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吧 关注:73,331贴子:242,051

学习古文,音韵很重要——孤陋书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西1楼2015-08-05 00:27回复
    抢前排……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8-05 00:30
    收起回复
      在诗、词、曲、赋、骈文、散文这6个中前5个都对声律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你学古文只学训诂,只写散文,只看韩柳(韩柳也有许多赋),那么其他的你就丢失了,不懂平仄和声韵,对你去理解很多文体内在的文学性阻碍很大。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看一篇古文作品,看懂了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讲了什么东西,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有点阅读基础的基本上能识字的都能读懂字面意思这应该是基本功。我记得有个同学说,上《石灰吟》时有他问他初中语文老师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写‘粉骨碎身’浑不怕”而不是“‘粉身碎骨’浑不怕”呢?我们成语学的可都是“粉身碎骨”啊”。
      《石灰吟》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结果老师说“课本就是这样写的,我觉得粉身碎骨应该也可以。” 于是这个老师就暴露了,我们至少可以看得出他没有学过格律。为什么只能是“粉骨碎身”而不是“粉身碎骨”呢?学过一点点诗格律的都懂。首先《石灰吟》属于格律诗,严谨一点就是属于“平起入韵的七言绝句”。他的韵脚是“山”“闲”“间”,《平水韵》删韵。用客语读就是山(sān),闲(hán),间(gān),粤语山(sān),闲(hǎn),间(gān)。 那么重点来了,除了韵还有平仄,我们标一下他的平仄: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标下入声:客语:凿(cO) ,烈(liE),若(ngO),不(bU),白(pA)。所以“凿”和“白”属于仄。

      这句“粉骨碎身浑不怕”是很讲究的,他的平仄要和上一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相粘,又要和“要留清白在人间”相对。也就是下联第一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要与上联最后一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并且与同联的最后一句二四六字相反。如果换成“粉身碎骨”后,“分身碎骨”既不和“烈火焚烧”相粘,又不和“要留清白”相反,于是就违反了“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所以只能是“粉骨碎身”而不是“粉身碎骨”。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就能抓住重点而不仅停留于表面。去评一首诗,如果你只是说“写的好”“我觉得好”,而不知道为什么好,不能从格律、用韵、意象、修辞等方面去分析,就不能算真正的理解了。写古文也是,如果你只一味地去背、记所谓的隶事典故、词汇辞藻,你写的再好也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像”,你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得好,你只知道他的意境美,而不知道他的声律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落霞”对“孤鹜”(仄平对平仄),“与”对“共”(平对仄 —— PS:客家话“与”就是阳平声),“齐飞”对“一色”(平平对仄仄)。因为分辨不出声律平仄,所以很多时候局限于表面而模仿《滕王阁序》不到家。至于赋,明显的还好,散文大家写的赋像韩愈《进学解》《送穷文》柳宗元《牛赋》《瓶赋》《囚山赋》的用韵还比较明显,至于欧阳修《秋声赋》的用韵就很难看出来了,这导致了很多人写赋都不要韵。一些近现代人写的“赋”,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鬼,韵都不要喊什么“赋”,直接叫“杂文”得了。我觉得赋本身有韵的要求,就算你用现代文写白话连篇,你押韵了我原则上也承认你是赋的。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诗基本的要求就是押韵,而赋区别于诗在于篇幅更大,内容更丰富句式更多元,但韵是不能少的,少了韵它就不是“古诗之流”了。我们来看下《秋声赋》为什么难看韵,就是因为这些韵用普通话已经读不出韵了:

        古体诗要求押韵,近体诗要求押韵和平仄,词要求按词谱平仄排列押韵点,曲要求按曲谱填平仄和韵脚,赋要求押韵,骈文的对仗对平仄顿挫有要求,骈赋既要求对仗又要求押韵…………而散文,则更注重思想性而不是侧重文学性,文学美感不强,看散文一般都看语法(近代的理论)和词汇(文字的替代)和凝练度。
        所以音韵学几乎是古代文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基础的东西,学好了声律,对理解各种文体非常有帮助。所谓的“文学性”“文学美”无外乎是句子的平仄的排列、押韵的技巧、用词的古朴、立意的深刻……(外国诗歌则押韵更丰富、句式更多元、单词更雅正……)
      我说音韵学应用很广。那也应该举例子了。我们就说对联和吟诵吧。对联是最接近我们的,每个人过年几乎都见过对联贴过对联,但这对联究竟是好是坏估计大家就没有谱了。吟诵是离我们很远的,年轻人基本都接触不多,有一些老人还会。


