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心理...吧 关注:3贴子:138
  • 0回复贴,共1

抚慰,不只是“让他哭出来” 心理救治莫入误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汶川大地震让当地群众痛别家人,痛失家园,并带来身心创痛。目前已有多支心理学专家、志愿者队伍陆续赶往灾区。昨天,身在成都的复旦大学心理分析研究中心主任申荷永提醒志愿者:心理救治,不能简单理解为“让他哭出来”。

申荷永指出,目前志愿者中存在误区:“让受灾群众把悲痛情绪尽情宣泄出来就可以了。”这样很有可能导致病人负面情绪一味激化、失控,进而引发更多、更深的伤害。

  从国内外历史上已有的经验分析,幸存者在灾后心理上可能经历三个阶段,要抚慰灾区群众心伤,首先必须观察他处于什么阶段,才好“对症下药”。在初始阶段,他们可能会有一种英雄主义、利他主义和乐观主义,与其他人相比,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还不是最惨的”;在清理阶段,人们会探究及讨论有关灾难的事实,试图将事实拼凑起来,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幻想破灭阶段,人们会表达挫折及愤怒的感受。灾难后产生的生活问题,也将成为他们受挫及愤怒情绪的来源。

  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可通过鼓励倾诉、自由联想、积极想象、移情、投射、共情与共鸣等技巧,帮助群众释放压力,缓解情绪,重建心理上的平衡状态。申教授特别指出,在治疗过程中,支持系统对于心理复原非常重要。对于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就是家庭。迁移和灾后密集的重建工作会破坏人们和原有支持系统的关系,因而要鼓励他们多跟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

  申教授还指出,除受灾群众外,参与救灾的军人和志愿者也不应忽视,他们在灾后现场目睹的惨景,以及救灾过程中的无助情绪,很可能造成长期的心灵创伤。



IP属地:广东1楼2008-05-25 11: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