,和平;其二,清苦;其三,照边关为眼前景,那么还照别处呢,于是承接下文,万里长征人未还,思远,当然也可能还有思乡。秦汉二字,历史感,浑厚,这是表面的直接的感受。关是人为产物,月是亘古不变的天体,秦时明月今犹在,汉时关隘仍守边疆。只要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式不变,胡汉之界当真不易变化。这边关正是胡汉的边界和联系。
          一个盛唐诗人说胡马渡阴山,他认同的是胡汉自有疆界,却担心着游牧民族的掠夺天性。他的认定有理,与月同在,他的担心,却很难说。甚至可能是我第一个提出这种解释:胡马渡阴山在后人看到的历史事实中是发生了的,不是外族政权入侵,却实实在在是胡马南侵,是安禄山借外族兵马造反。换而言之,龙城飞将当然要能力够强,但最根本的应当是忠于国家人民。但使龙城飞将在,有的语法解主中说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但使飞将在龙城,那么但使一句的一重含义应是现在在龙城的不是飞将,几乎让人怀疑是叛将在龙城了,或者至少是不以守土为先妄动刀兵的那种不那么好的将吧。
          胡马渡阴山VS秦时明月照汉关,其实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平衡。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平衡,攻与守,掠夺与文明建设之间的平衡。这是很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绝对够压卷的。而这个问题的回答,飞将+龙城,人和+地利,再加上从古至今固有领土这一条,一句话,好好干,和平是及格线,生命线,底线。军人和要塞要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好厉害的政治分析,干巴巴。
          对比安史之乱、靖康之耻、明末之祸,大的方面都是外族直入中原腹地。唐走四川,宋逃海上,明则无主。都不是边将能够左右大局。但唐颜杲卿(常山太守)、乱中于敌后反正的卢龙军配得上此诗中期许。诗中龙城飞将,重点在龙城而非李广,在唐之将乱,而非汉将争功。


          IP属地:上海5楼2015-04-15 1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