      IP属地:广西4楼2015-08-05 00:38
      收起回复
        【五、音韵学与吟诵】
        废话一堆完终于讲到吟诵了。
        所谓吟诵。也就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吟诗作赋”中的“吟”指的就是这个“吟诵”。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 。
        汉诗文本来就这么读:有曲调、有节奏。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的人读书是“摇头晃脑”的,因为那时候读书读的出平仄,节奏感是很强的,整个身体都带动起来了,“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可以按照这个特点去想象古人吟诗读诗时的场景,很有趣。后来出于新文化的推行加上官方语言的变化普通话没有了入声,于是把这种顿挫节奏的读书法认为是“封建迂腐”的东西。去粗取精,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时我们又可以把它拿出来,音为他能让我们更方便地去进行学术探讨研究。
        孩子们唱着歌上学,所谓“书声琅琅”…… “琅琅”,两块美玉相碰,发出美妙的叮咚之声,与声音大(别误写为“朗朗”——清楚、响亮)小无关。
        古代教学,各读各、各唱各的,旋律不同,如不同的美玉相碰撞。
        汉诗文是口头作品,是“先吟后录”的,吟好了,就写下来——没录下的,不见了。
        古体诗的吟是不讲平仄的,只吟韵;而近体诗讲究平仄。所以这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是这样说的: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
        这首诗是说自己作诗时为选好一个字要思索很久,甚至捻断好几根胡须。古代很多文人都是留须的,捻须也是一些人思考问题时的习惯动作。注意了很多人也把“胡”“须”搞混了,两腮和下巴的那一片叫“胡”(大胡子),嘴巴上面两侧的叫“须”(龙须就那两根)。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这一佳句通常被引用来赞扬诗人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画面:“诗人在不断地重复吟咏着自己的诗句,吟完一句不满意又再重新来一遍”……
        这方式与今日提笔写、涂改,或敲键盘、删除回车迥异… “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读古诗,一半左右时间都在听那个韵,如《静夜思》:
        “光—、霜—、乡—”, 还有“床、上、望”
        韵决定诗歌的情绪、格调。“关关雎鸠”是想让你听“iou”的声音,那是“君子”的心声,是见到“窈窕淑女”时最强烈的感觉。所以“这个ou韵是一个起伏缠绵悱恻的韵。为什么汉诗文要这样读?因为它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个韵的绵长就是它“吟”的特征,它既表现出韵律的重点,又是作者思考下一句的时间点。
        又如: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个时候的押韵就不绵长了,“汁”“泣”“急”这三个韵都是入声韵,入声韵的特点是非常的短促铿锵,他的韵母很像英文音标里的元音aeiou的 [∧] [æ][I][ɒ][ʊ]“”既坚定又带一种愤怒,也就是“入声短促急收藏”。我们如果在听不懂曹植在七步内吟出的是什么字的时候,单单听韵就能感受到他内心那种怨恨和愤怒!不信可以用客语或者粤语尝试读一下。 这样入声韵强调激愤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陆游《钗头凤》


        IP属地:广西9楼2015-08-05 00:51
        回复
          诗、词、曲、赋、骈文都有声律的要求,都需要掌握押韵技巧或者平仄的识别,这也是体现文学美感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上的美加上内容和思想上的美,式一篇优秀作品的重要条件。散文则注重思想性和简洁凝练度,韵文则侧重文学美感和主题思想。在韵文体式上又有各种侧重,骈文侧重平仄,赋侧重押韵,诗侧重凝练,词讲究意象,曲贴近生活加速口语化……而诗又可以继续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分五言七言,分流派…… 侧重点又有偏差。
          所以有些人写文章弄一堆生僻字秀“学识”,去背那些生僻字有用吗?像那种《绿色生活》那种刻意炒作的作文,没有多大用处,也没多大技术含量,不就堆砌生僻字么?写一堆生僻字就能说明你很厉害吗?不能。写出那么多生僻字正常人能看得懂吗?不懂,写一些别人看不懂或者看着很吃力的东西 那是古文吗?随便找本历代古文基本都能让人看懂字吧?咱不说翻译是否对,字肯定大多数都认识。所以写文章专攻生僻字我觉得是一种扭曲强迫症,你去看看历代辞赋有多少是用生僻字的?除了汉赋为了体现它“大气磅礴”用一堆乱七八糟的动植物花草虫鱼名称体现它的丰富多元壮阔外还有什么呢?我的主张是不要刻意去用生僻字,适当的增加点生僻字可以体现文采,太多就显得卖弄做作了。
          还是那句话,思想性一定要有,形式上也不能马虎。


          IP属地:广西11楼2015-08-05 01:10
          收起回复
            楼主辛苦了虽然我没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8-05 09:09
            回复
              楼主很有见解,可我么耐心看完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8-05 10:22
              回复
                书生求教怎样区分平上去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8-05 14:24
                收起回复
                  然矣
                  —— 曩日裁绦为缦珮
                  今朝画柳淡残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8-11 06:04
                  回复
                    长知识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8-11 13:27
                    回复
                      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8-11 16:06
                      回复
                        有孕文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8-11 18:57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8-11 20:13
                          回复
                            庶几知之
                            —— 曩日裁绦为缦珮
                            今朝画柳淡残晖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8-12 18:19
                            回复
                              楼楼也是吟诵同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8-15 01:55
                              收起回复